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太濃很早之前就想聊山本耀司,這個男人就像周星馳《國產凌凌漆》里那位小姐姐說的:像你這樣出色的男人,無論在什么地方,都像漆黑中的螢火蟲一樣,那樣的鮮明,那樣的出眾。

恰好,山本耀司總是那么的喜歡黑色,媒體與大眾給這個男人的頭銜多不勝數,比方日本時尚教父、黑色時裝魔術師、反流行之王與國內近兩年的「朋友圈名言大師」。

請不要跟我比黑:漫談日本時尚教父山本耀司的一生

到底山本的魅力來自于哪里呢,史太濃決定帶大家來了解這個男人。

貧困之家

山本耀司 1 歲時候,正值 1944 年菲律賓戰役,屬于第二次大戰中日本傷亡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根據統計高達 50 萬日本軍人陣亡,而山本耀司的父親就是其中一員。

所以山本對父親基本沒有任何印象,是母親獨自將其撫養長大,而母親是一名裁縫。

母親的裁縫技術并非早年就掌握,而是在父親去世后為了養活家庭才不得不將山本暫托娘家,孤身一人到東京新宿服裝專科學校學習。她覺得必須掌握一門技術,才能應付以后艱難的日子。

請不要跟我比黑:漫談日本時尚教父山本耀司的一生

山本的母親叫富美,那個年代日本的裁縫地位非常低下,所以收入并不可觀,富美需要經常夜以繼日的趕工以換取微薄酬勞。加上居住地屬于當時日本貧民窟下町地區,非常簡陋臟亂,沉重的黑色氛圍和母親秉燭剪影就成為山本童年的兩種深刻景象,這個景象似乎深深植根在他日后的美學概念當中。

請不要跟我比黑:漫談日本時尚教父山本耀司的一生

為了謀生,母親富美對山本是「疏于管教」的,但山本自幼喪父讓其懂得生活艱辛,在學習上一點不含糊。23 歲時候他考上了日本久負盛名的慶應大學學習法律,該學校在日本的地位跟咱們清華北大在中國不相上下,區別在于這所學校是私立的,有亞洲第一私立學府的美譽。

此時已經是 60 年代,讀法律專業放在當時的日本雖然不及現在吃香,但肯定也比做一名設計師體面很多,但大學畢業后山本去了一趟歐洲游歷,回到日本后他產生了一些確切的想法。隨之不顧身邊人反對,堅定要到東京文化服裝學院讀服裝設計。

請不要跟我比黑:漫談日本時尚教父山本耀司的一生

一意孤行的山本確實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除了獲得獎學金,1969 年他更是拿下了學院兩個重要獎項,分別是裝菀獎及遠藤獎,讓他在畢業時獲得去巴黎學習的機會。

成名之路

1970 年,在巴黎完成學習的山本已經 27 歲,雖然他極度迷戀巴黎的文化氛圍與自由氣息,但他還是選擇了先回日本發展,畢竟他的母親在家里等待他回來。回國后在 1972 年他就成立了自己的服裝設計工作室。

在成長過程中,山本對一切都有看不慣的習慣,比方世俗觀念、小資產階級情調、規范日本人生活的條條框框等。因為二戰之后,許多日本婦女不得不走出家門到外面工作以補貼家用,而母親富美就是其中一份子,這個群體顯然沒有得到平等的待遇,這讓山本內心一直忿忿不平。

所以山本沖著「為了使婦女們工作時穿著方便一些」,開始設計出一些寬松且舒適、靈巧又漂亮的衣服,這些衣服的設計初步奠定了日后他成名的風格。

請不要跟我比黑:漫談日本時尚教父山本耀司的一生

這些衣服樣式大家基本沒有見過,所以剛剛開始并沒有被大家接受。山本喜歡在服裝上進行破壞、涂抹、剝離、撕碎、不對稱剪裁;運用纏繞、懸垂、層疊等方式來處理設計。這在當時的日本,是很「先鋒派」的,所以大家感覺從巴黎回來的山本似乎并沒有使用西方設計的語言來處理自己的作品。

而這個時期日本有另一位服裝設計師在風格上跟山本不謀而合,甚至若干年后有很多不熟悉的人還誤會他們就是同一個人,那就是后來同樣聲名大噪的川久保玲。她跟山本自認識后就經常見面,兩人曾陷入一場曠日持久的柏拉圖式戀情之中,最后以川久保玲嫁給一位英國設計師告終,但直到如今兩人仍是好朋友。

請不要跟我比黑:漫談日本時尚教父山本耀司的一生

兩人在成大名時也是同步的,事情發生在 1981 年的巴黎,當時山本跟川久保玲相約在巴黎進行時裝發布的處女秀。

那時候以法國為中心的歐洲美學體系大致是:剪裁精致、色彩高雅、造型對稱。山本耀司在處女秀上展示的卻是粗糙、寬松、無彩色的黑色衣服。他的設計和西方傳統著裝完全背道而馳,給當時時裝界帶來極大震撼,所以時裝發布會結束后媒體開始大肆的報導。此時的他已經 38 歲,他隱隱感覺到:自己要成名了。

請不要跟我比黑:漫談日本時尚教父山本耀司的一生

這些媒體的報導其實存在兩面派,有主流媒體曾形容:山本耀司跟川久保玲就像廣島的報復,好比廣島上空投下的炸彈一樣。甚至有一些媒體直接說:滾出時尚圈。后來山本幽默的順應這個話題出了本自傳,就叫《我投下一枚炸彈》。

當一個人處在輿論中心時,其實就表示這人要火了,因為沒有主流媒體會愿意浪費筆墨去敘述一個平淡無奇者,只是山本處在這種輿論壓力中足足兩年之久。當大師地位塵埃落定后,再來回顧這個時期,他形容:「每一次去巴黎似乎都是為了吵架。」

美學概念

山本在成名時期有句名言,「還有什么比穿戴得規規矩矩更讓人厭煩呢?」這句話折射出他對服裝設計特立獨行的態度。很快,他就跟川久保玲、三宅一生并稱為日本時尚界三駕馬車。

在設計的美學觀念上,山本善于將西式建筑風格與日本傳統服飾進行結合,所有的創新似乎都源于一種嫁接與混合的化學試驗,他希望讓服飾不僅是軀體的覆蓋物,更成為穿著者、身體及設計師三者的交流樞紐。

西方人在 20 世紀 80 年代,喜歡在人體模型上進行從上而下的立體剪裁,而山本則以兩維的直線出發,崇尚一種非對稱的形式造型,這種理念就來自日本傳統服飾文化的提煉。這些不規則形式有著一種自然流暢的感覺,因為穿在身上會跟隨動作體態展現不同風貌。

請不要跟我比黑:漫談日本時尚教父山本耀司的一生

而且在服飾設計上山本刻意模糊了性別界限,他覺得女人就應該穿著男人服飾,因為他感覺女人最性感的時刻便是工作當下。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女裝不強調女性線條,將身體隱藏于布料之中,有著男性化的硬朗,而男裝有著女性化的柔美,不受拘束前衛率性,喜歡大量使用裙擺,這自然是童年記憶里的意象深刻影響了他的美學觀念。

所以曾經有媒體形容他的服裝設計風格為「雌雄同體」。

請不要跟我比黑:漫談日本時尚教父山本耀司的一生

另外,山本在設計理念上一直秉持一種特色,就是反時尚與主流,而往往讓其成為了時尚本身。這種與西方主流背道而馳的新著裝理念,不但在時裝界站穩了腳跟,還反過來影響了西方的設計師,所以很多時候在媒體眼中他就是那個慣于搗亂的人。

善用布料與材質也屬于山本的拿手好戲,比方將麻織物與粘膠面料運用得出神入化,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沉穩與褶裥(zhě jiǎn)這樣的效果。在他《我投下一枚炸彈》的敘述里,他曾提到了如何傾聽布料的聲音,讓布料展現最自然的垂墜度,又如何判斷鈕扣的正確位置,以及衣領、衣褶的塑造方式。

這種對元素極致的研究好比平面設計里的「像素癖」,而一切師者都是這樣的「不瘋魔不成活。」

破產之惑

九十年代可謂是山本耀司的黃金年代,他創立的同名品牌「Yogji Yamamoto山本耀司」發展出多條生產線,囊括了男裝、女裝、運動裝、體育用品、牛仔裝、皮飾品、配件、香水、家飾品等。

當時香港有個著名娛樂組合,就是藝員葛文輝及林海峰組成的「軟硬天師」,他們在 1991 年針對其時極為流行的時尚品牌創作一首音樂作品叫《川久保鈴大戰山本耀司》,主要的用意是希望大家不要太沉迷于牌子,可見當時山本及川久保玲對時尚的影響力。

請不要跟我比黑:漫談日本時尚教父山本耀司的一生

一直忙于設計的山本耀司顯然在管理公司事務上是乏力的,又或者是上天公平,沒有將兩種似乎對立的能力賦予一個人身上。商業是理性的,而設計與藝術更需要感性,所以 2009 年時候因為金融海嘯,加上忽視公司管理,財政赤字等隱疾,山本耗盡心血建立的公司最終以負債 60 億日元宣布破產。

那時的山本耀司考慮過隱退,但一想到一路支持他的紡織廠,他就知道身上背負的責任是很重大的,于是最后一家新的投資公司接手了山本的公司,并重新成立 Yohji Yamamoto 公司。雖然縮小規模,但并不影響山本耀司「繼續出發」。

請不要跟我比黑:漫談日本時尚教父山本耀司的一生

已經 65 歲的山本耀司也樂于專心致志回到設計本身,在 2011 年時候有一個記者問他:「你根本沒有獲得成功,因為你沒有發財。」山本的回應很平淡:「我想說,我的成功和你的不一樣。對我來說,通過服裝表達出自己想說的話,這就是成功了。」

跨界達人

山本耀司的魅力本質上不但來自設計本身,而是玩味人生的態度。除了世界時裝弄潮兒及日本服裝設計的名片之外,他還有多個不同的社會角色,其中包括了音樂人、空手道黑帶、畫家及詩人。

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自然就是音樂人身份,因為在 1991 年到 1998 年期間,山本耀司合計出版過四張專輯,他花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去彈琴、編曲,進行創作。除了出于對音樂的熱愛,他似乎是刻意通過這種方式和時尚工作保持距離,他也曾公開表示音樂是他休息的最重要方式。

請不要跟我比黑:漫談日本時尚教父山本耀司的一生

如今已經 75 歲的山本繼續保持音樂創作,甚至最近也開起了演唱會。在初中時期山本耀司就學習吉他并組建樂隊,所以音樂在很早之前對他來說就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時候的山本很迷戀貓王,經常跑到朋友家里去聽貓王,鮑勃·迪倫對他來說意義深刻,他感覺鮑勃·迪倫通過音樂對生命的理解帶給他故鄉的感覺。

而在音樂風格上山本最喜歡搖滾,搖滾在他眼中是一種獨立于反叛精神,所以不難理解他在時尚界的舉措與音樂的喜愛似乎是一脈相承的。

請不要跟我比黑:漫談日本時尚教父山本耀司的一生

這便是我們熟悉又陌生,立體而豐滿的山本耀司。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設計史太濃」:

請不要跟我比黑:漫談日本時尚教父山本耀司的一生

收藏 42
點贊 29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