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該如何做好數據埋點?來看這份方法總結!

本文根據筆者的心得體會,跟大家分享,產品經理工作中做數據埋點的一些經驗和看法。

作為一名產品經理,你必然知道數據分析對于產品的生命周期的重要性。

解決用戶需求,解決痛點是產品的立足之根本;運營是傳遞產品價值的重要手段;而數據,則給產品和運營提供了指向的重要意義。

數據,既是產品分析的基礎,同樣,數據的采集和來源也是每個產品經理頭疼的地方。

好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可以輔助產品經理更好的了解用戶,讓團隊少做一些無用需求,或者在錯誤的需求方向上停止腳步,遏制一些異想天開的想法。

一、需求收集和分析

1. 梳理產品,清晰產品的脈絡和架構

梳理產品的產品結構

首先,先別急著馬上就去建立埋點,此處應該是優先復盤當前的產品或者模塊,整理出產品結構和頁面結構。梳理出產品完整的結構、頁面邏輯,這些都是決定了用戶在使用產品時的任務路徑,所以需要做一次完整的復盤。

梳理產品頁面流程

有了基礎的梳理后,我們需要再將業務或頁面流程梳理出來。將用戶與系統的交互故事完整的梳理出來。借助它,你更容易知道流程中的潛在地雷是什么,哪里的效率比較低,有助于系統化、全局化、周全性的思考。我們后續可以在每個流程步驟,考慮好用戶的目的、場景,提煉出重要指標。

產品經理該如何做好數據埋點?來看這份方法總結!

2. 收集統計,明確統計目的和意義

如果是產品經理做埋點收集,也可以從以下的幾點思路出發。

功能流程轉化率:關鍵業務的留存轉化指標尤為重要,用戶在哪個關鍵節點發生了流失。

改版調整:如果產品做了改版,肯定會在一些關鍵入口進行了布局上的優化,那么埋點統計有利于收集變化前后的不同。產品是否更加聚焦的解決了用戶的痛點。

用戶軌跡:用戶來到了你的產品,第一件事情是做什么,然后還會做什么。如果你的產品,滿足了用戶的需求,那么主要路徑我們是可以猜測得到的。但唯獨那么一小塊路徑,是否會挖掘出更深層次的需求。

面向運營方面的,一次完整的活動運營,在工作的前中后階段,對數據的需求都不太一樣。

活動前,需要了解面向的用戶、興趣、標簽、來源,入口的引導和布局,有了這些,才可以更好地評估面向對象、渠道。而這些,在產品早期建立數據的時候,需要第一時間就考慮的問題。

活動中:對數據的時效性要求更高,落地頁或者活動頁面的 PV/UV、活動參與數、頁面登錄數、中獎數、兌獎數、活動轉化人數/金額以及用戶信息等。必要的時候根據數據反饋及時調整問題和優化。

活動后:更加注重反饋和總結,對活動的復盤;本次活動帶來了多少的訪問流量,轉化率如何,不同渠道過來的用戶表現如何,最終這些用戶轉化成活躍用戶的又有多少?

其他:

Boss:「小李啊,這個活動上了,但是效果不怎么樣,你覺得哪里可以再優化優化?」

小李:「偉大的老板,是這樣的,關于這次活動的,我整理了一份報表,通過分析這些數據后,有一個方案,請看看…...」

不管來自哪個方面的需求,收集數據必然是來源于分析目的,基于目的,才會有分析指標,才會有數據的收集。

3. 根據產品流程設計指標

在前面做了一系列的功課之后,我們就開始要根據產品的功能流程或者頁面結構,定義好分析的目的,剝離關鍵流程,提煉關鍵指標。

購物環節:寶貝詳情頁>加入購物車>訂單確定>訂單提交>支付>支付結果

產品經理該如何做好數據埋點?來看這份方法總結!

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需要采集到從詳情頁到購物車的轉化,從詳情頁到訂單確認的轉化,訂單從確認到支付成功之間的漏斗模型。

那么對應的可以為詳情頁UV、購物車添加事件、訂單確認事件、訂單提交事件、支付事件、支付成功反饋事件。

注冊流程:進入注冊>注冊信息填寫>獲取驗證>注冊成功

產品經理該如何做好數據埋點?來看這份方法總結!

對應的可能想要了解到注冊流程的轉化,那么可以主要采集注冊按鈕點擊事件、提交信息事件、獲取驗證事件、注冊成功事件,再加上能夠統計到渠道包信息,那么也就可以分析出,不同渠道下的用戶轉化效果。

二、提出需求

可能前面的內容,大部分的干貨可能會講的比這個更清楚了,那么筆者在這里更多的是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提出埋點的需求。

有些公司可能會有自己獨立的數據系統,用于收集用戶數據。但是大部分公司而言,更多的是專注業務本身,所以埋點也是用了第三方。

目前有很多做埋點和數據支持的公司,例如友盟、諸葛IO、GrowingIO、神策等等,也有埋入移動端、H5、Web等,在進行選擇的時候,不妨多進行對比,沒有哪家最好,只有哪家最合適。

在這里,筆者用的是友盟統計。

1. 收集事件

首先先理解什么是「事件」,可以理解為觸發一個動作、行為或者到達某個條件,都是一個事件(Event)。

例如:在登錄中,填寫完信息后,點擊一下「登錄」按鈕,或者點視頻的「播放」按鈕,頁面流程的「下一步」按鈕,獲取到「登錄成功」,訪問某個頁面,這些觸發的行為都可以理解為一個事件。

因此,沿著流程和產品結構,會得到這么一個表格:

產品經理該如何做好數據埋點?來看這份方法總結!

(可能會存在iOS跟Android的event ID不同,所以這里分開記錄)

2. 設置事件的參數和參數值

除了統計事件的觸發次數外,還可以收集觸發這個動作時,其他的附帶信息。利用這類信息,有助于對事件有更加精準的統計,又稱為參數(Key)和參數值(Value)。

事件、參數、參數值的關系如下:

產品經理該如何做好數據埋點?來看這份方法總結!

舉個簡單的例子,電影播放平臺上,當用戶點擊「播放」電影時,這里可以為一個事件。出了統計這個事件發生的次數之外,我們還可以收集到這一次播放的電影類型、地區。

其中,參數就是類型、地區。類型下對應的參數值就有:喜劇、愛情片、科幻片等等;地區下對應的參數值就有:歐美、日本、韓國、大陸等。

這樣,就可以統計到,點擊播放按鈕到次數中,點擊頻次最高的是什么類型的電影、出自哪個國家的。

產品經理該如何做好數據埋點?來看這份方法總結!

△ 事件-參數-參數值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情況,那就是所統計參數的參數值,是一串連續的數值,我們無法使用參數值=1、2、3、4這樣去統計。

例如說付款頁面,點擊「確定付款」時,參數為「付款金額」,因為這個時候,我們可能會想到參數值可以=1、2、3、4等一直排列下去。但是實際操作上,參數的值會有很多,可能從1元到1萬元都會有。

這個時候,采用的是計算統計,只需定義好統計值的類型(整數型int還是float)和范圍,例如統計金額的,那么就是統計付款金額,類型為 float,范圍0-10000.00。

根據以上的步驟,可以定期維護這么一份表格:

產品經理該如何做好數據埋點?來看這份方法總結!

3. 維護表格,定期溝通

在整理完以上的表格之后,別忘了和其他產品、運營、開發對一下這份文檔,看看是否有其他遺漏,同時,再進對應的事件參數等,對應到產品結構和流程中,看是否跑得通。

以后在維護需求文檔的時候,當產品發生變化的時候,可以增刪改這份表格的內容,這樣一來,開發人員就會知道了。

但是記得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得跟開發溝通,正確地描述我們埋點的意義和背景。有時候開發人員也會補充和完善你的埋點需求。

四、測試和校驗

接下來就是測試和校驗的環節,如果是接入第三方的,可以根據幫助文檔,將新加入的埋點,進行一輪測試。

因為有時候可能開發大哥對需求的理解有所偏差,或者溝通不到位,導致埋錯了位置或者定義錯了。

而在最終驗收的環節中,需要做一個校驗,避免辛辛苦苦埋下的點,等到上線后,產生了一堆無效的數據,甚至會影響后續對產品的判斷。

五、寫在最后

其實埋點也只是整個產品規劃中,關于數據分析的一小塊。

除了埋點分析外,還需要和后臺的日志數據做整合分析,善于發現每個異常,善于調研趨勢背后的原因。產品經理跟運營工作相互配合,才能夠使產品走得更快更遠。

圖片素材作者:indro

「助力產品和業務,用數據說話」

收藏 99
點贊 5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