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網上看到「B 端產品 C 端化」的討論。

一開始我以為這個概念是說 B 端產品以前做得太差了,但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以后也要像 C 端產品那樣注重用戶體驗,更加輕量化、趣味性和人文關懷才行。

當時我還挺不以為然,感覺像是噱頭或者自嗨。

把用戶體驗做好雖然重要,但是這對 B 端公司的實際業務(錢)未必有什么直接影響。

因為對于絕大部分客戶來說,功能、效率和價格才是真正的硬指標,而且光是能找到能同時滿足這三點的產品就很不容易了!

然而,我最近剛開始參與一個 B 端項目,為了做競品調研,我試用了國內外十多款產品(國外為主)。

做完之后,我深刻反思了自己過去對「B 端產品 C 端化」的理解還是太膚淺。

為什么要 C 端化?

其實 B 端產品 C 端化,并不是因為傳統的 B 端產品沒 C 端好用(不是這么比的)。

其實關鍵還是獲客模式的轉變。

傳統的 B 端產品是銷售驅動,銷售人員通過電話、上門拜訪等形式促使客戶下單。

一旦成功賣出,只要后續的服務不太差,客戶就沒必要更換遷移。

現在 B 端市場越來越大、行業信息越來越透明、客戶的判斷能力越來越強,傳統銷售模式開始變為互聯網營銷。

B 端產品在網上發布信息并投放廣告,吸引客戶自己前來試用并購買,只需提供少量客服人員即可。

這與以往的 B 端業務模式有很大不同,所以就需要變革。

所謂「B 端產品 C 端化」,表面上是學習 C 端的用戶體驗,背后的真正意圖是要學習人家 C 端的互聯網獲客能力。

B端產品C端化是自嗨?對不起我想得太簡單了!

怎樣才是好的 C 端化?

我發現 B 端產品的 C 端化程度,和他們的互聯網廣告投放力度成正相關。

例如我在油管上經常受到 Monday、GoDaddy 這兩款 B 端產品的輪番轟炸。

先不說好不好用(畢竟我也不是目標客戶),我發現他們用起來真的很有「C 端感」,和傳統的 B 端產品果真不一樣。

倒不是什么“輕量化、趣味性和人文關懷”,而是因為他們在我打開網站的那一刻,就開始不斷吸引我探索使用。

我拿 GitLab 和 Monday 的官網首頁對比一下,也許你就能感受到了:

B端產品C端化是自嗨?對不起我想得太簡單了!

前者像是一板一眼的「老實人」,后者則像是對你笑瞇瞇的「綠茶妹」,高下立判。

“輕量化、趣味性和人文關懷”這些東西,并不足以打動用戶試用和購買,頂多只能算是「低段位」手段。

只有「高段位」手段,才能讓用戶不自主地地被吸引,心甘情愿地掏錢。

可是要做到「高段位」真的很不容易,我今天就總結幾個技巧吧~

1. 直接坦誠

遇到兩個陌生人:一個打官腔又遮遮掩掩的;另一個說話友善接地氣又誠實,你會更喜歡哪個?

可能大多數人跟我一樣會喜歡第二個。

C 端化做得好的 B 端產品,會把自己的產品預覽圖直接放到首頁供人觀看,而不是搞一張概念圖外加一堆高大上的廣告詞。

前面放過的那張案例,這里也可能拿來用:

B端產品C端化是自嗨?對不起我想得太簡單了!

GitLab 的官網畫了一些很抽象的概念圖,寫了一些很抽象的描述,給人感覺很模糊。

Monday 的官網明確把自己的業務類型列了出來供用戶選擇,還把每種業務對應的圖標和展示方式畫了出來,感覺很明確清晰。

2. 有效互動

遇到兩個健身房銷售:一個上來就說一個勁地介紹服務;另一個則先確認你平時的健身習慣,再根據你的情況介紹服務,你會更愿意聽誰說話?

我肯定更喜歡第二個。

C 端化做得好的 B 端產品,不是簡單地展示信息,而是先了解用戶,再根據用戶的需求提供不同的信息甚至服務。

B端產品C端化是自嗨?對不起我想得太簡單了!

Zendesk 的網站,會把自己的功能列出來給用戶,給的圖像和描述又很抽象,毫無互動感。

而 Asana 會讓用戶選擇自己需要的功能,并直接給出具體案例的界面展示圖。

3. 降低門檻

遇到商場逛街時遇到兩個陌生餐館,一家在二樓;另一家在一樓,你會愿意嘗試哪家?

肯定是第二個。

很多 C 端化做的好的 B 端產品,會把表單用彈窗的樣式放在產品上面,讓用戶感覺只要填寫完就能立即使用了。

B端產品C端化是自嗨?對不起我想得太簡單了!

比起 Trello,Smartsheet 只是在表單展示了一下產品內部,就讓用戶感覺門檻低了好多。

即便 Smartsheet 的新用戶后面發現背后那張圖真的這是一張圖而已,要填的一點不少,但這時都已經快填完了……

4. 循序漸進

兩家陌生的兩家餐廳都把菜單擺出來了,一家的菜單寫得密密麻麻;另一家的菜單雖然菜品不多,但是推薦菜品和菜式分類很清晰,你會更愿意嘗試哪家?

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更愿意嘗試后者。

C 端化做得好的 B 端產品,不會太在意自己的產品是不是看起來功能齊全,而是更在意用戶是否能夠很好的理解產品,不要造成心理負擔。

B端產品C端化是自嗨?對不起我想得太簡單了!

上圖來源:Figma 這些交互細節,B 端設計也值得借鑒

Sketch 和 Figma 的屬性面板在功能上其實沒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后者看起來卻清晰簡潔許多,對新用戶更加友好。

總結

B 端產品 C 端化這個理念其實很好,但如果被誤以為只是向 C 端學習用戶體驗那就可惜了。

用戶體驗只是手段,關鍵目的是在沒有銷售人員參與的情況下,如何從互聯網獲客。

這次的經驗的提醒我,以后如果再看到一些很火概念,不要簡單的從表面理解,而是要站在決策者的角度,多思考背后的真實意圖。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體驗進階」

B端產品C端化是自嗨?對不起我想得太簡單了!

收藏 69
點贊 26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