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風格盛行于12世紀到15世紀之間,論江湖地位,僅次于老大哥古羅馬風格,在談羅馬風格那一期內容時候我們說過,羅馬風格本身應該劃分為比較純粹的「古羅馬」(公元1世紀—公元9世紀)及變種后的「羅曼式」(公元9世紀—公元13世紀)風格。
上期回顧:
[link http://www.czdes.cn/ancient-roman-design-style]
羅曼式風格是一種攝取地方特色及結合宗教需求而演變出的過渡風格,所謂過渡風格就是其風格特征不夠集中、不夠突出、很多時候不好歸納,因而緊接其后出現的哥特并不是什么全新事物,某程度而言被視為針對羅曼式建筑某些問題提出的一種解決方案,在完善羅曼式建筑過程中形成自己獨樹一幟的風格。
△ 過渡性的「羅曼式」建筑風格
比方哥特建筑采用輕薄鏤空的墻壁取代了羅曼式建筑那種帶有少量窗口的厚重墻壁,教堂一類的建筑更是習慣營造出獨特的鼓舞人心的采光效果取代羅曼式教堂那種半明半暗的氛圍,所以不要誤以為哥特建筑都是陰暗的,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哥特風格具體還有哪些特點我們會在后面談到。
在了解藝術風格時候大家務必注意兩個名詞,分別是共時性及歷時性,意思是風格演進過程中不存在切斷式更替,比方哥特風格出現后不表示羅曼式建筑就不再產生,而是先一起共存,然后慢慢被其中一者占據主流,但也不表示另一者將完全消失,所以當前大家看到所謂的風格特點與風格存在的時段都是后世研究者方便大家理解而總結出來的。
△ 哥特建筑內部
我們首先談一下哥特風格的起源。
話說公元一世紀前后羅馬帝國誕生了基督教,發展過程可謂顛沛流離,直到公元4世紀羅馬貴族也信奉基督,隨后西羅馬覆滅了, 以君士坦丁堡(如今為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為首都的東羅馬將基督教定為國教,發展出完整的基督教祭拜儀式,由此產生出影響此后長達一千年整個中世紀的基督教藝術,史稱「拜占庭藝術」。
由于東羅馬疆域更多集中于亞非兩洲,所以拜占庭藝術基于古羅馬風格,結合了敘利亞、埃及及小亞細亞等地方藝術,具有濃厚東方色彩,比方裝飾性與抽象性圖紋,同時發展出一種以馬賽克鑲嵌的教堂裝飾形式,他們最大的取向首先基于功能,就是如何更好的用藝術服務宗教,藝術不是他們的終極目的,而是一個結果。
△ 拜占庭藝術
所以漫長的中世紀里大量出現的新建筑就是教堂,這些教堂吸收了羅馬帝國時期的拱結構,然后發展出祭壇及朝向祭壇的引道,發展出修道院,發展出配合空間的浮雕,而且以往羅馬那種巨大完整的穹頂被分為不同結構向上的小穹頂。
并且這些教堂喜歡將拱的概念一層一層往上堆疊,他們的目的很單純,就是希望疊得越高就越接近上帝,所以更進一步發展出了矗立的尖頂與塔樓,此時,哥特風格便基于拜占庭藝術開始隆重登場,而高聳與尖頂首先成為哥特最典型的形式特征。
根據歷史記錄,12世紀初法國巴黎地區的圣德尼修道院(Abbey Church of Saint-Denis)的重建被視為哥特式建筑系統的起源。
△ 圣德尼修道院
這個修道院創造出一種新的建筑空間,有意識的通過采光運用制造室內膨脹感及垂直張力,將教堂內部鏈接進行最大程度的減少,空間變得通透明亮,那到底是通過什么方式實現呢?我們來了解一下哥特風格的幾大特點。
哥特風格基于拜占庭藝術的基礎而形成,盛行時期被歷史稱為「黑暗中世紀」,因為長達近一千年的時間里發生太多不愉快,比方歷時近200年的十字軍東征,可怕的黑死病瘟疫等。所以哥特風格在后世印象中包含更加復雜的意象,比方恐怖、黑暗、絕望、孤獨等,但其實最初的哥特更多象征了莊嚴、華麗、神圣及崇高。
△ 中世紀黑死病慘狀記錄
而且哥特風格雖然基于建筑產生,但同時在文學、繪畫、雕塑、音樂、服裝等領域都有所表現,大部分時候我們談論某種風格時候都像一種文化形態存在,古典風格中尤其明顯,當某個時期盛行某種藝術形式時,該時期的大部分事物風格都會以此風格命名。
除了前面談及的高聳、尖頂,哥特建筑還發展出幾種特有建筑結構,這些結構成為大家鑒別哥特風格的主要參考,分別是「尖拱」、「交叉肋拱」、「飛扶拱」,合稱「哥特三件套」。
尖拱無疑是基于羅馬圓拱變化出來的,目的是為了向上發展垂直結構,所以為了鞏固尖拱的向上穩定性,再發展出交叉肋拱,就是尖拱直接交叉彼此支持,以實現高度增加,這些結構一般都安排在教堂內部,看起來就像一把傘子里的支架,有時候多到讓人眼花繚亂,但內部空間因此可以支撐得非常高。
△ 哥特建筑內部的尖拱
前面說過,當時的宗教負責人想法單純,就是認為建筑越高越能接近神明,所以尖拱與交叉肋拱還不夠,再發展出飛扶拱,就是在建筑外部再搭支架取代墻壁的承重,讓建筑「再上一層樓」,通過這些方式最高的哥特教堂建設高度達161米,相當如今的53層樓,比方始建于1377年的德國「烏爾姆敏斯特大教堂」(Ulmer Münster)。
△ 烏爾姆敏斯特大教堂的飛扶拱
飛扶拱的誕生還產生另一大好處,就是墻壁承力更少,可以更加輕薄,所以就可以嵌入采光良好的玻璃窗或者花窗,花窗普遍彩繪了基督教的故事或者圣人畫像。
△ 哥特式花窗
哥特的發展其實細分起來經歷三個時期,首先是12-13世紀的「早期英式哥特」,這個時期基本以羅曼式建筑為藍本,比方保留厚墻,喜歡水平拓展,「哥特三件套」也基本形成,代表作品有英國的林肯大教堂(Lincoln Cathedral)。
隨后是13-14世紀的「裝飾性哥特」,這個時期的哥特仍舊保留厚墻,而且很少使用飛扶壁,其特點是喜歡在處理拱頂表面時添加裝飾形式,并且窗洞的設計當中開始出現幾何元素,這些元素開始出現曲線風格,并且產生更多花式的拱,比方蔥形拱與剪刀拱,代表作品有韋爾斯大教堂(Wells Cathedral)。
△ 韋爾斯大教堂的「剪刀拱」
最后就是14-16世紀的晚期哥特,史稱「垂直式哥特」,垂直主要指喜歡高大的墻面結構,而其它裝飾性元素,比方柱體、尖拱、花窗、浮雕則密集的豐富墻面效果,讓其整體顯得更加雄偉穩重,代表作有劍橋的國王學院禮拜堂(King's College Chapel)。
△ 劍橋的國王學院禮拜堂
坦白而言,這些劃分已經偏向學術研究,對設計師而言簡單了解即可,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些典型的哥特風格作品。
對于哥特建筑大家耳熟能詳的首推巴黎圣母院,因為有「藝術之都」巴黎與法國大文豪雨果的文學作品《巴黎圣母院》相互加持,但其實綜合而言,最完美的哥特建筑其實是德國科隆大教堂。(而且巴黎圣母院史太濃之前已經聊過)
科隆大教堂(Hohe Domkirche St. Peter und Maria)是一所天主教堂,位于德國科隆市而得名,高度世界第三,建筑雖高,整體受力卻都在外部,這里自然少不了飛扶拱結構的功勞,大教堂從13世紀起建,一直到18世紀完工,歷時足足600年,令人感動,后來還經常修修補補,所以完整貫穿哥特建筑的全部發展過程,因而集成前面談及的全部哥特主要特征,是幾代建筑匠人的努力成果,被公認為哥特建筑藝術與宗教文化的巔峰之作。
△ 德國科隆大教堂
遠著科隆大教堂的時候,極其復雜的外部結構讓人眼花繚亂,感覺很密集,但走近又發現其實能清楚看到那些結構非常有規律而且精細,如果將科隆大教堂表面裝飾的那些復雜浮雕圖案解構開來,發現這些局部細節竟然都是對稱的,每一個復雜浮雕都由簡單形體反復堆疊而成,這也哥特建筑的手法之一。
設計師行頭里有個名詞叫「雕米」,形容花很多時間去執著一些細節,直到滿意為止,所以科隆大教堂就活像上帝借了人間工匠之手進行雕米,不然怎么要花6個世紀那么長的時間。
△ 科隆大教堂局部
我們在當代已經擁有民用無人機與谷歌衛星地圖,所以能輕松鳥瞰一些偉大建筑,假設從上空俯視科隆大教堂就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其實這也是中世紀大部分哥特教堂的共同特征,就是看到一個十字架形態,這也是當時人們理解的「上帝視角」。這忽然讓我想到《未來簡史》里的一句話:「人類越來越接近神。」大家可以結合科技發展細細品味。
教堂內部自然少不了宏大透光的空間,凈高有40多米,這里我們要談一個典型哥特式的柱子結構,就是由尖拱與交叉肋拱組合而形成的「束柱」,大家可以理解為一扎花的模樣,我們如果在哥特教堂內去看頂部,發現柱子像是一支支花莖束扎而成,彼此交融,組成一斜向線條圖案,整個空間有豐富的線條表現藝術。
△ 哥特的束柱結構
室內也陳列了不少雕塑與繪畫,基本都以宗教故事為主題,另外最值得一看的是花窗,科隆大教堂的花窗正是「裝飾性哥特」時期的那種帶有曲線幾何裝飾的形態,而且玻璃彩繪技術爐火純青,基本上每一個主題都是一張優秀裝飾畫,非常有觀賞性。
假設你有足夠時間到這里呆著,科隆大教堂就是一座完整而細膩的哥特藝術展覽館,從外到內,從空間到平面,從雕塑到繪畫,是十分全面的「哥特藝術立體教科書」。
哥特時期的服飾值得一談,他們同屬一種時代,在形式表現特征上是相互貫通的,有一些宗教元素與建筑特征都會出現在服飾上,映襯得特別和諧。哥特時期一般被歸納為12-15世紀之間。
△ 哥特時期的服飾
哥特時期的服裝首先基于羅馬服飾的演變,無論男女都喜歡斗篷、筒形外套還有長袍一類裝束,因為宗教發展的關系,顏色選擇上傾向了深色系,顯得更莊重嚴肅,窮苦人家一般純色為主,結構簡單,而貴族則相對復雜,圖形紋理的裝飾更多。
這個時期比較有意思是帽子與鞋子,比方一種叫「夏普倫」的帽子,其帽子尖細長不一,普通的到脖子、后背,夸張的可以垂到接近地面,其設計的動機不明,特別像蝌蚪的尾巴,因而史太濃喜歡叫它「蝌蚪帽」,坦白說,這種帽子帶起來絕對的陰陽怪氣。
還有一種帽子叫「漢寧」,明顯也是一種音譯,這種帽子圓錐形,跟哥特建筑的形態可以呼應,史太濃喜歡叫它「生日帽」,一般女性佩戴為主,所以頂部還會添加紗布裝飾。
其實哥特時期女性的頭飾可謂特別豐富,我們在一些歷史資料中可以看到蠻多讓人大開眼界的設計,比方在兩個分開的發結上罩上網,然后網再用金屬絲固定,固定后在其上面再進行修飾,比方增加披紗或者金屬飾品,用如今的詞匯形容就是浮夸。
接下來我們看看中世紀著名的尖頭鞋,鞋子很窄,一般采用皮革制作,尖部會有填充物,或者采用鐵絲來加固定型,這種鞋子偶爾我們也會在影視劇中看到,其實屬于一種典型形式大于功能的設計,據聞從中世紀的法國開始流行,然后慢慢全歐洲流行,也是設計動機不明,是典型的形式主義。
這種鞋子雖然不實用,但其實是一種劃分階層的標識物,比方平民一般穿半尺長的,中等階層可以穿一尺,王室就更離譜,可以去到兩尺,所以為了方便行走,他們會將鞋尖綁到膝蓋上,形態可謂十分滑稽。
哥特風格其實在近現代設計發展中戲份占比都很重,比方18世紀時期英國「新古典主義」中就出現「新哥特主義復興」,代表作品有英國議會大廈(Houses of Parliament),還有19世紀「工藝美術運動」中威廉莫里斯主張的「學習哥特」,都一定程度還原了哥特風格中的特質與精神。
△ 英國議會大廈
而在當代,哥特跟古羅馬風格都已經符號化,哥特象征了一種「暗黑系文化」,像前文提及的,其呈現的意象多數為詭異、恐怖、孤寂、黑夜、頹廢等,但正因為如此,反而讓其獲得很好的應用,比方21世紀初年輕人在QQ空間裝潢中流行的一種稱之為「非主流」的亞文化正是哥特藝術的一種表現。
又比方哥特電影,其源于哥特文學與哥特音樂,主題一般與宗教、吸血鬼、古堡等元素相關,其布光、服飾、場景、妝容都大部分還原自中世紀,所以這些意象很多時候源自幾種同時代存在的標簽的相互融合,彼此之間產生共振式的情感關聯。
代表作品有《僵尸新娘》、《剪刀手愛德華》與《夜訪吸血鬼》等,優秀的電影工作者在創作中還賦予了哥特藝術一些時代特質,比方愛德華的奇幻情節,以上幾個電影強烈推薦大家看看。
△ 動畫電影《僵尸新娘》海報
同樣的應用還有首飾設計、空間裝潢及平面藝術等,不管在什么載體,其特征萬變不離其宗,屬于特別容易鑒別的風格,所以哥特藝術并沒有離我們遠去,反而與時俱進,成為當代設計藝術中的重要養分。
謝謝各位,我們下期再會!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設計史太濃」: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留言,系統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37 位幸運星
發表評論 為下方 4 條評論點贊,解鎖好運彩蛋
↓ 下方為您推薦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