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搭建體驗指標模型?京東高手總結了5個步驟!

如何從 0 到 1 搭建一套適合產品發展的體驗度量指標模型? 本文將分析產品階段、業務屬性、取數方式對于指標模型的影響,以及該如何拆分細化指標。

搭建一套合適的體驗度量模型,不僅能幫我們將“用戶體驗”這個概念具象化,用一套分數體系來衡量一段時間內的體驗質量變化,更能將定性定量的數據結合起來,指導我們針對關鍵問題進行優化迭代。

如何搭建體驗指標模型?京東高手總結了5個步驟!

下面就結合往期經驗,和大家聊一聊在實際項目中,如何從 0 到 1 建設體驗指標模型

更多體驗設計模型

一、產品階段與體驗度量

第一步我們應該審視自己產品的發展階段,這是為了確定整個體驗度量項目的宏觀目標。

對于不同階段的產品而言,發展策略和目標的差異會很大。一般來說,各類型產品都會經歷下圖所示的幾個階段。隨著自身的發展、競爭環境的變化,從啟動逐漸走向成熟,進而尋求更大突破。因此,用戶度量的目標也會隨之變化。

如何搭建體驗指標模型?京東高手總結了5個步驟!

1. 冷啟動 — 探索期

業務目標:功能快速上線,用戶數量快速增長;

體驗目標:無需過多指標,借機推進簡單的用戶調研,以發現定性問題為主要目的;

具體舉措:利用現有資源讓項目上線并正常運轉。快速上線不重體驗,快速接觸用戶,驗證產品價值,探索產品定位及發展方向,在產品體驗上不必花費太多精力。

2. 深耕期 — 打磨期

業務目標:用戶體量逐漸增加,功能趨近完善,追齊主流競品;

體驗目標:逐漸完善指標體系,埋點取數準備,以長期客觀數據監測為主;

具體舉措:基于確定的方向深挖,打造產品壁壘。體驗問題走查,優化遺留問題。

3. 突破期

業務目標:用戶增長逐漸見頂,尋找新的突破點;

體驗目標:在原有指標體系基礎上,通過長期的體驗數據洞察趨勢變化;

具體舉措:成立專項研究小組,團隊模塊分工,深入分析,細化人群,挖掘用戶潛在需求。

二、業務類型與維度選取

確定了整體的方向,下一步進行度量維度的選取。那究竟哪些維度是適合自身產品的呢?

如何搭建體驗指標模型?京東高手總結了5個步驟!

上圖列舉了常見的維度,主要分為三類:用戶主觀感受、用戶客觀行為、產品系統表現。

選取具體體驗維度也跟產品的業務屬性息息相關,B 端和 C 端產品的側重點并不相同。

如何搭建體驗指標模型?京東高手總結了5個步驟!

1. B 端產品

代表維度:任務效率、一致性、易用性、性能

工具類產品較多,重視核心流程的任務效率。需要的是既快又好,容易理解,操作簡單,流程順暢。一致性有利于降低認知成本,易用性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性能更是保障一切的基礎。

2. C 端產品

代表維度:滿意度、凈推薦值、忠誠度

同類型產品的核心功能相近,因此產品的差異化吸引力相對更加重要。用戶的態度就更需要被重視。當然核心流程的轉化率、經營性指標也很關鍵,但這些業務指標受到的波動因素也很多,對于長期的用戶體驗提升而言,參考價值不大。

三、常用取數方式

確定了一級維度,我們需要從更加落地的角度去選取合適的取數方式,這里介紹兩類較為常見的取數方式。

1. 用戶主動反饋

這種方式更容易獲得定性的數據,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用戶主觀感受,但需要定期投入較大的人力成本,比如每個月投放一次問卷或每個季度實施一輪用戶訪談,以及后期的問題歸納梳理等。

這種方式更適用于發現、定位問題,只要在做訪談或者問卷調研時,對問題再進行細節上的追問,很容易找到問題的原因,以及解決的切入點。

2. 后臺系統記錄

這種方式更適合獲得長期的定量數據,短期內可能無法精準定位問題,需要不斷下鉆。并且對于波動較大的指標,很難確定合適的標準值范圍。

因此,這種方式前期投入的數據開發成本較多,但一旦數據趨于穩定,后期維護成本較低,能夠起到實時監測作用。在出現異常數據時,能夠及時預警,便于問題排查。

很多產品在發展初期,并沒有為系統化監測做準備,所以很多后臺數據是不完善的。比如性能數據,一般都是研發工程師關注的。而任務效率可能需要做相應的埋點開發,短期內可能難以看到成效。

如何搭建體驗指標模型?京東高手總結了5個步驟!

因此,一期體驗度量項目,大都以獲取用戶主觀數據為主。通過實施 2-3 輪細致的用戶訪談和更大樣本量的問卷調研,來獲取滿意度和易用性的主觀數據。同時,也能獲得較為詳細的問題列表,定位較為常見的用戶問題。而在后臺取數方面,針對任務效率、性能等維度,也會逐步開始數據的后臺開發、補充埋點等。在二期、三期的項目里,再實現系統化的體驗管理。

四、細項指標選取

度量模型的框架已經基本構建完成,那接下來又該如何在框架上補充細節,選取二級、三級指標呢?

下面介紹三類較為通用的選取邏輯。

如何搭建體驗指標模型?京東高手總結了5個步驟!

1. 按照用戶使用流程劃分

任務效率需要把用戶使用的流程環節拆解。比如線上購物可以拆分為:搜索商品、瀏覽商詳頁、加入購物車、下單結算、支付、確認收貨、評價這些環節;

2. 按照頁面功能模塊劃分

完整性需要把核心頁面進行拆解。如首頁可以拆分為搜索、頻道區、運營位、秒殺區、直播區、推薦榜單、推薦商品等模塊;

3. 直接看整體,不再細分

在詳細指標并不是特別完善的情況下,也可以看產品的整體情況。如性能,可以看整體 APP 的冷啟動耗時、熱啟動耗時、崩潰率、頁面卡頓率等指標。

五、如何計算分數

現在,體驗度量的項目已經完成了一大半,剩下的就是統一“度量衡”,進行算分了。

在這么一個綜合的體驗度量體系中,每一個維度、每一項指標都有不同的單位。

隨便舉幾個例子,任務耗時單位為秒,首屏耗時的單位為毫秒,參與度維度下人均訪問頻次的單位為次/人日,完整性的維度又以%來計算……如何用一把標尺來衡量這些天差地別的指標呢?

1. 換算百分制

像滿意度、易用性這類指標,本身就是按照百分制/十分制或其他分數制度來打分的,簡單來說就是這些指標有一個明確標準的滿分。這些指標的換算相對較為簡單,可以將它們統一換算為百分制。

2. 設定標準值

另一類指標則沒有固定的標準,比如性能下的各個指標,首頁加載耗時多久視為滿分?崩潰率降到多低視為滿分?

這些指標通常需要各方溝通討論,確定標準值(最低分和最高分),再計算當前值在這兩個值之間的百分序列。換句話說,就是把標準值之間的數切割成 100 份,看看當前這個周期的平均值落在 100 份里的哪個位置。

如何搭建體驗指標模型?京東高手總結了5個步驟!

那怎么確定合適的門檻值和目標值呢?有些數據我們可以參考行業的標準,像性能指標就可以參考 google chrome 的一些標準(加載時長、交互性、視覺穩定性都有較為詳細的指標)。

如何搭建體驗指標模型?京東高手總結了5個步驟!

如果沒有任何參考,則建議選取產品自身較長時間周期的數據,因為短期的數據往往波動較大,很難準確定義標準值。通過計算周期中位數和標準差,將上一個時間周期的標準值作為現階段的參考,就可以將波動范圍進一步縮小。

在實際項目里,我們又發現了另一個問題,起步分值定得太低了,即使達到了門檻,也可能只有 20 幾分。所以,我們在后期將門檻值對應的分數調整為 60 分。當然,多制定幾個標準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精準地統計分數。比如,門檻值=60 分,目標值=80 分,挑戰值=100 分。

六、常見問題及相關參考

Q:為什么要做體驗度量?業界有哪些較為成熟的體驗度量模型?

A:看這篇:

如何搭建體驗指標模型?京東高手總結了5個步驟!

以上,大致梳理了搭建數據指標的幾個重要步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歡迎關注「JellyDesign」的小程序:

如何搭建體驗指標模型?京東高手總結了5個步驟!

收藏 64
點贊 37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