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復盤Dribbble之死:設計師為何離開?

編者按:你還記得你有多久沒有上 Dribbble 嗎?在過去的 15 年時間當中,很長一段時間里 Dribbble 都是世界頂級的設計師社區,邀請碼一碼難求,最頂級的平面、視覺、UI/UX 和品牌設計師是這里的明星,然而隨著創始人的出走,整個社區被轉售,資本入局,一次又一次的改版之后……似乎越來越少設計師提及它的存在了。AI 時代來臨,Dribbble 幾乎完全被邊緣化了。Dribbble 是怎樣變成如今這樣的,設計師離開的深層原因又是什么?Christopher Nguyen 的這篇文章,梳理了過程和細節,痛心疾首地懷念了曾經的黃金時代。以下是正文。

深度復盤Dribbble之死:設計師為何離開?

頂流設計社區的驗尸報告

還記得你會花數小時滾動瀏覽Dribbble,對那些永遠不會出現在真實產品中的不可能UI動畫和像素級完美效果圖驚嘆不已嗎?如果你在點頭,你并不孤獨。如果你在想自己上次真正打開Dribbble是什么時候...

這正是今天這篇文章要探討的重點。因為Dribbble已死。

不是「服務器關閉、標志移除、正式宣布停運」的那種死亡。而是真正重要的消亡方式:作為一個蓬勃發展的社區、作為職業啟動的平臺、作為設計師曾經癡迷的場所。

深度復盤Dribbble之死:設計師為何離開?

有人說Dribbble 衰落是因為迷失方向,另一些人則認為它從未如此偉大過。但事實是,Dribbble的衰落不僅關乎Dribbble本身,更關乎設計領域發生的變化。

當Dribbble就是一切時

回到Dribbble早期,它不只是另一個作品集網站——它是數字設計文化的震中。擁有Dribbble賬戶就像是持有設計界的 VIP 通行證。 (當時在中國國內設計圈子里面,也是邀請碼一碼難求)

這是屬于以下特征的時代:

  • 每日UI挑戰主導的信息流
  • 單個熱門作品就能讓你獲得工作邀請
  • 零實用性的實驗界面獲得數千次瀏覽
  • 設計師像職業生涯依賴于此般爭奪點贊和關注(因為通常確實如此)

Dribbble成為設計師職業的關鍵跳板。如今設計界最大牌的設計師,有些就是從那里起步,僅憑上傳作品就獲得工作和自由職業機會。如果你在Dribbble上獲得關注,你就進入了決賽圈。

平臺在創意和混亂中蓬勃發展。設計師無限制地進行像素級的調整,創建永遠不會被落地實現的音樂播放器、登錄界面和實驗性交互界面。

這正是關鍵所在;Dribbble是個巨大的游樂場。

Dribbble 是如何趕走設計師的

Dribbble 的持續衰落已有數年,但真正驅離設計師的原因是什么?

1、新政策將 Dribbble 帶進死胡同

深度復盤Dribbble之死:設計師為何離開?

@PeterTarka

Dribbble 最近做出充滿爭議的決定:除非通過 Dribbble 支付客戶款項,否則禁止展示聯系信息

這意味著:
? Dribbble 帳號不能鏈接到你的LinkedIn
? Dribbble 帳號不能鏈接到你的個人網站
? Dribbble 帳號不能鏈接到客戶實際可以雇傭你的地方

對于曾經借助發現機制帶來職業發展際遇和工作機會的蓬勃發展平臺來說,這個決策基本上屬于死刑判決了。

通過Dribbble獲得首份工作的設計師Tom Johnson總結道:

「感覺太怪異了。我的意思是,它曾是最強的平臺。然后逐漸演變成低質量參考來源、垃圾信息匯集地、無設計師能力門檻,內容質量直線下降。但是不能在個人資料頁面展示自己的社交媒體鏈接?這太過分了。實際上這個決定讓 Dribbble 成為死胡同。」

曾經通往新機遇的橋梁 Dribbble,已將自己封閉起來。

2、私募入股:Tiny 收購 Dribbble

深度復盤Dribbble之死:設計師為何離開?

Tiny于2017年收購Dribbble

2017年1月,Tiny以550萬美元收購Dribbble 70%股份。

私募股權公司 Tiny 專門收購在線網站和科技企業并從中盈利。收購Dribbble時,他們拉動三個關鍵杠桿:

  1. 新管理層和主管(即更多「商業策略」):Dribbble團隊從8人擴展到50名遠程員工,任命聯合創始人 Zack Onisko 為新任CEO
  2. 通過SEO實現增長(即針對谷歌做搜索優化而非借助設計師):新工作重點放在內容營銷和產品開發
  3. 產品迭代(即盈利化):到2022年,Dribbble收入增長至超1600萬美元,估值從790萬美元(2017年)增長約10倍至8000萬美元(2022年)

起初看似Dribbble在擴大規模。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變得不再關注設計師,而是更多關注收入榨取。

Dribbble不再專注于社區、發現和創造力,開始優先考慮付費職位發布、高級訂閱和封閉生態系統。

結果如何?

Dribbble逐漸從蓬勃發展的設計游樂場,轉變為企業的提款機。設計師們當然也注意到了這一點。

是 Dribbble 自我毀滅,還是設計領域發生了變化?

對此大家有 2 個猜測。

  • 猜測1: 第一個猜測很簡單。Dribbble做出系列商業決策,優先考慮短期收入而非長期的社區發展。 平臺逐漸從設計游樂場轉變為徹頭徹尾的求職市場,再變成現在試圖成為一切可以成為的東西,并且徹底稀釋了它的核心吸引力。試圖成為所有人的一切,結果對任何人而言都不再有吸引力。
  • 猜測2:更微妙的猜測認為Dribbble沒有改變——發生改變的是設計領域。

Designjoy 的 Brett 闡述了這個觀點:

「2010年代早期是黃金時代——人類歷史上最好的設計時代。那是混亂、創造力和純粹無篩選的探索。」

那時設計師不癡迷于設計系統、token 或約束條件,他們為設計瘋狂地實驗。現在設計已被系統化,每個 APP 看起來都一樣。創造力已被一致性取代。

作為曾經突破邊界的創意視覺作品的避風港,Dribbble 反映出日益同質化的設計景觀。

Contra登場:Dribbble的最大威脅?

Dribbble的衰落留下巨大缺口,有些平臺正試圖填補。

有人認為Twitter(或X??)已成為設計討論的新中心。另有人指出 Layer 作為 Dribbble 替代品存在也不錯。

但更大的問題是:我們能否重新獲得 Dribbble 曾代表的那種設計文化?

這個時候,Contra 登場了。

深度復盤Dribbble之死:設計師為何離開?

深度復盤Dribbble之死:設計師為何離開?

@contra

Contra 正在大膽地采取行動,甚至直接點名 Dribbble,還支持設計師在幾秒鐘內直接從 Dribbble 導入作品集。

深度復盤Dribbble之死:設計師為何離開?

「Dribbble 試圖成為 Contra,然而 Contra 正在歡迎他們的設計師用戶,情況越來越有趣了」

@JayDwivedi_

深度復盤Dribbble之死:設計師為何離開?

@ahamed_aza10000

然后有趣的事情開始發生了……你甚至可以在 Dribbble 看到 Contra 的廣告,簡直是迎頭痛擊。??

深度復盤Dribbble之死:設計師為何離開?

@ethansalves

重量級設計師大咖也在為 contra 發聲:

深度復盤Dribbble之死:設計師為何離開?

「如果你現在還沒去 contra 的話,我真的不知道你還在等什么。曾經的 Dribbble 肯定是回不來了,該去真正對你有所裨益的地方了。Contra 真能幫你找到大客戶,甚至 Framer 直接在那兒招人了,千萬別低估了它。」

@DannPetty

更多的設計師正離開 Dribbble 轉投 Contra:

深度復盤Dribbble之死:設計師為何離開?

「我從 2011 年就開始購買 Dribbble 的專業版服務了,但是在過去的幾年中從來沒有在 Dribbble 獲得到一個客戶。現在 Contra 已經完全取代了曾經 Dribbble 的存在,也是我優先選擇更新作品的地方。實際上最近有人找我要作品集的時候,我都會發送我的 Contra 頁面。」

@IvoUIflip

深度復盤Dribbble之死:設計師為何離開?

@ToolboxOfDesign

因為真正的問題不是設計師下一步去哪里。 而是我們能否在一個地方,找回設計本身最初令人興奮的特質。

設計師現在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Dribbble的衰落反映出當前設計生態系統的缺口。當被問及最懷念平臺鼎盛時期的什么時,設計師持續提到:

  • 1?? 真實發現機制 —— 不僅是算法推送
  • 2?? 創作自由 —— 不僅是模板化作品集
  • 3?? 社區反饋 —— 不僅是追逐影響力的點贊
  • 4?? 真實職業機會 —— 不僅是垃圾職位發布平臺

Dribbble 還能翻身嗎?或許。

但這需要:

  • ? 重建設計師信任
  • ? 重新優先考慮創造力而非盈利化
  • ? 以設計師為先的商業模式

但更大的問題或許是:幫助 Dribbble 蓬勃發展的設計氛圍能否回歸?在設計系統、既定模式和 AI 生成設計時代,是否還有空間容納定義 Dribbble 黃金時代的趣味性設計實驗? Dribbble衰落留下的真空,給 Contra 帶來了機遇。

設計社區需要平衡以下要素:

  • 創造力與實用性
  • 職業機會與真實連接
  • 個人表達與協作進步

答案可能不是單一平臺,而是滿足設計旅程不同需求的互補空間和生態系統。

那么現在怎么辦?

Dribbble 之死并非突然發生(即使你讀過他們的公告)。

這是緩慢的衰亡過程,從充滿活力的社區到企業平臺,再到逐漸失去設計的調性,直到徹底被拋棄。有些設計師哀悼這種變化,而另一些早已離開。

但有一點很清楚:Dribbble 不只是一個網站。它是前設計時代精神的投射,一個承載著實驗性、可能性和社區精神的黃金時期。這個階段能否以新形式回歸,不僅取決于最新出現的平臺,還取決于設計師,在這個日益系統化的領域中,是否會優先考慮創造力。

設計行業持續進化,設計師聚集的場所也將隨之進化。但使 Dribbble 獨特的基本人類需求——創造、分享、連接、啟發——始終未變。問題不在于這些需求是否會被滿足,而在于方式和場所。(如果真的僅為糊口,為何非要選擇設計呢?)

個人觀點...

Dribbble 的衰亡并非因為某一個錯誤決策所導致。 它的死亡,首先是因為它不再為設計師服務,開始為資本和利潤服務。 他們本可專注于創造力、設計師社區和就業機會。相反,他們封鎖設計師作品集、追逐收入、燒毀了自己的用戶基礎。

現在?

  • ?? 設計師正在離開
  • ?? Dribbble逐漸淡出
  • ?? 私募股權也得到了他們想要的

Dribbble不只是一個網站。它是分享作品、獲得靈感和進行實驗的必去之地。 我們能找回這些嗎?也許。但肯定不在Dribbble。

收藏 3
點贊 60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