那些工作兩年的設計師,為什么成長速度這么快?本系列邀請了多位設計大咖,為你揭秘他們快速成長的秘訣。
往期回顧:
- 《為什么有人工作才兩年,能力就遠超過五年的設計師?》
- 《為什么有人工作才兩年,能力就遠超過五年的設計師?(二)》
- 《為什么有人工作才兩年,能力就遠超過五年的設計師?(三)》
- 《為什么有人工作才兩年,能力就遠超過五年的設計師?(四)》
- 《為什么有人工作才兩年,能力就遠超過五年的設計師?(五)》
- 《為什么有人工作才兩年,能力就遠超過五年的設計師?(六)》
- 《為什么有人工作才兩年,能力就遠超過五年的設計師?(七)》
- 《為什么有人工作才兩年,能力就遠超過五年的設計師?(八)》
周陟 - 字節跳動 ES 體驗設計負責人
優設:
您有哪些堅持了三年以上的工作和生活習慣?
周陟:
以下的習慣是我堅持了超過 10 年的,3 年其實太容易了。
每天至少 100 篇科技、設計、商業類產業新聞,分析文章,也有專業的行業洞察和教程等,屬于逮著什么看什么,我覺得在互聯網發展如此迅速的今天,這個量是基本的。
每年對自己的工作做一個復盤總結,分成:職業、行業、能力、收獲四個維度,總結一下自己做的事有沒有價值,價值有沒有最大化,下一年的挑戰基線應該設定在哪里。
保持生活的樂趣,我休閑四大愛好:電影、游戲、重金屬、威士忌,這些東西其實也可以分享給同事,作為職場溝通的潤滑劑。
用輸出倒逼輸入,多分享,多寫作,對自己好的事情為什么不多干一點呢?如果這些事做完了,恰好也對別人有幫助那就更棒了,如果沒有,那我自己高興一下也未嘗不可。
之前也有同學問我,最近在整理設計作品和看書看網站學習設計知識,發現看了書籍和網站的內容總會忘記,項目也沒有轉換為經驗性的東西,想問對于設計師有沒有知識管理的好方法呢?
這個問題分成3部分:看了為什么會忘,看了后怎么轉化為經驗,設計師如何做知識管理。
(1)看了為什么會忘
這個主要是你可能真的只是在執行“看”這個動作,那當然是看完就忘了,因為人的短期記憶的負荷是有限的,新的東西會沖淡舊的東西。在看的同時,你需要的是“想”:為什么這個作品如此吸引我?這個作品是設計師花多長時間做的?是一個人的獨立作品還是團隊的?它解決了什么問題?為什么這個最終成為了定稿?有沒有其他的概念設計?我來做的話會怎么樣入手?這些思考和假想會在看的時候幫助你變成自己的思維。通常變成自己思維的內容,不太容易忘記另外,根據美國國家訓練實驗室的“學習金字塔”模型(網上搜一下,很多圖),聽講、閱讀、視聽、演示都屬于被動學習,天然的知識留存率比較低;而討論、實踐、教授給他人,是屬于主動學習,經過這個步驟的知識沉淀會比較穩固,所以看到什么好東西分享給別人,一起聊幾句其實是對自己更有價值的行為。
(2)看了后怎么轉化為經驗
看過的設計流程、作品分析、經驗技巧,一定要進行練習才更有價值。一般,看設計教程立即跟著做一遍是比較好的,然后在沒有教程的幫助下自己再做一次,利用這種方法形成的自己思考的作品,最后把這種方法教給別人;了解到好的設計流程時,可以在團隊內部用一個小規模的需求驗證使用一下,看看有沒有什么障礙和問題,為什么使用的時候才發現有這些問題。
一旦進行實踐,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好的反饋和壞的教訓,都會形成自己的經驗,然后自己再嘗試重新梳理這個“看到的”內容,形成自己理解的方法論。
(3)設計師如何做知識管理
我個人是使用 Evernote 做知識管理的,每年年底回顧一下今年收藏的內容,記錄的要點,對于已經內化成隨口而出的內容,落后于目前行業平均水平的內容,自己的理解已經更深入一層的內容可以刪掉,不斷形成各個內容之間的聯系,基于它們寫點文章。不斷修改自己的作品集,把以前做過的項目拿出來再回顧一下,如果現在再來思考它們,我會怎么做,我會用什么更高效、更有含金量的技巧去完成它,這也是一個知識建模優化的過程。
做了知識管理,并不說明你具備了在這些知識基礎上應有的能力。設計師的能力一定是在項目中不斷被挑戰,和用戶走在一起并且用同理心理解他們,在行業競爭中完成一個個微小迭代的超越,最后積累起來的。知識很重要,但知識不能直接讓你成功。
△ 我的印象筆記截圖
優設:
對你職業生涯幫助最大的習慣是什么?
周陟:
盡量不找借口(除非故意讓我背鍋),有錯就認立即改進,關注全局收益而非短期回報。
優設:
剛進入職場的設計師,應該培養哪些習慣才能快速成長?
周陟:
在正確的方向上,用聰明的方式,下笨功夫。
正確的方向:關注產業動向,那些高端人才聚集的,國家政策利好的,產生巨頭企業的都是好行業,在節奏向上的行業發展自己的速度也會變快。
聰明的方式:選擇正確的信源,用更現代的工具,花錢買好書,配一個高配的電腦,這些都是看似簡單,但很多人都不關注的細節。背后的本質是你有沒有珍惜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追求事半功倍。
選擇正確的工具是設計師必須首先完成的工作,一臺緩慢的電腦,一個不太靈敏的鼠標,一個過于狹窄的座位,一個龐大的且沒有效率的軟件,一個缺乏交互優化的流程……這一切都在影響著你的效率。
我在設計過程中同時使用的軟件超過10個,包括位圖、矢量、3D、Flash、協同系統、郵件、Presentaion、流程規劃等,這看上去很復雜吧?我忘了告訴你,我還同時使用 Windows 和 Mac 兩個不同的平臺。請不要暈倒,這并不是為了展現我的技術能力,大多數情況下你會發現,多個平臺與軟件之間的配合遠比你守著一個單調乏味的工具有效得多。要在適合的情況下選擇適合的工具,我發現我認識的大多數設計師也是這么做的,這有兩方面的原因:① 提高技術能力能夠有效降低思考的負擔和障礙;②在多工具的配合中更容易找到新的可能與展現創意的方式。跨媒體的其中一個概念就是,更多地接觸你不了解的領域和技術,充實自己。
笨功夫:小聰明式的 10 天變大神是不科學的,有些事就是要自己悶著頭做完才能訓練真實的能力,比如我經常在一些交流場合問:完整的看完(逐字逐句)iOS 和 Android 系統設計規范,并且能準確復述其中某個模塊細節的設計師,舉一下手。 無論現場有多少人,舉手的通常不會達到 2 位數。
這說明我們的很多設計師,在基本功上就是不過關的。基本功都不重視,怎么成長呢?
優設:
有哪些不注意的小習慣,長此以往對設計師有害?
周陟:
不認真。這是傷害最大的習慣。且不用長此以往,一件事就夠了。
感謝周陟老師的回答,只言片語間收獲頗多。想感受周陟老師更多思維的精彩火花,可以看看他最近新出的兩本書:《閑言碎語 : 體驗設計師應該知道的那些事》+《設計的思考:用戶體驗設計核心問答》,是他歷經7年沉淀的設計思路與方法論集合,特別適合設計師閱讀學習。購買鏈接 →?https://item.jd.com/49828185230.html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留言,系統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37 位幸運星
發表評論 為下方 12 條評論點贊,解鎖好運彩蛋
↓ 下方為您推薦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