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可可洛N、@爆炒地瓜????:很高興能夠邀請到百忙之中的庭安老師,與優設的小伙伴們聊一聊他的設計生活。
出生于1991年的中國臺灣設計師何庭安,在2011年大學期間就展露出了自己的設計才能,參與實踐大學的多項品牌識別系統設計,并拍攝官方形象影片,自此開始藝術指導工作。曾受邀參與臺北國際書展、國立臺灣美術館和前三宅一生創意總監藤原大所舉辦的展覽,動畫作品亦受邀于德國斯圖嘉特、北京國際設計周、798藝術區、高雄市立美術館等地參展。
近期主力以從事形象及品牌設計為興趣,并著手大量品牌塑造、商業展演及音樂錄影帶之藝術指導。很高興能夠邀請到百忙之中的庭安老師,與優設的小伙伴們聊一聊他的設計生活。
何庭安 Behance主頁:https://www.behance.net/tinganho
優設:
能聊聊您的工作背景么?您的設計成長歷程?
庭安:
我目前是一名平面設計師,著力于品牌規劃與識別系統設計。當初在大學,其實我就讀的是動畫導演科系。因為一次偶然臨危受命、承接了校方一支形象片的拍攝委托,制作了片中部分文字與圖標,這才開始接觸了平面設計。
△ 交通大學展覽識別
在該片拍攝期間,我注意到學校有大量的形象工作欠缺整合,因此主動與校方高層提案,規劃了一系列的識別系統設計,希望他們允許我大刀闊斧的翻修。此后,設計圈便以「品牌設計師」這頭銜開始認識我。
優設:
能不能詳細的跟我們講講「100 Days 100 Nights」的設計過程。
庭安:
「100 Days 100 Nights」 是服裝造型設計師陳亞琦的創作展覽,展出她一百件刺繡作品,其中有五十件是在白天的創作,另五十件是深夜里的作品,展于臺北松山文創園區。
△ 100 Days 100 Nights
說到刺繡,很多人都會將它跟古典、傳統、中國等等以東方婉約古老為形象的名詞畫上等號。當現代人聽見刺繡二字,腦中多半會浮現出賢淑女子在自家閨房中修習女紅的畫面,現代大眾對于這門工藝的印象似乎依然保留在一股崇古、學古的風氣之中。但是在初次聽取簡報時,從創作者的要求中,我認為她并不想要再維持這樣的印象。
△ 100 Days 100 Nights
為了跳脫出這個刻板印象的死胡同,我與策展人向館方提出對于「刺繡」的新定義——「在布料表面大膽的二度創作」。在平凡的衣物之上,藉由使用各種線材覆蓋過去,就像植物蔓延建筑表面,是以針線為媒介的街頭涂鴉,也是對布料征服的宣言。由于概念討論過程非常順利,我們很快就進入了視覺制作的階段。
△ 100 Days 100 Nights
如同我大多數的設計項目,這次流程是沒有設計提案簡報的。承先前明確的概念策略,我一邊在白板上畫圖,一邊透過投影幕打出各式各樣的形容詞和關鍵詞,與藝術家一步步磨出主視覺的樣貌。
我與策展人的觀念相同,都希望先行想象觀展的完整體驗、從整體出發,后再發展識別。于是我們直接把一百個繡框在工作室一字排開,開始作展場的模擬,并將整體的視覺收束為一群「圓」,以此做為展覽的主要意象。
△ 100 Days 100 Nights
由于這一百件刺繡作品布展的最大區分在于日、夜之別,我們想要單透過主視覺就能彰顯,我制作了初步的標準字,將「圓」的概念運用在日字,就像剛被縫上一條線的圓型刺繡;而相對的「夜」字則使用睡眼惺忪的效果。
△ 100 Days 100 Nights
當初步視覺確定后,便能著手繼續整個展覽識別的規劃。在主要露出的文宣、刊物與廣告,我們都盡量避開所有與傳統相關的符號,改以洗練、現代而素雅的標準字作為主視覺。
至于字體、編排、配色與呈現,皆與展場布置和燈光設計相呼應,統一以同種灰色作為展覽準則色,同時挑選了近似質材的紙張、布料、展臺與墻面搭配;包含展覽的閱讀動線、可視高度、站位距離、個別展品的觀賞時間、重點局部光、民眾拍照角度,都特別做假設與調整,以此引導觀眾在不單是觀展期間,而是涵蓋展前展后所有的體驗節奏。
△ 100 Days 100 Nights
△ 100 Days 100 Nights
△ 100 Days 100 Nights
△ 100 Days 100 Nights
△ 100 Days 100 Nights
最終,有賴杰出的項目管理與策展人,在高效率的時間排程下,以最完整的狀態開幕展出,并順利于多國舉辦巡回。
(此部分照片只為示意,實際上線時可不照此件排列或全部刊載)
優設:
能不能聊一下您的工作流程?
庭安:
我的工作流程沒有太特殊之處,和一般設計公司相去不多。
△ Leviathan 2.0
不過,我舍棄了對客戶提案設計的環節,而是拉著客戶和我一起開發品牌概念與視覺,算是有點自創的品牌研發術。
優設:
我們知道您現在正在服役階段,對您日后的設計會產生影響么?
庭安:
我想會更體貼一些。
我所服役的單位是消防隊,擔任緊急救護員與救災人力,因此不得不接觸到社會各階級的人們,需要處理見肉見骨或生死垂危的場面也在所難免。過去我常制作著美其名的通用設計,但當見識到真正極端的生活質量后,對許多設計是否「堪夠通用」,認知上或許仍有改善空間。
優設:
您最滿意的是哪一個項目?
庭安:
不一而足。
△ 文鼎字型 Arphic
目前印象最深的是文鼎科技的上海展覽門面(https://tinganho.info/Type-Waterfall)。當你的客戶是一群國內專業字體設計師時,結案的成就感不可言喻。
優設:
您是怎么說服客戶用您的設計的,在日常中,我們經常碰到許多「指點江山」的甲方,您是如何處理的?
庭安:
如先前所說,我并沒有向客戶提案設計的環節,而是跟著他們一起激蕩、實時發想、立刻回饋的,這有助于省去大量的時間成本,甚至曾有與客戶在發想會議時就確定設計、當晚直接結案的經驗。前提是,在開會前就需要做足對目標產業的深入調查,以及做好短時間內高速發想的心理準備。
△ 叁式有限公司品牌識別
許多前輩常笑我沒什么創作者的自覺,但是我很喜歡與品牌共行,當他們迷航中的領航員。直言之,我是以人為本的設計師,不喜歡將成果以單純作品視之。
優設:
現在非常流行在線課程,有沒有想過開設相關的平面、品牌設計?
庭安:
教育是十分困難的任務,而設計教育又特別艱難。因為網絡課程并不是書本,不能隨時翻閱、跳過章節,而是線性的體驗設計,聽者必須逐字逐句的吸收講者的內容,一刻不漏。在這樣的限制下,講授的大多是硬內容——也就是知識與技術性的課程,而這類工具課程目前暫不缺我入場。在互聯技術足夠發達的某個未來,或許我會投身其中吧。
優設:
經常在網上看到有人說漢字的設計會比英文更難,作為 Behance 上的人氣設計師,您覺得中文的設計更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庭安:
漢字不比英文字難,只是因為習焉不察,在學習階段要下足確實功夫,不然成果很容易因為筆畫繁復而捉襟見肘。
△ Motion Type
因為中文不論是總字數、單一字的筆畫數,或是筆畫的種類數,都比英文繁復上許多,倘若設計師對于文字流變史、字型發展史或字體設計理論這些死功夫未曾深入著墨,便容易在細節處出現各種毫厘之失:不論是頭重腳輕、有骨無肉、左右失衡或是行氣不順,對于最后的閱感都會差之千里。設計字體,說穿了也不過就是幾條線畫一畫就了的事情。設計師若還不講究細節,那好像也沒什么好講究的了。
優設:
最欣賞的設計師是誰,國內有欣賞的設計師么?
庭安:
討好一人卻得罪百家的答案不太好說啊。
年輕一輩中,我很推崇不毛設計。他們是我在大學起就熟識多年的戰友,也是少數重視方法論更勝于表現技法或個人風格的設計工作室之一。(http://nomocreative.com)
△ 不毛設計
在光譜的另一個極端,張溥輝是一位作品十分靈巧的平面設計師。私下常跟我插科打諢放一邊,光從他在許多書籍封面案例上靈活巧妙的技術運用,就是值得關注的新銳。(http://cargocollective.com/P_)
優設:
有什么建議可以給正在新手時期的設計師,有什么書籍、網站或者網站推薦么?
庭安:
多寫字。最好是練書法。如果你未曾練過手寫大量繁體字,你會訝異它能帶給你多少設計上的幫助。
△ 后遼書
小心這一行帶來的虛榮。設計的本質是服務與創造,而不是成為大師。
優設:
我們非常感興趣您的辦公環境,能否為我們展示一下您的工作環境?
庭安:
△ 服兵役處辦公區
非常感謝庭安老師給優設小伙伴們帶來的這次精彩分享,我們學習到了專業設計工作室的流程和經典案例的詳解。喜歡庭安老師的小伙伴可以通過以下鏈接獲得更多作品哦!
- Behance:https://www.behance.net/tinganho
- 個人網站:https://tinganho.info
「設計師專訪,了解大牛都是如何開展設計的」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熱評 洪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