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從小公司跳槽到大廠,然后在大廠中不斷得到晉升,對于大部分設計師同行而言,是一條被普遍認同的職業發展路徑。
雖然路徑清晰,但很多同學在小公司工作幾年后發現,自己被一種莫名的東西卡住了。覺得自己在小公司的成長比較緩慢,接觸到的信息有限,身邊也沒有靠譜的優秀設計師幫助和影響自己,從而也不知道該如何自主的進一步提升自己。
更多職場干貨:
有一位在小公司做設計的同學就有類似的困惑,他所在的公司就他一個設計師,再加一個半產品經理,兩年下來感覺自己的成長速度比較慢。自己覺得不太對,但又不知道該怎么應對。
還有的同學沒等到兩年那么久,剛一參加工作就覺得有點不對勁兒:“我是一名剛畢業的 UX 設計學生,由于學歷和就業環境的因素,目前在一家小廠做體育相關的 UX 設計。作為一名小廠的 UX 設計師應該如何成長呢,是否必要通過學歷來提升以后的競爭力以及上限呢? ”
這兩位“小廠”的設計師都充滿焦慮。一位是在工作兩年后覺得自己的成長緩慢,另一位對自己找到的這份工作沒有信心,認為這個小廠不會幫助他走得更遠。
那么,在小廠工作的設計師應該如何突破小廠的環境限制,逐步實現自我提升呢?
在回答這兩位同學的問題之前,我們似乎已經默認了一個觀點:在小廠/小公司/小團隊的設計師很難獲得快速成長和提升。真的是這樣嗎?公司規模真的決定了你的成長速度嗎?
這肯定不是絕對的。小廠并沒有耽誤你。我們不能把所有的的問題歸咎于外部環境。
的確,大廠為我們自身的成長提供了更好的環境,更大的平臺、更多的用戶、更規范的流程、更高的視野、更細分深入的專業探討等等,這樣的環境可以更好地讓有能力有欲望的人成長得更快。
我曾經在《“大廠”經歷帶給我們什么》一文中探討了在大廠工作的好處和優勢,包括身份的價值、經驗的價值和成長環境的價值。大廠的身份價值在于提升求職競爭力和擴展人脈圈的潛力。而大廠的經驗價值體現在豐富的項目經歷、系統的認知成長和經歷的磨練。此外,大廠提供的成長環境價值包括良好的信息資源、思維啟發和職業化的培養。
但這并不等于那些在大廠刷夠幾年工作經驗的設計師,就一定比小廠出來的設計師強。大廠的光環的確會在找工作時產生溢價,但也有一些在大廠工作 6 年以上出來換到中小型公司完全水土不服的情況。
那么,小廠的設計師應該如何實現快速提升呢?
即使在小型公司工作,你是否能清晰地認識到自己所處的環境,并在這個環境中努力做到最好?即使在小型公司工作,你是否有意識進行知識管理,能夠開闊視野,主動接觸更多的信息源?即使在小型公司工作,你是否能客觀地認知自己,理清自己的目標,并主動為自己創造新的機會。
小廠的成長環境在信息、思維、項目這三個方面都有對應的特點,而這三個方面對應了一名設計師的設計視野與設計品味、設計思維和實操經驗。這三方面相輔相成,每個人都應該在自己的環境中通過反復驗證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并持續行動,從而踏上自己成長的飛輪。
人的思維、知識和觀點都是通過接觸、學習和吸收信息而形成的。無論是設計作品還是頭腦中的想法,我們不可能憑空產生什么東西,你可以想到的、可以做出的,首先取決于你所接收到的信息。
信息差異決定了認知差距,認知差距決定了行為與結果差距。
我們能夠看到什么決定了我們可以想到什么,我們可以想到什么決定了我們可以做出什么。我們把能夠看到、聽到、感受到的東西可以統稱為信息輸入,這種信息輸入來自你所在的行業、公司、團隊的視角和視野。設計師需要持續、高頻次、多元的信息輸入,才有可能刺激設計師大腦的第二次發育。
相比大廠,小廠提供的信息環境特點是業務信息豐富,專業信息匱乏。
以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兩位同學為例,他們看到了小廠專業信息匱乏的劣勢,但沒有看到業務信息豐富的優勢。
1. 深入了解業務,成為“懂行”的設計師
我們為了獲取更高質量的信息,需要去外面聽各路專家分享,去花錢買課,逼著自己讀書。但實際上最好的信息源是我們自己的一手經驗。你在你的賽道、你的行業、你的領域、你的公司、你的職位上每天接收到的信息,是獨一無二的。是你最應該充分理解和吸收的,也是于你而言,最為寶貴的。
2. 走出信息孤島,主動進行知識管理
小公司的信息環境最大的問題就是專業信息閉塞,身邊可以跟你聊專業的人特別少,或者干脆沒有。所以如果不主動接觸外部的專業信息,那么時間久了,就會跟專業領域逐漸脫節,直到再次找工作時才會發現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所以,在小廠工作的設計師需要主動管理自己的信息源,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庫。
作為設計師,主動管理自己的信息源非常重要。只是關注幾個公眾號是不夠的,中文設計領域的優質內容相對較少,因此建議養成在 PC 上用郵箱閱讀 newsletter 的習慣,這些 newsletter 不受自媒體的影響,質量較高。此外,要盡可能快速地讀懂英文內容,即使英文不好也可以使用翻譯工具獲取信息。多讀書也是提升知識的有效途徑。同時,舍得為優質內容付費是為自己投資的一種方式。
設計師需要主動進行知識管理,優化自己的知識食譜。知識獲取不應僅限于被動地獲取設計類的相關知識和信息。設計師應該主動收集和記錄設計知識,并進行反思和練習。在設計知識的消化理解中,需要不斷回顧和實踐來真正理解和應用。設計師有天然的優勢可以通過設計作品集來進行知識沉淀。除了設計作品集,設計師還可以通過撰寫設計文檔、分享文章或課件等形式來分享自己的沉淀。通過沉淀和分享的知識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知識。
3. 與外部設計師進行專業交流
現在,有很多設計師在互聯網上活躍,主動沉淀和輸出專業見解。雖然現在沒有特別好的成氣候的設計社區,但還是可以比較容易進入到各種微信社群、知識星球。去認識他們,不見得一定要見面吃飯滑雪滑板相談甚歡,了解自己的同行有很多途徑。如果你對此還完全沒有頭緒,那么可以從以下 3 個方向去嘗試:
(1)尋找職業榜樣:互聯網上有很多公開信息,比如你欣賞的設計師的背景。即使他在阿里巴巴或字節跳動工作,與你不在同一城市,你仍可以通過社交平臺了解他的經歷、日常和思考。這是一種對標和對話的方式。你還可以嘗試與他聯系,加微信或約見面,與未來的自己進行一次對話。
(2)尋找自己的同類:在小企業供職的設計師數量遠遠大于大廠的設計師數量,你不是孤獨的,你遇到的問題也有跟你一樣的人遇到。找到他們,跟他們交流,看看他們是怎么破局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3)尋找 Mentor:有些職業發展順利的職場人,聽他們講講自己的發展故事,你會發現,他們的職業經歷中總有一兩個人對他們影響至深。如果在踏入職場的前幾年,可以遇到一位循循善誘的前輩,可以針對你的情況給出建議和指導,那真的是非常幸運。但大部分人可能都沒有這樣的好運氣,不過好在我們生在互聯網時代,網絡上有些前輩在提供這樣的輔導服務。不管用什么方式,找到自己的 mentor,跟他聊聊,針對你遇到的真實具體的問題進行交流。
可能你會覺得思考是個主觀的東西,跟選擇在哪工作關系不大。但實際上工作幾年我們會發現,在不同工作環境工作的人,他們大腦里思考的問題會不一樣,思考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樣,更重要的,思維習慣也不一樣。設計師在第一份工作需要養成好的思維習慣,懂得好的思考方式,才有可能對上面拿到的信息進行有價值的思考和加工,才能夠加速我們的專業成長和職業發展。
在 AI 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專業上的技巧差異越來越弱,設計師之間能夠拉開差距的那部分,就是思維。有些小廠設計師沒有這個意識,在工作中滿足于只是按照別人的想法,做做圖,畫畫界面。時間一長,就會越來越工具化。
以 UX/UI 方向的設計為例,我們常說的一個設計師的思維如何如何,我覺得主要包含了用戶思維、業務思維、商業思維、數據思維和創新思維。
那就這五種思維的積累而言,大廠就一定比小廠強嗎?
數據思維確實是這樣,其他四種思維其實并沒有太大差異。數據思維的訓練,需要公司的產研系統有比較成熟的數據驅動模式,數據指標體系清晰,數據埋點完善,AB 測試等基礎能力完善。只有中大型重流量的公司才會這樣做,小廠很難。所以也就很難在小廠培養數據思維。
但用戶思維、業務思維和商業思維是在小廠也可以培養的,如果你愿意突破邊界,勤學好問,甚至可以比在大廠搬磚的設計師做的更好。因為小廠人少,設計師所負責的業務范圍也會更大,與產品方、業務方討論的空間也會更大,這些都會利于業務思維和用戶思維的培養。
我自己就是從小廠成長起來的。在小團隊確實需要設計師什么都做,做的很雜。但恰恰因為什么都做,也讓我什么都懂一點。在遇到單點問題時,相比一畢業就在大廠擰螺絲的設計師,我更有全局觀,更具備更多的視角。
大廠固然有成熟的設計團隊,在設計師的能力培養上會有較為成熟的制度和資源。但是,我也見過很多小型公司的設計師在業務思維與綜合能力等方面表現非常優秀。相比一畢業就進大廠,在龐大機器的一個零件環節上搬磚的設計師,他們具備非常顯而易見的優勢。
最好的學習是實踐,設計師在第一份工作中能夠進入到的項目,能夠獨立處理的 case,這些情況直接影響到了設計師的發展速度。如果工作第一年時間一直在給別人打雜,沒有機會獨立做項目的話,這是對自己年輕大腦的實力辜負。
無論身在大廠小廠,設計項目的常見類型無外乎以下幾類。
我們所承接的“設計需求”,通常是公司業務中一個更大項目的一部分。從執行階段的角度來看,這個更大項目基本上可以分為"從零到一"、"日常迭代"、"大型改版"三類。
1. “0-1” 的新項目
這些新項目具有共同特點:嘗試,不確定是否成功。項目啟動初期會設定明確的衡量指標。新項目資源投入、上線時間以及達成 XX 指標的時間都會明確規定。設計師接觸到的從零到一的新項目無外乎新產品、新功能、新頁面、新品牌、新活動,這幾類。
2. 日常迭代類的設計項目
這類項目占據了大部分時間,我們大部分人也是從這些日常項目中逐步成長的。盡管這些項目在設計師的作品集中可能不太顯眼,但我們應該重視將小項目做好的重要性。在面試時,通過深入描述自己在小項目中的具體角色和工作,一個精彩深入的設計要點勝過宏大空洞的全面鋪陳。
3. 改版類的設計項目
改版意味著對舊的設計進行全面的重構,以突破某種困局。相比于日常迭代,改版的工作量更大、變化更多,同時也伴隨更高的風險。改版類項目的一個明顯特點是可以清晰地看到改版前后的對比。我們經常遇到的改版通常有功能模塊級改版、頁面級改版、全局 UI 改版、品牌升級改版這幾類。
4. 設計系統的搭建與迭代
設計系統的構建對于公司的產品與研發是至關重要的。一套優秀的設計系統,不僅可以提升產品研發效率,還可以提升界面體驗的一致性和易用性,以及參與構建品牌調性的塑造。
如果你的目標是未來可以通過一份漂亮的作品集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那么在日常工作中注意項目經驗的積累就非常重要。有些設計師在工作幾年后整理自己作品集時一頭霧水,根源就是在日常工作中沒有好好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合理歸類,以及分類對待。
如果有機會參與一個功能模塊從零到一的搭建,并持續跟進多次迭代,那便是一個非常好的項目經驗。如果能對一個年久失修的模塊或頁面進行一次揚眉吐氣的改版,這也是一次非常好的鍛煉機會,因為這樣的改版相對更加容易成功。
在小廠一樣可以做出優秀作品,積累好的項目經驗。只是小廠的設計師大多沒有養成積累和整理的習慣。養成項目復盤和定期整理的習慣,把好項目沉淀下來。這些項目經驗和設計作品都是屬于你的知識資產,可以幫助你博取更好的未來。
好的,以上是我從信息、思維和項目三個方面的泛泛而談,有沒有用,還需要看能否與各位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道理都比較容易懂,難就難在每個人都在遇到自己獨一無二的問題,面臨獨一無二的困境。所以如果寫的這些能對你有所幫助,那還要依賴于你自己可以摸索總結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
找到自己的方法,并持續行動。剩下的交給時間,困局終將得解。
歡迎關注作者微信公眾號:「柴林的設計筆記」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熱評 離家出走的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