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彩云。我自從在 2014 年入手了第一臺蘋果本后,就把身邊常用的手機,耳機之類的常用設備都換成了蘋果系列,也算是資深果粉了。對于蘋果的軟件產品,也非常信任,畢竟是業界的體驗標桿了。但即使如此,它們也并不完美,我個人覺得最失敗的就是蘋果鼠標的設計,充電的時候居然要插在底部,每次沒電了就不能工作了,不知道你怎么看?

當然,今天這篇文章是以國外一位產品設計 leader 的視角來分析 Apple music 的很多體驗問題,看看他是如何分析一個標桿產品的使用體驗吧。

原來蘋果也沒有做好!Apple Music 用戶體驗分析

Illustration by Jan Marin

Apple Music 誕生的原因?

我是果粉,在過去的 10 年里一直在用蘋果產品,很欣賞喬布斯早在那時就倡導的優秀設計理念。在那些年里,我迷上了蘋果的生態系統,因為對我來說,“它太好用了”。

其中一個便是 iTunes。我會花大量的時間仔細整理我的音樂庫,并將它同步到我的 iPod 上。

在中間,我發現了 Spotify,幾年后,我曾經喜歡的 iTunes 樂庫已經積灰了。

在大量的猜測和謠言之后,蘋果最終加入了流媒體競爭——完全放棄iTunes,并推出他們的新音樂產品,帶有付費訂閱流媒體服務的可選功能,名為“Apple Music”。

原來蘋果也沒有做好!Apple Music 用戶體驗分析

Source: Apple

在用了 Spotify 多年后,我決定給蘋果一個機會,重新嘗試用蘋果的音樂產品,到現在用了蘋果音樂大概一年。

不多廢話了,以下是我作為一個產品設計師和一個想聽音樂的普通用戶整理的一些想法,分析下 Apple music 存在哪些體驗問題。

1. 搜索

音樂 APP 的一個關鍵功能就是搜索,在 APP 中它的使用頻率很容易排到前三。那么,Apple music 的搜索功能我覺得做的還不夠好。

假設我們想要搜索一個知名的搖滾樂隊 Weezer,他們是一個很酷的樂隊。

原來蘋果也沒有做好!Apple Music 用戶體驗分析

我們正確輸入了 Weezer,自動提示似乎已經出現了。但是等等——這是自動提示嗎?

讓我們試著輸入“Wezer”,假裝我們拼錯了樂隊的名字,以再次確認這確實是一個自動提示,幫助我們確認它與蘋果庫中的 Weezer 匹配。

原來蘋果也沒有做好!Apple Music 用戶體驗分析

看到這個結果,我猜這應該不是一個很好的自動提示。為了確定是否真的做了自動提示功能,我們換一個關鍵詞,這次選另一個非常受歡迎的搖滾樂隊-Queen。

原來蘋果也沒有做好!Apple Music 用戶體驗分析

這次好像終于是有自動提示了,但為什么 Queen 能快速出關聯結果而 Weezer 沒有?

原來蘋果也沒有做好!Apple Music 用戶體驗分析

好吧,讓我們繼續尋找線索。點擊那個下拉列表,看看它將帶我們去哪里。

原來蘋果也沒有做好!Apple Music 用戶體驗分析

結果出現了一個全新的“結果頁面”。如果能夠完全跳過這一頁就好了(就像我們搜索 Queen 的時候),因為我真正想做的是直接進入 Weezer 的音樂。

此時想想我們下一步要做什么。我不記得我最后去了哪里,但我知道我想回到最初的位置。我們該怎么做呢?可能像我們在瀏覽器一樣有一個后退按鈕,對吧?但沒有找到。

事實證明,沒有后退按鈕。至少,它沒有通用的后退按鈕來撤消你所做的任何導航操作。你能猜到為什么嗎?

2. 導航

我不知道你怎么想,但我發現 Apple Music 的導航是它最令人困惑的方面之一。優秀應用不會讓你思考你在哪里,每一個頁面都會是清晰的且可以很容易撤消和回到你之前的地方。

蘋果 iOS 的人機界面指南為應用提供了三種類型的導航,蘋果似乎也在 macOS 中使用了這些概念,蘋果音樂就使用了平行導航。

(彩云注:這里我跟大家解釋下 iOS 的三種類型導航模式

層級導航(Hierarchical navigation)。這個導航模式只能在每個屏幕做一個選擇到達一個目的地。為了到達另外的目的地,你必須重新開始你的步驟或者從起點重新開始,做出不同的選擇。設置和郵箱就使用這種導航樣式。

平行導航(Flat navigation)。這個導航模式允許在多個內容目錄之間轉換。Music 和 AppStore 使用這種導航樣式。

內容驅動或者體驗驅動導航(Content-driven or experience-driven navigation)。這個導航模式在內容間自由移動,或者依據內容本身定義導航。游戲,圖書和其他沉浸式 app 基本使用這種導航方式。)

原來蘋果也沒有做好!Apple Music 用戶體驗分析

Apple music 有一個側邊欄,但我覺得這樣意義不大。平行導航在移動端體驗中非常好用,因為屏幕面積很小。如果你經常使用導航欄,你可以知道你在哪個標簽頁上,還可以獨立于其他選項卡更深入地探索一個選項卡。

原來蘋果也沒有做好!Apple Music 用戶體驗分析

這是一個自 iPhone 發布以來一直保持的慣例,人們不會輕易混淆自己在哪里。那么這在桌面上是如何工作的呢?

原來蘋果也沒有做好!Apple Music 用戶體驗分析

簡而言之,這也意味著側邊欄中的每一項都有自己獨立的導航。現在讓我們看看 Spotify 是如何處理桌面導航的。

原來蘋果也沒有做好!Apple Music 用戶體驗分析

注意到了嗎?Spotify 似乎結合了側邊欄的優點,無論你點擊應用的哪個位置,它都允許你輕松地回溯你的步驟。

為什么在我看來這比蘋果的設計更好?

它可以減少認知負荷。人們沒有時間去記住他們上次在應用中的位置。人們習慣于使用他們的瀏覽器的后退鍵。Spotify 利用了這一點,使新用戶的行為符合心理預期。

它還降低了用戶焦慮感,允許用戶自由探索,而不用擔心搞砸或無法解決問題。

3. 系統反饋與探索

點擊是任何應用的一個重要部分,因為你需要點擊來操作。但 Apple music 的點擊體驗有點糟糕。

就拿這個正在播放的狀態來說吧。

原來蘋果也沒有做好!Apple Music 用戶體驗分析

自從 iTunes 誕生以來,這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著相同的功能一致性,一種查看當前正在播放的歌曲的方式。

當你聽著 Weezer 的一首新歌,然后想,“嗯,這支樂隊太棒了,讓我看看他們其他的目錄!”讓我們從這里點擊 Weezer !

原來蘋果也沒有做好!Apple Music 用戶體驗分析

當我們點擊了標題和專輯,但毫無效果。你能猜到這里具體要怎么操作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嗎?

原來蘋果也沒有做好!Apple Music 用戶體驗分析

你猜不到的是居然要點擊“更多”菜單,瀏覽列表,然后在列表底部看到“在 Apple music 中顯示”。

但在應用的其他地方呢?你可以點擊歌曲、專輯或藝術家嗎?好像也不行。

原來蘋果也沒有做好!Apple Music 用戶體驗分析

在這一點上,你可能會想,我為什么要在這個問題上做文章?因為我認為音樂應用的全部意義,尤其是在一個巨大的流媒體庫中尋找新音樂的意義:是點擊、探索,并輕松地找到歌曲、專輯和藝術家。

我認為用戶不應該因為不遵守應用希望使用它的方式而受到阻礙。

(彩云注:這里作者想要表達的問題是交互上不應該讓用戶去遵循產品的規則,而應該盡可能的滿足用戶的心智模型,用戶在這里的需求很清晰,打通這里的流程問題很重要)。

4. 響應時間

一款好的應用不會讓你等待。我們知道加載時間會極大地影響網頁的跳出率,我不認為我們必須區別對待本地應用。

這讓我想到了使用 Apple Music 時最大的痛苦之一:

原來蘋果也沒有做好!Apple Music 用戶體驗分析

在頁面之間等待,等待。想知道下一個糟糕的行為會是什么?失去當前的狀態提示。因為延遲,無響應的問題,不知道當我點擊“播放”時,我的歌曲是否會真正播放。

總結

我相信好的設計應該是令人向往的。我想喜歡 Apple music,更重要的是,我相信蘋果仍然有很強的設計原則。但我這次在 apple music 中沒有讓我享受到該有的好體驗。這是一個遺憾,因為作為一項服務,Apple music 還是有很多優點。

原來蘋果也沒有做好!Apple Music 用戶體驗分析

  1. 從策劃的角度來看,我發現蘋果選擇的曲目質量很高。從人工挑選的歌曲(比如上面顯示的播放列表)到算法根據我的聽歌習慣為我提供優秀的音樂。這感覺非常像蘋果,我一直驚訝于它的選擇是多么的好。
  2. 從音頻的角度來看,我實際上更喜歡音樂的質量,這一點要 Spotify 要好。

這些優點反而讓我更加失望,因為這個產品本身不容易使用。

說到底,真正的問題在于蘋果沒有明確定義他們的產品是什么。如果說音樂應用是 iTunes 的繼承者,那么不幸的是,它沒有達到目標,因為他們試圖將流媒體服務(Apple music)嵌入到傳統模式中。如果 Apple Music 是他們的重點,他們并沒有讓它作為一個獨立的服務脫穎而出。

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桌面版的 Apple Music 如果要達到一個像樣的可用性水平,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你覺得呢? 你在體驗蘋果產品時,還遇到哪些痛點?期待你在留言區探討~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彩云譯設計」

原來蘋果也沒有做好!Apple Music 用戶體驗分析

收藏 8
點贊 29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