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分析產品設計的時候,會去思考這些產品為什么這么設計?微信作為國內頭號產品,經常會被當作分析的對象。那微信為什么會這么設計呢?我抱著好奇心,收集整理了很多資料,最終提煉出 80 個微信為什么這么設計的問答。

這 80 個問答將分為 7 篇,每天更新一篇:

資料主要來源于:

  • 張小龍公開演講和媒體采訪報道。
  • 陸樹燊(前支付寶資深產品經理,微信創始團隊成員)的微信公眾號:行者慎思。
  • Genie(微信產品經理)的產品分享。
  • KantZhou(拼多多用戶端產品總監,前微信產品經理)的產品分享。
  • 啃餅(微信研發工程師)的微信公眾號:啃餅隨想。

小程序微信支付

問: 微信是怎么想到要做小程序?

張小龍答: 我們自己也觀察到發現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它做的第一個產品就是基于微信的公眾號來做的,而不是去開發一個 App,因為一個 App 的推廣成本實在是太高了。相比來說,公眾號能夠實現大致同樣的事情,并且也能獲得它的用戶,并且用戶可以在微信里面獲得的成本或者傳播的速度會更好一些。

但是我們的本意并不是要做成一個只是傳播內容的平臺,我們一直說我們是要做一個提供服務的平臺,所以后面我們甚至專門拆分出一個服務號出來,但是服務號還是沒有達到我們的要求,這不是我們想看到的。現在我們將開發一個新的形態,叫做應用號(后來改名叫小程序)。我們現在每換一部手機,手機里面的 App 就要重新裝,我相信大部分用戶也是這樣的。現在 App 重復的安裝率已經越來越低,但是有的時候你要找一個功能,你還得重新再安裝一下這個 App。現在很多用戶會在微信錢包里面買火車票,因為對一些不是很高頻度的需求來說不需要再安裝一個,可是從公眾號里面去裝一個功能其實也不容易,我們希望存在一種新的公眾號的形態,這種形態下面用戶關注了一個公眾號,就像安裝了一個 App 一樣,他要找這個公眾號的時候就像找一個 App 一樣,進去使用這個公眾號,平時這個號不會向用戶發東西的,所以 App 就會很安靜的存在那里,等用戶需要的時候找到它就好了,這樣的話我們可以嘗試做到讓更多的 App 以一種更輕量,但是又更好使用的一種形態來存在,這是我們在探討的一種新的公眾號形態,叫應用號(后來改名叫小程序)。

問:小程序跟 App 之間是一個什么樣的關系?

張小龍答: 我覺得小程序跟 App 是兩種不同的應用組織方式,我們并不認為小程序是要來取代 App 的,相反小程序是要去豐富 App 的很多場景,在很多場景里面可能一個 App 太重了,反而變得不方便,比如說你在線下看到一個東西,你非要針對這樣一個東西下載一個 App 的話,是一個挺難做的事情,門檻太高了。

就像我們之前說的,我們希望小程序的觸達是通過掃描一個二維碼,甚至在更遙遠的某一天,是通過一個眼鏡直接可以打開一個小程序,這是真正能夠做到所見即所得的事情,我們看到任何的事物可以立即打開小程序,我們希望是這樣的東西,而不是去下載一個 App。

問: 小程序、服務號、訂閱號有什么區別?

陸樹燊答: 《微信小程序平臺運營規范》第一句就是:微信最核心的價值,就是連接——提供一對一、一對多和多對多的連接方式,從而實現人與人、人與智能終端、人與社交化娛樂、人與硬件設備的連接,同時連接服務、資訊、商業。

我們可以理解為,微信最初的聊天功能就是一個連接人與人的工具,而朋友圈和微信群則是連接人與社交化娛樂的工具。

訂閱號是定位于連接資訊的工具,服務于媒體。 在資訊內容方面,微信團隊做了原創保護、文章贊賞、辟除謠言等努力和嘗試,已經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最好的內容發布平臺。

而服務號,曾經被賦予了連接人與智能終端、硬件設備、服務和商業的職能。但很明顯這對于它來講,是過度賦能的。

服務號存在的不足,我總結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幾點:

服務號在微信中,是跟其他聊天信息排列在一起顯示的,并不像操作系統里的 App 一樣有固定的位置,這樣找起來會比較麻煩,只能通過搜索;

微信對服務號的定位是服務,但服務號的主體功能只能使用 H5 進行開發,不能像原生 App 一樣有流暢的用戶體驗;

服務號在下發推送后,會占據用戶的聊天列表,容易造成過度騷擾。這也導致了不少服務號一發消息推送就會掉粉。但其實取消關注的用戶未必以后就不需要這個服務號,只是他們受不了這種騷擾而已;

因為服務號的文章推送功能和掃描二維碼可以關注的機制,不少公眾號會利用標題黨或者朋友圈病毒營銷的方式去吸取粉絲,造成朋友圈里刷屏,這違背了微信平臺做服務號的初衷。

小程序基本都圍繞著優化這些點在做設計。更宏觀點來看,小程序、服務號和訂閱號三者的差異,其實只是在”開發權限多樣性”、“推送頻次”、“推送顯眼度”這三者上面做一個不同的平衡考量罷了。如下圖所示:

微信產品設計 80 個為什么(6):小程序和微信支付

此消彼長,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方案,所有的設計考慮都不過是生態全局上的一個綜合考量結果。

也就是說,小程序被賦予更多的開發權限,所以必然就會被限制住其推送頻次和推送顯眼度,否則在微信開放生態的全局中,它的存在就不合理了。

問: 為什么微信支付的密碼是 6 位數字?

微信產品設計 80 個為什么(6):小程序和微信支付

陸樹燊答: 支付寶原來有登錄密碼、支付密碼、淘寶密碼,要用小寫字母、大寫字母、數字組成。這種設計加上支付寶的銀行卡、余額賬戶、優惠券、紅包、集分寶,對用戶的門檻非常高。微信全都不要。卡就是默認一張銀行卡,沒有優惠券,密碼改成 6 位數字。

想明白微信為什么要這樣做,我們先得搞清楚微信當初最想要什么。首先,它最想要的是綁卡用戶。其次,它要抓住下沉用戶的心。支付寶的早期用戶來自淘寶,是全體網民中比較先進的。但微信要面對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他們怎么可能記一個非常復雜的密碼呢?但 6 位數總是能記住的吧。

微信支付起來最早靠的是滴滴打車。如果沒有這個改變,當用戶趕著下車付錢的時候,他還在手機上輸密碼,某一位數字密碼輸錯了,司機就只能關起門來請用戶掏現金,那移動支付這個事兒就不用講了。

我們可以確信,如果微信沒有做這個小小的創新,移動支付絕對沒有今天這么大的影響。6 位密碼上線后,整個支付寶團隊都慌亂了。原來的密碼做得這么復雜是為了風控,結果微信現在搞成了 6 位密碼,支付寶要是照抄的話就會全亂了。但是支付寶沒辦法照著改了,因為它也看到了趨勢。

問: 是紅包功能讓微信支付一戰成名嗎?

陸樹燊答: 騰訊內部用的紅包 2011 年就有了,但 2013 年微信才把它做進產品里面。很多爸爸媽媽級別的人,第一次用微信支付就是用微信紅包。

微信紅包讓阿里巴巴慌了,但其實微信紅包并沒有真給微信帶來那么多支付用戶,真正讓微信支付爆發的是打車大戰,綁卡用戶大量增長。

我有一個論斷,如果沒有支付大戰,就根本沒有中國今天 O2O 的繁榮,也沒有今天滴滴的壟斷地位,也沒有餓了么和美團的戰爭,更不用提共享單車。它真正的讓所有創業者不再需要去顧慮支付問題,商業閉環輕松完成。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龍爪槐守望者」

微信產品設計 80 個為什么(6):小程序和微信支付

收藏 24
點贊 31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