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原創,靈感,這是很多做設計相關工作的同學一直在追隨的關鍵詞。

新鮮,有趣,獨特,前所未有,奇觀,是我們所有人都無法拒絕的美味。

這里存在一個問題。做新奇有趣內容的消費者,還是做為新奇內容的創造者。

這兩個身份本質上是對立的,你獲得刺激、愉悅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借由發現,直接獲得「愉悅感」,后者則需要先完成,在「成就感」的基礎上來獲得「愉悅感」。

后者過程漫長,「愉悅感」被延遲了。

可是,如果你想在不抄襲的前提下,創造新奇有趣的東西,那么你需要了解如何「保持無聊」。

現在大家都討厭長篇大論。

這次的語言可能比較散碎,不過這些信息都不難理解,一邊看,你可以一邊印證。

1、思維空間

保持藝術創造力的秘密,可能藏在「無聊」里

絕大多數人一分鐘的時間以內,能說的話通常是在150個字左右。

但是大腦能夠處理的信息量轉換過來,大概是750個字。

粗略估算,中間的 600 個字的信息量是留白出來的空間,你可以思考語言背后的意義和邏輯,或者回憶昨天的某件事情,期待即將到來的晚飯和約會。

這個空間正在逐漸減少。我們的眼睛,耳朵,會被不同的媒介給填滿。

但是這是我們主動做的。

2、被劫持的時間

保持藝術創造力的秘密,可能藏在「無聊」里

這個不是啥理論,就是單純的事實。

80%的人在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是查看手機信息。

我的 iPhone 告訴我,我的手機平均使用時長是每天 5 小時。不過我還需要對著電腦屏幕至少8小時。

尼爾森集團統計發現,美國成年人平均每天花費11個小時與媒體互動,其中大部分時間是在屏幕上進行。

而國內在今年年中的一次調研發現,疫情期間,國內用戶的手機使用時長增長了21%。

我們的時間被屏幕所劫持,并且越來越長。不過我們是主動被劫持的。

3、愉悅回路

保持藝術創造力的秘密,可能藏在「無聊」里

當我們發現某個行為,可以讓我們感到愉悅或者快感,我們的大腦會得到反饋,強化這個機制,分泌多巴胺刺激我們重復這個行為。

這就是「愉悅回路」。醫學上稱之為「內側前腦束愉悅回路」。

不停刷社交媒體,獲得新信息是如此。

獲得獲得獲得獲得,愉悅愉悅愉悅愉悅。

但是這不是全部。

4、大腦惰性

保持藝術創造力的秘密,可能藏在「無聊」里

大腦本身總會下意識地不斷尋找,能夠節省精力的方法。

而為了盡可能地節省精力,大腦會讓重復的行為更容易被施行。

如果你經常重復某個操作,那么會在神經當中留下印記,肌肉記憶就是這么來的。

這是一種惰性,也是天然的趨利性。習慣、慣性就是這么產生的。

5、強化程式

保持藝術創造力的秘密,可能藏在「無聊」里

如果執行特定的操作還會獲得多巴胺獎勵,借助大腦惰性,會更容易形成慣性,這個就是強化程式。

俗稱上癮。

實際的產品設計中,「上癮模型」是這玩意的一種應用。

而我們身不由己、保持慣性、忍不住要去「網上沖浪」,被新信息塞滿,這是問題。

而且這些信息,是互斥的。

6、碎片化

保持藝術創造力的秘密,可能藏在「無聊」里

這個概念并不難理解。

喜歡的品牌發布新品。朋友的貓好像能說話了 。明星結婚。離婚。領導插入一個新需求。隔壁工位的同事吐了。

一邊做手頭的事,一邊在工作群溝通,一邊看手機推送新聞,一邊被插入新的活兒,一邊跟朋友定約飯時間。

只是一個比方,現實情況可能更碎。

很多人認為,我們是可以分心多用的,但是實際上,我們的大腦只是在幾個不同的事情之間,來回擺動,而這樣本質上是效率低下的。

但是信息的碎片化對應的結果之一,是注意力的碎片化。

7、信息和注意力的對抗

保持藝術創造力的秘密,可能藏在「無聊」里

富有創意的東西,常常是不同領域信息,被打通和連接之后,被創造出來的。

但是大量的信息涌入,注意力被分散給多個信息點,本質上,是持續不斷被干擾。

這樣一來,信息反而無法被深入處理,只是簡單的堆積,直到腦子懵掉。

俗稱「認知負荷」,也叫「信息過載」。《思考,快與慢》中,稱之為「認知忙碌」。

出現這種結果,導致真正能幫我們搞定問題的「執行認知力」下降,結果我們也很清楚。

錯誤的決策。簡單處理問題。失誤。暴躁。崩潰。

8、心智帶寬

保持藝術創造力的秘密,可能藏在「無聊」里

如果把我們的大腦視作電腦,感官視為網線,我們的大腦單位時間接受的信息量是相對固定的。

《稀缺》一書中,稱之為「心智帶寬」。

「信息過載」的人,心智帶寬占滿,疲于奔命。

而「心智帶寬」留有余裕的人,心智留下空間,思維可以游走。

在星巴克無聊排隊等咖啡,盯著前面人的衣服。

刷牙的時候,觀察泡沫從嘴邊留下的形狀。

在陽臺上發呆,云長得像一只沒有尾巴的馬。

在無聊的時光中,總會有一絲一縷的想法迸發。

9、無聊與靈感

保持藝術創造力的秘密,可能藏在「無聊」里

你有足夠的信息,缺少的是信息的處理。

富有邏輯的信息處理,叫做信息組織。

天馬行空地放飛自我,叫做靈感創意。

如果你一直往廚房堆食材,卻沒空烹飪,自然沒有美食產出。

前者靠理性思維,那后者呢?后者依靠的是另外的東西。

在安靜又無聊的情緒下,大腦的前額葉內側皮質,從沉睡轉向活躍,阿爾法波就來自此處。

科學家發現,當說唱歌手在 FreeStyle 的時候,大腦的這一區域會被激活,負責思考的灰質會更加活躍。

這個時候,腦中會產生阿爾法波,而這是產出創意的先決條件。

當你上網瀏覽信息的時候,當你何人聊天的時候,當你忙于七八個任務的時候,你和世界連通。

而真正的創意,則來源于斷開外部連接之后,向內探索。

10、追捕白日夢

保持藝術創造力的秘密,可能藏在「無聊」里

我們常說的「無聊」就是這樣的一個契機。

在韋氏辭典當中,「無聊」被描述得頗為消極:「由于缺乏興趣而產生的疲倦不安的狀態」。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向內挖掘的「無聊」還有一種更為積極的狀態——「白日夢」。

無視束縛的想象,脫韁野馬般的思維狀態,擁抱可能性,沒目力所及的元素所影響,和腦中隨機泛起的事物一起漂流。

不要被「現實條件」所束縛,讓好奇心動起來,多問幾個「What if」。

此刻你的大腦這個堆滿食材的廚房,終于開始烹飪了。

此刻,你的心智帶寬,開始放開了為你自己的想象進行渲染。

最初的無聊可能讓你焦躁,但是你無論加入了什么樣的情緒、元素和想法,最終多少都會獲得一些新的東西。

這是創意開始的契機。

11、無聊,然后呢?

保持藝術創造力的秘密,可能藏在「無聊」里

「無聊」,或者說「白日夢」是一個巨大的內在寶藏。

學者 Eva Hoffman 的作曲家朋友,會每天早上專門煮上咖啡,坐在餐桌旁放飛思緒,等待一個隨機的靈感。

喜劇演員 John Cleese 會在半夢半醒的潛意識狀態下,為陷入僵局的劇本找到推進的契機。

Adobe 的創意插畫師 Kyle T. Webster 喜歡在賴床、刷牙和放空中尋找靈感,這些靈感給他帶來的插畫作品被《紐約客》、《時代周刊》等雜志所追捧,而他借此創造的筆刷,更是被皮克斯、夢工廠、華納等公司旗下的工作室和創作者所使用。

和礦藏一樣,「無聊」是幫你打通潛意識的途徑,保障還需要你自己挖掘。

抓住靈感后,一定要記錄下來,追隨著那一瞬的興奮點,然后設置一個 Deadline,將它輸出為作品,這才是最重要的。

12、來,放空一下

保持藝術創造力的秘密,可能藏在「無聊」里

如果你看完這篇文章,想摸會兒魚,或者你的 Windows 系統正好可以更新(你懂的,它會重啟很多次,花費挺長時間),把手機扔到一旁,然后開始想象。

此刻有一篇連綿起伏的山林、曠野、峽谷或者其他,你此刻腦子當中先閃現的是什么樣的地貌?

其間有沒有村落或者城市,是正在膨脹的人類棲息地,還是被時間所腐蝕的廢墟?

此刻你身處于其中,你會站在山頂上還是河流旁,還是面對著富有壓迫感的大廈?

聽,你耳邊聽到的聲音是什么樣的,是回蕩的鳥鳴,還是嘶吼的風聲?

你聞到了什么樣的味道,是濕潤的空氣還是泥土的腥氣?

此刻有人拍了一下你的肩膀。你回頭,看到了誰?

……

讓故事由此開始,在無聊的想象中蔓延,最后,它會是什么樣子?

參考來源:

https://99u.adobe.com/articles/64092/understanding-boredom
https://99u.adobe.com/articles/65979/creatives-on-their-most-valued-habits
https://99u.adobe.com/articles/63459/the-best-ideas-from-the-11th-annual-99u-conference-part-i
https://99u.adobe.com/articles/60283/brilliant-ideas-that-never-saw-the-light-of-day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353486/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953726/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393799/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178426/

更多文章推薦:

收藏 28
點贊 24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