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 一只正在上優設的熊貓

設計這行競爭太激烈了,只有不斷保持創新和改進,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在市場中保持競爭力。

2023年最后一個月,設計圈最大的新聞之一,就是 Adobe 最終放棄 200 億收購 Figma 這一新聞。

曾估值數十億的設計神器 InVision ,為什么悄然關停?

Figma 這款覆蓋了互聯網產品設計幾乎全鏈路的主流的數字設計工具,在 AI 輔助設計已然成為大勢所趨的今天,未來走向似乎還不夠明朗。Adobe 有了自己的想法,Figma 也需要想辦法給自己整點 AI 上上強度。

即使如此強大又如此主流,唱衰 Figma 的聲音從來就沒有停過。但是不管怎么說,收購案失敗,Adobe 提供的 10 億美元補償,起碼還能支撐 Figma 好好升級一波。

不過相比設計圈頭部的百億生意,前頂流設計工具 InVision 的關停,就顯得有點悄無聲息了。

曾經的 InVision

InVision 曾經闊過。

由于網絡訪問的原因,國內很多做 UI/UX 設計的同學可能沒用過 InVision,但是這款誕生于依然需要使用 PS 設計 UI 的時代,作為一款專業的原型設計工具,填補了整個行業的空白。

曾估值數十億的設計神器 InVision ,為什么悄然關停?

InVision 的創始人之一 Clark Valberg 曾是一名設計師,他意識到設計過程中的種種困難,特別是在與團隊成員和客戶分享和協作時,這促使他和 Ben Nadel 于2011年共同創立 InVision。最初的 InVision 是作為一個簡單的原型設計工具誕生的,設計師可以用它快速創建交互式的網頁和移動應用原型,后來 InVision 擴展了產品線,提供了更多的設計和協作工具。它成為了設計師和團隊合作、分享和測試設計的流行平臺。

曾估值數十億的設計神器 InVision ,為什么悄然關停?

在最初的六七年時間里,你都可以在 InVision 的首頁上看到當時最熱的科技企業的 LOGO,他們的設計團隊都熱衷于使用 InVision 繪制原型,下面這張圖是隨手截的 2017 年的首頁的部分。

曾估值數十億的設計神器 InVision ,為什么悄然關停?

毫不避諱的說,InVision 是前 Figma 時代的王者……之一。彼時國外企業,無論是4巨頭還是獨角獸,設計團隊打開電腦就是 InVision、Sketch 和 Zeplin 三件套,InVision 畫原型,Sketch 做界面,Zeplin 則是設計師和開發之間的橋梁,輔助將設計轉為代碼。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InVision 的大佬地位是不可動搖的。InVision 的博客里面匯集了豐富的設計技巧教程和設計師訪談,起碼我當時很多稿件都來自于 InVision 的博客:

無論是分享的技巧還是訪談的對象,整體給人的感知都是毋庸置疑的設計大廠。不過后來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Figma 和它的插件/資源社區,直接全給接替了。

一路墜落的「神器」

最近這些年,每年年底 UXtools.co 都會調研、梳理總結當年的設計師的設計工具和使用習慣。InVision 在 Figma、Sketch、ProtoPie 等新工具的沖擊之下,市場份額從 2017 年的 60% 掉到 23%。

曾估值數十億的設計神器 InVision ,為什么悄然關停?

其實在那 3 年時間里,InVision 作為前 UI 設計領域的頭部,一直在試圖自救。2017 年推出了功能更豐富的 InVision Studio,新產品上線一時間風頭無兩,不過用戶終究是用腳投票的,1年時間過去,市場份額僅僅只到了 7%。

今年,UXtools.so 如期拿出了 2023 年的設計工具調研報告。

在 3235 名受訪者當中,使用 InVision 作為主要的低保真原型設計的僅有 21 人,使用它作為備用原型工具的僅有 35 人,加起來的用戶僅有 1.7%。

曾估值數十億的設計神器 InVision ,為什么悄然關停?

曾估值數十億的設計神器 InVision ,為什么悄然關停?

遲鈍與迷茫

來自 Meta 的產品設計師 Sean Dexter 在 UX Collection 上分享了他使用 InVision 過程中的一件小事。

他在學生時代的時候就開始使用早期版本的 InVision了,當時僅僅只能做原型設計。不過隨著設計文件的增加,InVision 由于沒有「文件夾」功能,所有的原型文檔只能堆在同一個層級當中。直到 5 年后,InVision 7 當中才具有了這一功能。

曾估值數十億的設計神器 InVision ,為什么悄然關停?

彼時 InVision 的競爭者幾乎都具有了這一功能特性。

在國外版脈脈 Glassdoor.com 上,InVision (前)員工留下過大量對于公司和產品的評價。10 多年前的好評較多,但是越靠后的評論,差評比例肉眼可見的多了起來:

  • 產品策略不佳。增長計劃基于愿景,但是沒有數據和可靠計劃的支持……
  • 高層領導薄弱,尤其是在營銷方面;不正當的產品設計,特別是 V7 版本;公司似乎迷失了方向,專注于營銷而不是產品……
  • 首席執行官顯然沒有能力管理如此規模的公司
  • 產品三年來毫無改進 → 企業客戶左右流失,競爭對手正在活活吃掉我們
  • 戰略決策反復無常
  • 快速燒錢……
  • ……用戶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只要給他們就可以了。我相信公司多次重組和人員離職,都是由于試圖銷售垃圾產品。你當然可以擁有世界上最精簡、最高效的銷售團隊,但如果產品不好,再強的銷售也沒用!
  • 公司高層花了很長時間才了解來自競爭者的威脅是什么。無論我們推出什么功能,現在都太少也太晚了。
  • ……

緩慢,遲鈍,迷茫,最終曾經估值數十億的獨角獸公司走到了盡頭。2024 年1月4日,現任 InVision CEO Michael Shenkman 發文宣布 InVision 的服務即將關停。這個曾經開啟移動端設計先河的原型工具,連同它所屬的公司一起走到了盡頭。

曾估值數十億的設計神器 InVision ,為什么悄然關停?

有意思的是,在博客開頭,他還提了一嘴 InVision 旗下的另外一個視覺協作工具 FreeHand,這款已經被老對手 Miro 收購的產品,應該還能在 Miro 手頭續一波命,而曾經的拳頭產品 InVision Studio 將會獨自走到生命周期的盡頭。

寫在最后

總之,InVision 面臨的挑戰是多方面的,涉及市場競爭、技術發展、產品策略、用戶體驗和財務管理等多個層面,在快速發展和競爭激烈的設計工具市場中,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了 InVision 的最終結局。但是面臨這一問題遠不止一個 InVision,畢竟在 UXtools.so 的調查問卷當中,其他工具和 Figma 之間的市場份額,大都隔著一個數量級。

經濟狀況和市場是無法忽視的因素,AI 的沖擊也是顯而易見的。移動互聯網時代興起的這波工具里,除了 Figma 和 Adobe 還能幾十上百億地來回掰扯,余下占據著市場份額零頭的工具們,又有多少正在步入 InVision 的后塵,就很難說了。

收藏 25
點贊 51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