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積年的Palm粉絲,再次聽聞 Palm 要發布新手機的時候,內心是五味雜陳的。
這是一個曾經屢次開創新時代的品牌,無論是普通人還是身為設計師、媒體從業者的我們,直到現在我們每天都在享用 Palm 所留下的遺產。如果時間再往回倒推10年,當Palm 要發布一款新產品的時候,我們會如同面對谷歌和蘋果發布會一樣,徹夜等待新消息,不止是因為產品,更是因為產品背后的設計。但是在今天,原本的團隊早已分崩離析,這個冠以 Palm 名號的團隊還是之前的 Palm 么?現在姑且放下疑惑,繼續了解。
對于目前即將發布的新機型,官方并未透露具體型號,而是以品牌 Palm 相稱。68g的重量僅僅只有 iPhone Xs Max 的三分之一,3.3英寸的屏幕被嵌在僅有銀行卡大小的機身上,720p的屏幕分辨率在這個尺寸之下倒也不用操心會看到像素點。更值得注意的是,它沒有 SIM卡槽和音量鍵,僅有一個電源開關。配置上采用的高通驍龍435芯片,3GB運存和32GB容量似乎也談不上主流和強勁,前置800萬像素和后置1200萬像素的鏡頭倒也不算落伍,所有的這些硬件都被放置在這個厚度僅有7毫米的機身內。操作系統并沒有老粉絲們期望的 webOS ,而是內置了完整的 Android 8.1 原生操作系統。
△ 圖片來自TheVerge,用來對比的是Google Pixel 2 XL
用兩個字來形容它,就是極簡。對比如今已有的產品,它顯得非常奇怪,但是奇怪得令人著迷。
當整個手機從頭到腳都開始顯得奇怪的時候,那么它極有可能是一個特殊語境之下的產物。敢于重新走到智能手機這片紅海的 Palm 品牌,應該有其深意。
在這塊像素密度達到 445ppi 的小屏幕上,打字輸入毫無問題,但是這個比 iPhone 4還要小上一圈的手機,和「工作」「高效」「高性能」是毫無關系的。要知道,這個68g的機身之內,僅能容納一塊只有800mAh的小電池。這是一個正在和時代大勢所對抗的產品,對抗這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對抗高強度工作。它所迎合的是大眾對于平靜生活的需求。
為信息過載時代而設計
The Verge 的媒體編輯 ?Dieter Bohn 早在2000年的時候,就已經是粉絲社區 TreoCentral 的內容提供者了,隨后輾轉 PreCentral ,直到如今成為 The Verge 的編輯。對于 Palm 他恐怕比絕大多數的粉絲更加熟悉,對于Palm 旗下產品更是了如指掌。
「這是一款為你的手機所準備的手機。當你不想用手頭上那臺超大號的手機的時候,這臺功能完善但是尺寸小巧的手機就可以登場了,它就像為你的大手機所準備的小號備用機。」把玩了幾個小時之后,他總結道。
這個看起來和 Apple Watch 有幾分相似的界面,確實是為小屏幕所專門設計的。對標智能手表的 Palm手機和 Apple Watch 一樣采用的是電子SIM卡,不過運營商 Verizon 提供了一個專門的服務,開通之后它就會像 Apple Watch 一樣和你的手機共享一個號碼,接收信息。
△ 圖片來自The Verge
不做主力機,相反只是一個配件,通過設計加入一定限制,讓人從紛繁的信息中釋放出來,專注享受生活。
如今的 Palm 公司和最初創建的三巨頭以及之后的 CEO魯賓斯坦都沒有關系,Dieter Bohn 甚至專門了解過之后坦言,如今整個 Palm 公司中沒有任何一個人曾經供職于曾經的 Palm。
Palm 的精神繼承者
這一點在如今 Palm 公司的創始人 Dennis Miloseski 和 Howard Nuk 那里得到了印證。事實上,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話,整個事情的根源還要追溯到三星頭上——因為 Miloseski 和 Nuk 是2012年在三星工作的時候認識的。
△ Dennis Miloseski,攝影:Williams + Hirakawa
在去三星之前,Miloseski 在 Google 工作了整整5年,而 Nuk 的工作背景更有趣,他曾經供職過的企業是著名的設計機構青蛙設計,以及 Ammunition (還記得老羅介紹錘子T1工業設計的時候是怎么介紹Ammunition的吧?),他是一個專精硬件的工業設計師。
△ Howard Nuk,攝影:Williams + Hirakawa
Miloseski 和 Nuk 在舊金山的三星設計工作室協作完成了許多優秀的硬件設備,包括手環、智能手表以及耳機等產品。但是,大公司的的制度和工作狀態讓兩人從里到外都感到厭倦,于是在2016年的時候,組隊離職。
「我們用過去的20年時間讓人們沉迷于技術,」Miloseski說道:「現在我們開始重新思考這個問題了。」在給三星研發智能手表 Gear Fit 的時候,他們意識到這種將人從技術和信息中解放出來的產品,才是他們想要的東西。「不過,雖然智能手表能夠從某種程度上把人從手機上解放出來,但是通知從來都沒有真正停止過推送,相反人們會更加頻繁地看智能手表上的信息,但是手表本身的限制讓這種傾向顯得極為粗魯。」
正如同 The Verge 的編輯 Dieter Bohn 在他的文章當中所說的,他們更像是 Palm 的精神繼承者,而非硬件和技術的延續者。Miloseski 和 Nuk 并沒有在硬件和參數的紅海中掙扎,沒有繼續在「更高、更快、更強」的圍城中盤桓,而是直指這個時代最根本的矛盾,試圖在做減法這件事情上作出創新。
為了更簡約的生活
智能手機所帶來的信息成癮是客觀存在的。Google 的設計倫理學家 Tristan Harris 認為科技公司在產品設計的時候,加入了類似老虎機的機制(參考我們之前的文章《明白這4種獎勵機制,能讓你的設計吸引力暴增》),而這種情形之下會讓用戶對于數字產品產生強迫癥和上癮傾向。之后,Tristan Harris 在2016年年初離職,并且創立了一個名為 Time Well Spent 的運動來抵抗這一趨勢,并且隨后發展成一個非盈利組織。
與此同時,Miloseski 和 Nuk 開始籌劃自己的產品,而心理治療師 Nancy Colier 的書《The Power of Off》 正好發布,這本書倒是給了他們不少啟示。在書中,Nancy 提到:「和朋友一起聚餐的時候,擋在人與人之間的就是手機。當手機屏幕亮起的時候,大家都會想,是不是有更有意思/更好/更重要的事情發生了,大家為此而上癮。即使是獨處,都很難集中注意力,因為手機讓人分心。而來自公司和同事的各種信息,則讓現代人對手機產生了恐懼。」
對于智能手機上癮,心理咨詢和治療早已不少新鮮的東西。同樣為手機而苦惱的 Miloseski 和 Nuk 的靈魂探索由此開始。完全脫離智能手機是不現實的,那么能否用一個智能設備,來幫助我們抵擋所有紛繁的信息呢?
△ 圖片來自TheVerge
「最初的嘗試非常極端,我們將所有的功能和屬性都剝離開來。最初的構想里,沒有相機,沒有按鍵,它就是一塊安靜的黑色的鵝卵石,借助聲音,它會響應你的需求。(這就是 Palm Pre 最初的原型構思啊!)隨后,我們開始加入關鍵性的功能,直到這個信用卡大小的3.3英寸屏幕的硬件設備的雛形出現,它只有一個按鍵,運行著可以被輕松定制的 Adnroid 系統,而體驗的核心,這是 Life Mode (生活模式)。」
他們試圖用一個有限制的數字設備,來作為工作和信息的過濾器,讓用戶放手去享受生活。
制造簡約的用戶體驗
Miloseski說道:「大家都希望擁有自在而可被掌控的生活。只需要點擊棕櫚樹(palm 有手掌和棕櫚樹的意思,他們在這兒玩了個雙關)的圖標,就會開啟生活模式。在這種模式之下,包括電話、信息和通知都不會來煩你,只要你手頭上有事情在忙活,就永遠不會被打擾,因為手機只有在點亮屏幕之后才會連接網絡,接受信息推送,而每一個 APP 的后臺信息推送都是默認關閉的,你可以自己選擇接收哪些信息。除此之外,你還能設置定時接收推送,比如每2小時接收一次信息推送。」
為了讓產品在這樣的小屏幕上保持簡約和易用性,他們針對操作系統進行了不少調整,包括采用了類似 Apple Watch 的界面。由于圖標識別度大都非常高,因此在主界面中的圖標并沒有帶有文本標簽,而是被均勻地分布在蜂巢式的柵格當中,在滾動的時候,界面兩頭圖標會微微變小,帶有輕微的透視效果,給人更強的立體感和愉悅感。
「我們盡量讓界面設計得足夠緊湊簡約。」談到主界面的時候,Miloseski 這樣說道。
借助一些延續自更早的 PalmOS 和 webOS 的設計機制,新的 Palm 手機成功地將體驗和交互優化到一個足夠精簡又恰到好處的程度。
長按唯一的實體按鍵會呼出 Google 語音助手,快速的語音輸入幫用戶獲得想要的答案,上手即用:
屏幕底下的觸控區某種意義上延續了 webOS 的設計,單擊返回,雙擊回到 Home界面。如果長按虛擬按鍵,則能夠呼出后臺程序列表,列表會以典型的卡片堆棧形式呈現:
關閉屏幕之后,在屏幕中間滑動可以解鎖,在屏幕底部邊緣向上滑動,能夠快速呼出一個快速輸入的區域:
對于這個功能,Miloseski 補充道:「Flesky 所提供的屏幕快捷輸入讓用戶能夠最快找到應用,點擊打開。」
這個部分的界面設計,毫不掩飾地向最早的Palm 產品 Palm Pilot 的設計致敬,輸入方式幾乎完全一致,輸入區的四個角上還添加了幾個快捷操作,這也和當年被國人稱為「四大天王」按鍵的快捷按鍵相呼應。
構思得差不多,產品要落地的時候,事情就變得很有趣了。
如同很多其他的小型創業團隊一樣,Miloseski 和 Nuk 在這個階段就找到中國來了。在廣東惠州找到TCL 的時候,他們發現這個能夠幫他們代工生產智能手機的品牌手上,還捏著一個相當炸裂的品牌,Palm。
像Palm一樣改變世界
這個中國絕大多數用戶并不熟悉,但是在數碼圈子中頗受追捧的品牌,有著足夠輝煌的過去。
1995年問世的 Palm Pilot ,真正定義了「掌上設備」,將掌上智能數碼設備不再意味著磚頭一樣大,重量超過500克的大型設備,而是可以插入襯衣口袋的智能數字助理。可以說移動端智能設備領域的第一次革命,就是Palm 帶來的,它讓智能設備真正能為人所「一手掌握」。
Palm 的三位創始人之一的霍金斯是一位神經網絡領域的科學家,Palm自誕生之初便有一套關乎效率的哲學,被稱為,《Zen of Palm》,具體可參考之前的文章:《20年前的三個謎語,為你揭示產品設計的禪理》
△ 圖片來自FastCompany,第一款產品,Palm Pilot 1000
進入新世紀,Palm 是智能手機的主要推動者之一,彼時 Palm OS 上已經擁有超過10000個各類應用,包括各領域的專業APP。隨后,Palm 以 Treo 180 開局,發布了一系列智能手機,其中 Treo 650 是至今為人津津樂道的經典。
△ 圖片來自FastCompany
2007年,杰夫霍金斯展示了一款強調效率和使用體驗的輕量級類筆記本設備,名為 Palm Pilot,它是隨后的上網本和超級本等筆記本設備的雛形。(這款產品在長三角地區某個OEM廠商手中完成開發,生產了大概1000臺,最終因為產品沒有上市,包括工程機在內的1000臺設備被發回美國,目前在Palm 粉絲中有少量流通。)
△ 圖片來自FastCompany
同樣是在2007年,老舊的Palm OS 和處于瓶頸的 Palm 公司重組,前蘋果工程師魯賓斯坦攜新團隊入駐,2009年初于 CES 發布革命性的產品 Palm Pre。如今 iOS 和 Android 中,以手勢為核心的整套交互設計幾乎全是延續自這臺手機中所運行的 webOS,而 Android 背后的 Material Design 的提出者甚至直接是當時 webOS 的主力設計師之一,Matias Duarte。想了解更多,可以讀一下這篇文章:《設計師必看系列:從無到有!谷歌的設計美學》
如果說喬布斯在2007年發布的 iPhone 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并且開啟了第二次移動端智能革命,那么Palm Pre 則是下半場的白金王者,內置的webOS定義了后面十年的用戶交互和用戶體驗的基準。
2010 年,Palm 被惠普收購,公司內核心技術和設計人員在收購案前后各奔前途。
2011年,Palm 品牌在惠普名存實亡,剩余人員被集中到一個部門,并準備更名為為 Gram。
2013年,Palm 品牌為LG所收購,相應人員組成 LG 北美研發中心,著力開發 webOS 系統的智能電視以及智能手表。
2014年,中國品牌 TCL 收購 Palm,并聲稱要將 webOS 運用到智能手機之上。還好這只是虛驚一場,這個品牌最終在 TCL 手上繼續沉睡。
Miloseski 和 Nuk 很想重現Palm這個品牌,而 TCL 也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于是授權給他們。睽違多年的 Palm 終于重新回來了。
從團隊到產品,Palm 都是極簡
如今的 Palm 公司全稱是「Palm Ventures Group」,面對 FastCompany 的采訪,和 Miloseski 和 Nuk 一同站在白板前面的,還有知名籃球明星庫里(Stephen Curry)以及他大學時期的室友 Bryant Barr ,目前這四個人共同掌管著 Palm 公司的決策和走向。除開籃球明星的身份,庫里還是投資機構 SC30 的現任總裁,并且以投資人身份入駐 Palm 公司并擔任創意總監。
明星的光環和多重的身份使得庫里是新 Palm 的天然代言人。對于這位勇士隊的明星球員而言,Palm 并不是一個陌生的品牌,他的父親曾經就擁有過 Palm 的首款產品 Palm Pilot,庫里對此有著清晰的記憶。
當Palm 負責產品管理的 David Woodland 帶著策劃幻燈片和手機原型在健身房和庫里見面的時候,庫里很快想起了小時候對于 Palm 的記憶,并很快被新產品的獨特定位吸引住了。「它最終會怎樣?現在就能用嗎?我現在能擁有嗎?」庫里的好奇心和熱情,最終在幾個月后轉化為實際的投資,并在2018年正式加入 Palm。
目前,Palm 團隊始終保持著清晰而簡單的架構,整個團隊人數并不多。
最后入局的是美國運營商 Verizon,他們成為了產品服務的提供商,并享有獨家銷售權。不過考慮到 Verizon 在2010年前后曾經有過坑 Palm 的黑歷史,加上Palm 幾經起落的歷史,The Verge 編輯 ?Dieter Bohn 不無諷刺地說 :「如果新 Palm 手機也最終失敗了,應該也算得上是一件很 Palm 的事情吧?」
結語
這款名為 Palm 智能設備最終會在今年11月在美國上市,它無疑是一款針對細分需求的小眾產品。在 Palm 這樣一個象征創新也同樣承載著失敗的老品牌,它身上無疑有著一層奇異的色彩。但是無論如何,這個世界依然需要一些新的想法,新的產品,新的設計,新的體驗。哪怕如今的 Palm 是之前品牌的精神繼承者,我也真心地說一句,歡迎回來。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留言,系統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37 位幸運星
發表評論 為下方 11 條評論點贊,解鎖好運彩蛋
↓ 下方為您推薦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