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勵志了!專訪一加手機用戶體驗部的部長 Crayon

UX Coffee 的本期節目嘉賓是一加手機用戶體驗部的部長 Crayon,他可以說是我們節目最勵志的嘉賓之一。因為長得像蠟筆小新,所以給自己起英文名叫 Crayon(蠟筆)。在來到深圳、加入一加手機前,來自中國臺灣的 Crayon 花了快十年在紐約學習和工作。他說,在美國,你想要什么東西,真的必須自己去爭取。

一、我知道我的英文沒有達到標準,但我希望能跟你們見一面

Crayon:我大學的時候念了商業設計,大學做了很多平面設計:海報、雜志、網站、視頻……畢業服完兵役之后,我想要去紐約闖一闖,申請了幾所紐約的學校,但英文成績沒有達標,所以就只能先去念語言學校。但是到了紐約之后,我覺得我的作品集其實還不錯,就想要去約那些系主任見面。

太勵志了!專訪一加手機用戶體驗部的部長 Crayon

太勵志了!專訪一加手機用戶體驗部的部長 Crayon

△ Crayon 的留學申請作品集

那時候我想進的四所學校有:NYU 的 ITP、Pratt 、Parsons 、和 SVA(School of Visual Arts),這四所學校在紐約都很有名。那時我有點「瘋狂」地給那些系主任寫信,說「我知道我的英文沒有達到標準,但我希望能跟你們見一面」。

太勵志了!專訪一加手機用戶體驗部的部長 Crayon

△?Crayon 給這四所知名藝術學校寫信,希望能跟系主任見面

出乎我意料的是,真的會有人回復我。Pratt 的系主任說可以給我一年的 conditional offer(有條件錄取通知書),要我念一年的語言學校。我也見到了 ITP、SVA 的系主任,基本上他們都是要我先考好英文再來。因為4間里有3間學校的系主任我都見到了,我就在想怎么見到最后一所——Parsons 的系主任。后來我決定去學校「堵」她。

去了幾次 Parsons,我都沒有見到她。我就去搭訕那些在 Parsons 門口抽煙的、會說中文的人。我就告訴他們我想要來念 Parsons,但是系主任不肯見我,問他們能不能幫忙。那時我的語言學校離 Parsons 比較近,所以比較方便。我運氣很好,只去了6次,就遇到了講中文的學生。我就請她做我的「內線」,系主任一出現就告訴我。

有一天,系主任她出現了,那位同學就給我發消息,叫我趕快過去。她帶我進了學校,我就直接敲門進去找系主任。主任人也蠻好的,她說 OK 既然你都來了,我就跟你聊一聊。我覺得美國是一個需要你去爭取的社會,雖然這樣可能比較失禮,但她會覺得你是個蠻有毅力、知道自己目標的人。

到最后,紐約四大藝術學校的系主任我都見到了,也拿到了 Pratt 的 Communications Design 的 offer,但要念一年的語言學校。但因為同時我也拿到了 Savannah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的 offer,而且只需要念一個季度的語言學校,所以我就直接去 Savannah 上學了,畢竟上學的時候也可以練英語。

來到 Savannah 就讀動畫設計,Crayon 很快發現自己更想嘗試的是 3D 的交互設計,于是他重新申請學校,成功拿到了 Pratt 電子藝術系的獎學金 offer。但就在他打算去 Pratt 報道的時候,一個「驚喜」來了。

Crayon:生活總是充滿著驚喜。我記得是6月報道,5月中我突然接到 Pratt 的來信,說他們弄錯了,他們發現我的英文沒有到達標準,所以要求我再去念一年 Pratt 的語言學校。說起來也是蠻丟人的,在美國待了一年,我的托福還是沒有到達80分,我媽媽都在念叨著我該找個外國女朋友練口語(笑)。

當時也來不及考托福了,我只能想別的辦法。我就在網上找到 Pratt 的電話打過去,剛好是系主任接。我說你們錄取了我,也給了獎學金,現在卻突然要求我念一年的語言學校,這不合理。我說我很喜歡你們系,因為可以學到互動設計,但是你們卻一直要我學英文,我覺得這對設計來講不是很好的態度。最后我就反問他,你覺得我來到 Pratt 是學英文更有用,還是學設計更有用?

后來他可能想了一想,覺得這個小伙子可以跟他 argue 半小時,還講出一些好像挺有道理的話,所以他就給我去掉了這一年的語言學校。這件事再度讓我覺得,在美國,你想要什么東西,真的必須自己去爭取。

二、在 Pratt 學會獨立思考

UX Coffee:那你去了 Pratt 之后,覺得學校跟你原來想象的一樣嗎?

Crayon:我覺得很不一樣。在中國臺灣的時候,老師會指導你方向,規定作業要做什么。但在美國,你要做什么,必須自己去想。

Pratt 是一所很藝術的學校,作業通常很有藝術氣息,比如:請你做一個互動作品,表達你對生死的情感。舉個例子,有一次我做了一個翅膀,只要有人靠近它,翅膀就會拍起來。老師就問我,「你想表達什么概念?」我說沒有,就是大家走過去然后翅膀會拍起來。老師就叫我回去重想。

太勵志了!專訪一加手機用戶體驗部的部長 Crayon

太勵志了!專訪一加手機用戶體驗部的部長 Crayon

△?Crayon 的畢業制作作品

后來我在跟媽媽打電話的時候想到一個靈感,我把光感應器裝在裝置上,前面放了一盒雞蛋,只要有人靠近,翅膀會蓋起來。我告訴老師,這是在表達母愛,因為母雞為了制止敵人侵犯自己的領域或者為了保護小孩,會用翅膀把蛋給保護起來。有了這個概念之后,老師很滿意,一直說這是一個 amazing idea。當時基本上作業都是這種藝術探索。

UX Coffee:你覺得讀書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Crayon:最大的收獲是同學。在紐約,真的是全世界杰出的人都在這里追尋自己的夢想。每個同學都好厲害,他們來自韓國、冰島、阿富汗……你會感受到文化的多元。有一個巴基斯坦還是阿富汗的同學,因為他們的社會是比較壓抑的,所以他會做一些對宗教、文化的反思。他做了一個作品,是所有人都想往上爬一個墻,嘴巴都被封起來。

然后冰島同學的作品就都很甜蜜,快快樂樂的。雖然冰島之前破產過,但是他們的個性就是很甜,她的作品都展現出一種比較小公主的氛圍,無憂無慮、跟大自然親近的感覺。所以我覺得在每個人的作品中,你都會發現其實成長環境、文化對作品有很大的影響。這是我念 Pratt 的一個很大收獲。

還有就是學會獨立思考。因為老師很喜歡讓我們思考,他們會逼問我們,說你要探索你的情緒,去思考你的情緒從哪里而來。我說情緒從生活來。他們就會問,那為什么你的生活里會有這些情緒。這樣一直追問下去,老師會一直問到你內心很深處的東西。他們希望你把個人最內心的東西表現在藝術上,這樣你的作品才有張力。

我覺得這就是培養你獨立思考的能力,因為你要一直不斷思考自我。這個可能在中國臺灣的時候會比較少,因為老師可能把你當做一個個體來關心,他會希望你交作業,有好的視覺能力,而在美國這邊會更關注你個人。

三、在紐約和全世界的人競爭

讀書的時候,Crayon 就已經在不同的公司實習,積累經驗。畢業之后,Crayon 在紐約工作了七年,分別為 IBM、彭博和 Verizon 做用戶體驗設計。雖然簽證遇到了些波折,但他抓住機會,成功申請到優秀人才工作簽證,留在了美國。

UX Coffee:你們讀書時做的項目都很抽象,我很好奇實習或者就業是怎么樣的?

Crayon:在 Pratt 的第一學期,我就開始申請了各種的實習,我在 Sony Music Entertainment、MTV、ANNA SUI 工作過。MTV 很歡樂,世界杯期間大家會邊工作邊看足球。ANNA SUI 的氛圍就很像《穿普拉達的女魔頭》,大家可能都不知道時代廣場其實有很多工廠,我實習的時候就來往在各個工廠之間拿衣服、換衣服。

太勵志了!專訪一加手機用戶體驗部的部長 Crayon

△?《穿普拉達的女魔頭》劇照

Crayon:后來正式工作之后,當時換工作,老實說都是因為簽證有些不順利。不過我也蠻幸運的,可以申請到優秀人才工作簽證。申請這個簽證比較麻煩,需要滿足一些條件,比如拿過國際大獎、當過國際評審、參加藝術組織、有15封推薦信之類的,所以我一畢業就在準備這個簽證,花了很多時間。我會報名參加各種展覽,主動提出給他們做裝置,然后自薦去各種比賽當評審,還有請之前的同事給我寫推薦信。

很多人都在說美國夢,我也有一個美國夢。我一去紐約,就決定要跟全世界的人在紐約競爭。因為紐約是一個民族熔爐,你接觸到的人會來自多元國家,這一點很吸引我。我的夢想就是跟全世界的人在紐約一較高下。我知道有很多人說在美國畢業之后,很難留在美國,但我覺得不是這樣,只要你想留,有足夠的動力,你都可以留下來。

四、為全世界的用戶設計手機操作系統

UX Coffee:你在紐約的工作經歷非常精彩,很勵志。然后到2016年的時候,你決定回國加入一加。你是怎么做出這個決定的呢?你覺得設計手機系統跟設計 app 有什么區別呢?

Crayon:工作十年來,我基本上都是在設計軟件。我想要更了解硬件,另外一方面也覺得中國這方面發展很好,我也有朋友在一加,所以沒想那么多就來了。

系統設計與 app 設計相比,思維模式和實際操作都相差很大。在英語里,有些人會說操作系統是一個 platform。我一直覺得 platform 這個名字蠻好的。設計系統就像設計火車月臺:上面有不同的火車。我們有各種火車型號,快的、慢的、每站停的,過站不停的……我們要設計一個月臺,讓使用者很方便地搭火車,同時讓火車在月臺上進站時有很好的體驗,使用者搭上火車進到系統可以去領略不同的風景。

太勵志了!專訪一加手機用戶體驗部的部長 Crayon

△?設計操作系統時,要考慮到上面要跑不同的 app

UX Coffee:那在設計的流程上面會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嗎?

Crayon:一加也是敏捷開發,兩周為一個周期,我們會把整個操作系統分成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會有交互和視覺,然后動效和音效會橫跨幾個小組。另外還會有 product lead 和產品經理。

我們會希望小組的成員一起去參與構思 idea,因為我們是一個全球化的產品,如果只有產品經理想,那么他的想法會太個人化。所以一加會鼓勵以小組的形式去構思用戶需求、調研痛點,構思完之后進行評估。舉個例子,假設現在有50個解決痛點的 idea,我們就要評估哪些 idea 能給用戶帶來更大的價值,哪些需要2到3年才能實現,哪些是半年可以實現,根據這些因素排優先級,排完后我們就會開始做原型。

太勵志了!專訪一加手機用戶體驗部的部長 Crayon

△?功能開發流程圖

我會要求交互設計師盡量做原型,因為只用線框圖的話,比較費時,離最后成品也比較有距離。設計師 Sketch 完后,就直接用 Protopie 做出原型,這樣流程會比較快,而且得到反饋之后,可以馬上快速修改。我們不會像傳統的交互設計師那樣,花兩三個星期畫出一個很美的線框圖,但是可能會收到一堆修改意見,還要花時間改線框圖。我們是盡量早期就給大家體驗,收集反饋。達成共識后,視覺設計和動效會開始視覺方面的探索,接著就是開發階段和測試。

原型出來之后,我們會馬上放到社區上跟用戶收集反饋,開發后也會再次去收集反饋,所以我們跟用戶的距離是很近的。一加的用戶社群很活躍,我們會得到很多反饋。我們會分析用戶反饋,來考慮要不要增加功能。

舉個例子,我們最近在做主題色的設計。一加手機原來有三種主題色(黑色、白色和預設主題)。因為我們希望系統風格簡潔,所以沒有給用戶太自由的選擇,怕搭配起來不好看。但后來有很多用戶反饋,設計、顏色這些東西是很主觀的,我們覺得好的,不一定用戶也會覺得好。所以后來我們決定提供大概8到10種顏色。用戶就會說,一加真的有在傾聽用戶的聲音。

太勵志了!專訪一加手機用戶體驗部的部長 Crayon

△?一加手機中在黑白主題模式,可以選擇不同的強調色

UX Coffee:一加手機的很多用戶是國際用戶。國際用戶跟中國用戶在使用習慣、對操作系統的偏好、手機使用流程上,會有哪些不同嗎?

Crayon:海外用戶會更實際一點,他們不太喜歡那些好看但沒有實際用處的界面。使用場景的話,基本上大家都一樣,只是個別細小的需求不同。比如說天氣預報,美國的每個小時是很準的,預報說四點下雨真的就是四點下雨。而英國人基本不看每個小時的天氣預報,因為英國的天氣變化得很快,所以他們更看重的是明后天的天氣。他們要是想知道每小時的天氣,會更傾向于直接看外面。因為文化、地域環境的關系,每個地方對資訊的處理會有點不一樣,我們也會針對這些不同的地方考慮做本地化。

太勵志了!專訪一加手機用戶體驗部的部長 Crayon

△?一加手機的天氣應用

UX Coffee:手機的設計是軟硬件相結合的。作為軟件設計的團隊,你們會考慮怎么和硬件團隊一起合作創新嗎?

Crayon:我們會和硬件團隊一起碰撞火花,在前期頭腦風暴的時候一起探索,看看有什么新的硬件技術可以放進來。比如說我們開始用 AMOLED 的屏幕,軟件設計師會和硬件工程師坐在一起,去調校屏幕的色彩,尋找一個最舒適的、不刺眼但又比較飽滿的色彩體驗。

還有一個例子是閱讀模式,之前沒有好的硬件技術,但現在的硬件可以做到 Kindle 的效果。有了硬件的支持,我們就可以去做這樣的功能,調校閱讀文字的體驗,這樣用戶看手機不容易累。

太勵志了!專訪一加手機用戶體驗部的部長 Crayon

△?一加手機的閱讀模式

五、從執行到管理,從紐約到深圳

來到深圳之后,除了設計領域上的變化,Crayon 還成為了將近 20 人團隊的管理者,這個角色的變化給他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Crayon:在紐約的時候,我是高級設計師,所以我自己依然要做很多設計。我會自己做大部分,然后分派一些任務給比較初級的設計師。現在成了管理者,心態就要有轉變,不能什么事都自己做,因為這樣會什么事都做不好,也做不完。

作為管理者,你要做的是帶領團隊做出一個滿意的設計效果,你要找對的人做對的事。有的人更適合想 idea,那就派他去那些需要比較多構想的項目。有的人邏輯比較好,那就盡量讓他去做系統設計。

UX Coffee:那在你的心目中一個完美的設計團隊是什么樣的?

Crayon:完美的團隊就是每個人都比較獨立,要獨立思考。其實設計只有比較好的方案,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我比較喜歡設計師來 challenge 我,然后我們一起來探討更好的方案。另一方面,設計師要有全球視野,你不要從中國看世界,一定要從全世界看中國。所以我會要求團隊去用 Instagram、Pinterest。你要了解世界上正在流行什么,這樣你才能為全球用戶設計。還有就是自我學習,而且學了就要實踐。

UX Coffee:你剛從紐約到深圳的時候,會感覺到什么文化差異嗎?

Crayon:在紐約我很少加班,老板會覺得加班代表了你能力不夠。每次只要我加班,他就會問我說是我工作太多,還是我速度太慢。所以基本上大家都兢兢業業,早上9點來,認真快速把事情做完就回家。然后大家的關系也就是單純的工作關系,下班就沒有聯系了。

來到中國,團隊就真的會很像家人,這也是我覺得很不一樣的地方。生活跟工作會比較緊密,大家加班也比較多。人情味很重,中午大家一定會一起吃飯。在美國我們基本上各吃各的,或者邊開會邊吃。在這里,會感覺吃飯是一件很像生命很重要的東西。

然后中國的移動支付是走在世界前面,剛開始我其實不太會用餓了么、美團外賣,現在我用得很熟練。而且深圳的創新氛圍很好,在這里可以接觸到最新的科技,所以我會推薦對科技感興趣的朋友們來深圳看一看。

掃描二維碼或微信內搜索「UXCoffee」,關注 UX Coffee 設計咖 微信公眾賬號:

太勵志了!專訪一加手機用戶體驗部的部長 Crayon

圖片素材作者:Matt Anderson

設計師專訪

收藏 26
點贊 4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