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老級大咖!Web設計先驅Jeffrey Zeldman經典訪談

@C7210 :任何從事互聯網設計工作的同學或許都聽說過Jeffrey Zeldman的大名。作為現代互聯網標準的最大貢獻者之一,他在Web這個行當里做事的時間怕是比我的活過的年頭都長。

能對他進行訪談,并將他對職業、生活及互聯網設計的深摯熱情分享給各位,對我來說是非常幸運的事。

本文即面向新人,同時也會使多年的老手感到共鳴和啟迪。Jeffrey的回答不僅在設計方面具有教育意義,而且充滿了個人化與直率的色彩,內容值得反復閱讀和回味,對Web設計及其歷史發展軌跡富有真摯情懷的設計師們不可錯過。

元老級大咖!Web設計先驅Jeffrey Zeldman經典訪談

Q:您是什么時候進入Web領域的,為什么會對這個行當感興趣呢?

我1995年的時候正在廣告行業當中做事。我們的客戶,華納兄弟的Donald Buckley希望推廣他們即將上映的電影“永遠的蝙蝠俠”。我當時想,或許可以在那個叫做萬維網的全新信息媒介上做這部電影的主力推廣工作,感覺很合適的樣子,而且挺有意思,讓人想想就興奮。

畢竟,蝙蝠俠本身就是geek類型的超級英雄形象;還有什么媒介會比這樣一個新興的、神秘的、似乎只有電腦狂人和大學生才掌握的數字化平臺上向蝙蝠俠的影迷傳遞信息來的更酷呢?

Donald當時問我們會不會做網站。我們騙他說會。三個月之后我們完成了batmanforever.com。當時來看這個站還不錯,有著大幅的全屏背景圖片以及動畫閃屏(三年之后Flash動畫才真正成了氣候),主題化的界面元素以及基于故事情節的導航結構和內容,包括字體選擇和元素之間的間距關聯等等也都在設計考慮的范圍內。

要知道,客觀來講,在1995年的Web行當里你很難認真追求這些東西,但是我們就是無知無畏到會去做這些。

那一年,全球互聯網用戶人數是三百萬,其中有一百五十萬人會訪問我們的站點。我本人當時屬于那種,常年試圖通過自己的音樂、文字和插畫來吸引人們的目光卻始終不得志的藝術家,所以看到這樣的訪問量我真的驚呆了 - 它竟然能吸引到如此量級的高質目標群體。此外,我著迷于萬維網這個平臺將設計、寫作和科技這三種我摯愛的事物融匯在一起的強大能力,于是我義無返顧的全身心投入其中。

Q:能否請您概括一下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直到今天,Web設計領域當中發生的重大變革有哪些?或者換一種說法,在您看來,Web/UI設計是否一直在朝著某種終極方向發展著?

在那個年代,我們一直生存在某種對立的局面當中 - 一方面是對于精彩豐富的互動性及視覺外觀的渴望(只能在一部分瀏覽器當中實現),一方面是對于能適應各種平臺環境的界面的訴求(當時即便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也無法同時兼顧外在表現,致使樣式方面極度乏味)。

而如今,我們有力量為所有人創建更具適應能力的Web了,不管他們使用著怎樣的設備平臺或網絡連接。無論你以怎樣的形式聯網,都可以訪問到這個Web當中的豐富內容,而你在互動和視覺方面的體驗也會隨著所持設備的不同而動態調整。

過去,我們談論的是“優雅降級(graceful degradation)”:在相對標準的瀏覽器環境中,頁面會以“完美”的形式呈現出來,而在差一些的的瀏覽器當中只提供“可以接受”的體驗,確保可用。

現在,我們信仰“漸進增強(progressive enhancement)”:界面在任何設備環境中都能帶來最符合設備特性的優質體驗,不再以表現形式上的約束來換取兼容性。

那時候,我們習慣于為某個特定的規格(例如640x480)或規格區間(例如從640x480到800x600)來設計,如果頁面布局在目標規格下都表現正常,我們的工作就完成了。

今天,我們知道內容會被規格多到令人發指的不同類型的設備訪問到。

換個角度來詮釋一下:Tim Berners-Lee(萬維網發明者)將Web帶給這個世界時,將它形容為某種功能精煉、樸實無華的雙向信息發布平臺,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通過這個平臺與他人進行聯系。而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設計師們受制于理念和技術上的局限,將其發展成了某種在設計和體驗上力求飽滿,但對用戶參與方式有嚴格制約的平臺。

當年的Web標準項目(Web Standards Project)所要解決的就是這種體驗和兼容性的沖突問題,而如今的移動設計及響應式設計理念則在這條大道上走的更遠。如今,在正確設計與開發實現的前提下,我們已經能夠使界面在不同的平臺環境下都能帶來最佳體驗了。

Q:A List Apart對于設計師和開發者來說早已成為最具影響力的資訊來源之一。您當時創建這個網站(最初只是郵件列表)的主要目標是什么?現在看來那個目標是否實現了呢?

有這樣一條DIY原則:如果你想要的某種東西在這個世界上還不存在,那么不妨自己去創造出來。

1998年的時候,在網頁設計、開發和內容創作這三個方面,各自有一些郵件列表和網站在教人們怎樣去做,但還沒有哪個媒介會覆蓋到全部三個方面;當時似乎還沒人意識到這三者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 - 它們實際上都從屬于“21世紀設計”這個整體概念之下的。

A List Apart 要做的就是將這三個方面的內容進行整合,所面向的就是那些和我們自己一樣對“設計”、“開發”、“內容”這三者之間的重要關聯有所認知的讀者。

元老級大咖!Web設計先驅Jeffrey Zeldman經典訪談

A List Apart 1999

元老級大咖!Web設計先驅Jeffrey Zeldman經典訪談

A List Apart 2008

元老級大咖!Web設計先驅Jeffrey Zeldman經典訪談

A List Apart 2015

Q:從一個簡單的郵件列表,到如今擁有自己的出版部門(A Book Apart)并有能力在各地舉辦設計師大會(A Event Apart)的公司,看著A List Apart這樣一路走過來,您有何感想?

花了將近20年去培育一個品牌,感覺像是培養自己的孩子,苦辣酸甜盡在其中。

最初的日子里,你會將自己的個性全部傾入其中,畢竟她的出現和生長離不開你的意志。慢慢的,你要學著讓她擁有一定的獨立性,無論孩子還是網站或是你創造的其他東西,他們都要有能力更加獨立的適應這個世界。

找來一些合作伙伴,適當放掉一些控制權 - 對于設計師來說,這類事情會讓你時而極度興奮,時而異常痛苦。看到A List Apart在大家的努力下保持在正確的方向上不斷前行,我非常開心,但有時也會覺得有些難過,因為如果我能一直以正確的方式來做這件事的話,她最終將不再需要我的存在而獨立發展下去。不過不管怎樣,如果我創造出來的東西能比我本人存在的更久遠,這就足夠令人開心了。

Q:當初是什么激勵了您去創建自己的Happy Cog工作室?1999年剛剛起步時,您會想到在十多年后它依然在發展壯大嗎?

我當時正在一家互聯網公司擔任創意總監,就是互聯網泡沫破裂之前的一段日子。雖然掛著這樣的title,但我當時幾乎沒有話語權,甚至連指導設計開發工作執行的自由也沒有。

有一天,這家公司用我花30分鐘做的一個logo換來了500萬美金。

我對自己說:“是我的才能讓這家小公司生存下去的;我應該自己干了”。這種想法顯然是將自己的價值凌駕于公司之上了,但在當時我確實需要通過這樣的信念來推動自己。

于是我在被授予公司股權之前的一個月辭職了。三個月之后所有那些股票都變成了廢紙。

臨走時,我打包了自己所有的網頁設計案例,對于自由設計師來說在當時的價值超過了6K美金。那年的圣誕節前,Happy Cog就成為正式的公司了,我也從自由設計師變成了“老板” - 一個穿著大背心的一根接一根抽煙提神的自己做設計和開發的“老板”。

元老級大咖!Web設計先驅Jeffrey Zeldman經典訪談

Happy Cog辦公環境 - 照片來源

Q:您覺得是什么使Happy Cog取得成功并從其他眾多創意工作室當中脫穎而出的?

我在很小的時候就發現自己有那么一些與眾不同。曾經試圖融入到更多人當中,但很失敗。在當時這種狀況讓我很難受,甚至使得自己有過好幾年的自殘行為。不過現在想想這些又很開心,畢竟,你不同,你所帶領的公司才能做出一些與眾不同的東西。此外,正是一些很獨特的地方讓這個公司本身也充滿了令人興奮和歡樂的東西。

我們看重原創性,我們輸出原創性 - 我們就是這樣的人。也正是這一點使我們能夠吸引到一些本身就懂得think different的客戶。

另外很關鍵的一點,在起步初期,我們就給自己定下了一條規矩:永遠不去做那些我們自己無法認同的項目。

我在Happy Cog接的第一個咨詢項目,每天能幫我賺到1K美金,我從來就沒掙過這么多,而當時自己的狀態又非常拮據。但是最終這個項目沒有完成,感覺不對,對于他們來說我不是合適的人選,我無法幫他們實現目標,因為我們對于項目和用戶的觀念不一致。項目開始的三天之后我結束了合同。

我記得那天還下著雪,我女朋友當時也沒工作,我們都在發愁下個月的房租如何解決。我住在紐約,租金真正不便宜。不過想想看我還是笑了,因為我發現自己還不會為了錢而做任何事。

從那之后我們在Happy Cog訂了條規矩 - 即便在經濟狀況不理想的時候,我們也絕不要只為了報酬而做事。如果我們要花幾個月的時間來通力合作,那么必須確保我們自己對客戶要做的東西是認同的。我的幾個合作伙伴都認同這一觀點,這使我很安心。同時,我們的員工也做的很開心,因為沒人會逼迫他們去做我們都不認同的項目。

我們從那時候開始就懂得關注用戶和內容本身。我們可沒等到若干年之后某些人發明了“可用性”這個詞之后才明白不該去設計華而不實的東西。對于Web標準和可訪問性的高度聚焦也使我們從一開始就與其他那些設計工作室有著明顯的區別。當然,慢慢的大家都開始理解了這些設計原則并逐漸趕超了上來。

如今,我們對于內容策略的關注度絲毫不亞于在設計和開發兩方面的投入程度。總而言之,我們從來都將“用戶體驗”理解為一個整體概念,小到界面細節的設計,大到功能流程的取舍。很多設計決策會對產品體驗帶來顯著的提升,但很少有人真的會注意到 - 這就像沒人會留意空調正在賣力的工作,直到我們覺得太熱或是太冷了。這樣很好,很自然。

我們只雇用那些真心在意設計的人,那些合作起來會讓你覺得自己能得到激發和推動的人。做這行就是這樣,無論對產品目標用戶還是日常合作的隊友們都要有共情的認知,享受團隊協作的快樂也是設計工作的基礎之一。

我們的多數客戶都是回頭客,這一點對我們非常重要。從某些方面講,做設計就像談戀愛,你認真的去愛了,便可能得到愛的回饋。大量回頭客的意義在于,我們知道了自己確實做了一些正確的事,并且得到了認同。

Q:您能以某個典型項目為例來描述一下Happy Cog的設計流程嗎?從創意概念到最終交付,這當中的流程大致是怎樣的?

不是故意隱瞞 - 對我們來說確實沒有所謂的“典型項目”。每個項目都是不同的,每一類目標用戶都是不同的,每家公司的目標也是不同的。

所以,最典型的其實是我們在任何一個項目實際開始之前所做的大量的研究和溝通。和客戶一起坐下來之后,我們會不斷的問問題。我們不會像組裝配件的小店鋪那樣只是簡單的應允交出多少成品,然后干活簽單,接下來馬不停蹄的著手下一個項目。我們要和客戶建立合作性的關系,確保項目和產出禁得住時間的考驗。

也許聽上去有些懸乎,不過我們的項目通常就像和客戶之間進行的持續的對話,一輪接一輪,直到某個時候,方案很神奇的自己就呈現在那里了。

Q:有哪些里程碑式的事件或學習經歷曾經推動您成長為更加優秀的設計師?

讀中學時的一段日子里,我的自然課老師留起了胡須,然后某一天突然全部刮掉了。那天到學校之后所有人都在問他胡子的事。后來開始上課,大家安靜下來,他問我們有誰注意到他把頭發染黑了。壓根沒人留意到。

他過去是灰頭發。開始蓄須之后,他階段性的將頭發一點點的染成了黑色。我們都太過于關注他的胡子了,以至于完全沒有察覺發色的緩慢變化。而他刮掉胡子的那一天,頭發已經完全是黑色的了 - 如果他沒說起來的話,怕是真的完全沒有人知道這件事。他的實際目標是將灰發染黑,而他故意將我們的注意力吸引到了錯誤的關注方向上。

這件事我永遠不會忘記,實際上直到今天它仍然影響著我在交互設計方面的思考方式。

我母親是音樂家,父親則是一名愛好藝術的工程師。他會在晚間和周末畫畫,在家鄉還組織了一個藝術小組。我家里到處是工藝品和藝術類書籍,我很小的時候就對卡通和字體產生了興趣。

10歲的時候,我已經畫出一系列以一位名叫“Rick Purvis”的間諜為主角的漫畫。每畫一部,我的繪畫技能都有明顯的長進。所以,為了讓那些我想象出來的讀者不至于因為每兩部之間繪畫風格的明顯差異而犯迷糊,我編了一套理由,例如Rick一直在做面部整容以便躲避他的敵人等等。

Q:您覺得設計新人們怎樣才能盡快提升能力?

向你接觸到的每個人學習,無論他們的職位在你之上還是之下,或是平級同事。

早到晚走,勤奮做事。

讀書,看博客,聽播客,訂閱資訊郵件。

保持學習。這個行業每個六個月就會發生一次重大變化。如果你停止學習,就代表你不再關心。而一旦你不再關心,你的設計師職業生涯在本質上就止步于此了。

Q:在您看來,“好”的設計與“優秀”的設計之間的差異是什么?

真的要視情況而定。其實有很多種取巧的方式能回答這個問題,不過那些答案未必永遠正確。

比如,我可以說,當人們看到好的設計時,會說界面看上去好贊,當他們看到優秀的設計時,會感到你提供的服務很贊。這是實情,但并非在任何情況下都正確。

或者我也可以說,好的設計會讓人們在用的時候覺得界面很酷,而優秀的設計會讓人們在用的時候覺得自己很酷。

這些說法都正確,除了在不正確的時候。有時優秀的設計是隱形的,有時它又是令人難以側目的。有些類似于電影,比如有些偉大的導演能讓我們留意到所有驚艷的鏡頭,而另外一些偉大的導演則不會讓我們感覺到有鏡頭這種東西存在。

在我們的行業里,太多人太過絕對化了。“偉大的設計是隱形的”,他們這樣告訴你。但你要知道這種話有時是對的,有時則是錯的。

優秀的設計都是有效用的設計,但有時有效用的設計未必就是優秀的設計。

持續的進行設計,你會離優秀越來越近。一名優秀的平面設計師可以不斷擺弄著畫布上的元素,尋找新的可能性,而此時普通的設計師可能已經定稿了。對交互設計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

Q:在您看來譬如扁平化這樣的視覺流行趨勢有著怎樣的重要意義?視覺方面的流行趨勢與技術方面的流行趨勢,例如響應式,比較起來有著怎樣的不同?

外觀樣式方面的流行趨勢沒什么意義。它們從擁有自己的名字并被人們注意到的那天起就開始過時了。

追逐流行趨勢是新人們樂于做的事情。我曾經那樣做過,我們都曾經那樣做過,這也是學習曲線當中的一部分。流行趨勢能夠給新人設計師們帶來一些依靠,你不必過于擔心譬如設計方案不成功的話會導致多少人失業,或是隱私設置的模式有問題的話會導致多少家庭被拆散等等這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留給交互設計師去考慮。

模仿流行趨勢確實可以使新人設計師們少些顧慮,不過與此同時,那些更有經驗的設計師則是在考慮怎樣的風格最適于當前特定的產品、內容及品牌。

而響應式設計并不完全是技術層面的話題,也絕非流行趨勢。它的出現代表著我們終于開始理解內容與樣式介質的體驗多樣性問題。

Ethan Marcotte為我們的A Book Apart寫Responsive Web Design時,最初只是聚焦在布局及前端技術方面,使人們有時間去試著理解和消化這個新概念。很正確的做法。

而在Ethan將響應式設計介紹給世人的五年之后,我們都開始明白這個概念更關注于內容與功能的多設備體驗問題,而不只是簡單的布局技術。

Q:如果有人想學習Web設計,您會建議他們首先關注哪些領域?

我建議從最基礎的地方入手,包括語義化的HTML使用方式及漸進增強的理念等等。你還應該學些CSS,并至少對JavaScript的使用方式及背后的原理有所了解。然后你可以試著自己動手寫一些最基本的頁面,并使它們在任何設備上的任何瀏覽器當中都表現正常。

接下來可以通過讀書來了解一些現代網頁標準及字體運用方面的知識。

要像新大陸的探險者那樣對與Web設計相關的一切事物保持關注,進行敏銳的觀察和思考。如果看到某個網站覺得不錯,那么盡可能去鉆研一下細節,看看具體是哪些要素讓你覺得有愛的。

比如某個電商網站讓你覺得體驗不錯,那么就花些時間看看他們的設計、開發和內容團隊做了哪些特別的事情 - 是清晰的信息層級?還是顯而易見、易于操作的按鈕及表單?界面上的信息元素是不是能幫助你對接下來的流程產生正確的預期?

每當你覺得某個產品很容易使用的時候,你該知道這往往意味著它背后的設計師們進行了一系列正確的設計決策。很多人籠統的將其稱為“設計”,也有人會更有針對性的使用“可用性”這個詞。不管怎樣,閱讀Steve Krug的?Don’t Make Me Think?是必須的。

持續學習,保持對各種內容資源的關注,包括A List Apart、CSS-Tricks和Smashing Magazine等等。

Q:如果您有機會給年輕的自己一些忠告,您會說些什么?

事出必有因。

優設國內設計大牛專訪系列:

  1. 《優設訪談!騰訊設計師米田的設計之道與成長之路》
  2. 《優設訪談!著名設計師馮鐵的設計思考與經驗之談》
  3. 《優設訪談!騰訊高級交互設計師C7210的十年設計路》

原文地址:webdesignledger
譯文地址:beforweb
譯者:@C7210

本文為作者授權優設發布,未經作者本人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

【優設網 原創文章 投稿郵箱:2650232288@qq.com】

================關于優設網================
"優設網uisdc.com"是國內人氣最高的網頁設計師學習平臺,專注分享網頁設計、無線端設計以及PS教程。
【特色推薦】
設計師需要讀的100本書:史上最全的設計師圖書導航:http://hao.uisdc.com/book/
設計微博:擁有粉絲量104萬的人氣微博@優秀網頁設計 ,歡迎關注獲取網頁設計資源、下載頂尖設計素材。
設計導航:全球頂尖設計網站推薦,設計師必備導航:http://hao.uisdc.com

收藏 6
點贊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