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看這個標題就知道不是我的風格,因為最近身邊有些朋友看不過眼,說史太濃的內容不錯,能真正幫助到一些有需要的朋友。就是流量增長太慢,他們認為是標題問題,于是他們想了想就有了這個標題。不管如何,史太濃的立場還是扎實做好自己,做好內容。

這是個番外篇,屬于制作「世界現代設計史」系列寫下的開篇,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

認識史太濃的朋友一般以三個群體為主,其一是設計師,其二是藝術設計類的學生或者設計愛好者,其三則是設計考研的朋友。考研的朋友們因為需要應試,所以比較關心結果,但學習文史類知識如果重心放在分數,過程通常不太愉快,有過考試經驗的朋友都會同意這句話。而對設計師、或者設計藝術愛好者而言,了解設計史的期望比較有彈性,更多出自一種提升內在修為,拓寬視野的需求。

但如今生活節奏緊湊,當我們花時間了解一門知識都會希望高效并且學以致用,所以跟大家聊點學習心得,希望有參考作用。

在了解學習心得之前,還是簡單談一點學習設計史的好處。

幾點好處

設計史比較像一種內功修習,跟繪畫、軟件技法分享不一樣,這些類型的分享其實史太濃也有在做,而且流量還不錯,原因主要是可以馬上學以致用,眼前效益高。

但我為何一直堅持做設計史分享,簡單說來是認為讀史確實能明智,藝術設計發展的規律都是循環的,跟時尚潮流一樣有跡可循,設計史可以讓從業者內外兼修,達到一種更加完整的狀態。

學習設計史起初看不到什么成效,可能就是比較能侃,因為你會了解到很多標桿人物、設計風格跟設計思潮相關的故事。而一但這些知識積累到某個質點,你就會發現自己比同行似乎在認識上高了一些層次,眼界更加開闊。

設計與藝術創作拼到一定階段并非技法上的爭奪,而是認識、眼界、審美跟開創性,這些養分能從設計藝術史當中找到的。比如我如今做項目,能比較快速在歷史風格中找到一些恰當形式結合,我稱作“歷史尋寶”。而且提案時候還可以將這些典故融入到內容,讓甲方感覺這個設計是具有文化底蘊的,過稿率因此也提高。

我們來談一下考研的朋友,考試必然存在需要背誦的內容,而背誦的基礎是理解,所以很多考研朋友跟我交流也在于這個方面,認為教材里挺多內容不好理解,導致無法很好的記下來。這個情況跟我們學習任何知識都一樣,必須內化,比如英文,很多句子沒理解清楚意思及邏輯關系,當句式稍微變化就懵了,而理解一種知識除了看自身,也看教材內容,比如有否做到深入淺出,易讀性強。

所以史太濃一直堅持的“品牌使命”就是“看故事,學設計”,沒有人會抗拒故事,我們從小就是在故事中學習知識的。而我也一直堅信,做學問的人,假設無法淺出,一定就是沒有深入。

方法與心得

好的分享者應該首先是一名好的學習者,如同好的老板首先該是一名好的員工。

史太濃在學習設計史過程中積累了一些有效的方法論,掌握方法比了解答案更加重要,因為答案只解決特定問題,但方法可以讓大家解決相關問題。比方你剛好也同時在學習西方音樂史或者政治史,那么我相信這些方法能夠觸類旁通。

總的來說大致有五個部分。

1. 重點梳理,構建專屬框架

在了解一個系統知識的時候,建議大家先從大綱入手,比方大家在看史太濃的公眾號時候可以先了解整個框架具體有多少模塊,獲取一個整體印象,根據自己的需要捕捉一些重點,因為我的分享會優先考慮完整性,但受眾的需求則各有不同。

大家將“公眾號”三個字切換為“書籍”,“視頻課程”道理也是一樣的。比方設計史里談到的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裝飾藝術運動、現代主義運動、國際主義運動等幾個大主題,可以分輕急緩重來規劃。

從記憶習慣來講,肯定應該以時間為軸按順序全部看,但可以區分哪些了解為主,哪些要重點細看甚至做筆記,形成一個屬于自己的專屬框架梳理知識。

2. 貪多嚼不爛,少吃多餐

學習知識跟吃飯一樣,不可能一天里將三餐合并吃完,這樣必然會消化不良或者食欲倒退,是不健康的。

所以我的文章分享一般以 3500 字以內為標準(大致 15 分鐘看完),視頻分享以 15-20 分鐘以內為標準,這樣的篇幅讓人感覺比較舒服的,太短講不完一個主題,或者形成不了記憶點,太長則考驗人的專注力。當我們自己去看書籍或者視頻的時候也可以這樣做,可按 15-20 分鐘為一個單位(可配合番茄計時器),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才是有效時間,如果學習任務重,一天可多安排幾個單位,但中間需要通過休息或者切換注意力來分隔,效率更高。

這一點學習任何知識都適用,因為符合人的生理機制與心理機制,但有些朋友可能注意力單位更長,那就根據自身感受調整即可。

3. 課外拓展,豐富記憶點

課外拓展有兩個層面的意思,其一是史太濃本身在分享時候就喜歡做知識拓展,可能談某些話題會延展一下,跟當代情況結合一下,讓內容不至于太枯燥,而且可能收獲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冷知識。

另一個層面的意思是除了看我們的分享內容,也應該通過自己的方式去延展相關資訊,因為“設計史就是社會發展史”,這句話很正確,設計史的話題絕對不僅僅是設計本身,會涉及藝術、地理、人文、地緣政治、時尚、世界史等。很多周邊話題可以多多拓展,這樣有效鞏固知識,就像拼圖一樣,模塊跟模塊相互有支持力。

比方某次做《設計大師啟示錄》時候我談到路易十三這個酒,我很感興趣看了半天相關資訊,其樂無窮,而且關鍵是因此我對這期內容印象特別深刻。這個方式可以豐富記憶點,讓內容更好內化。

4. 跟他人分享,能說出來的知識才是自己的

史太濃強烈建議大家在學習過程中多與人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識,形式可以很多樣。

比如喜歡寫作可以總結一些學習心得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facebook、微博等社交平臺,假設你寫得很專業那么可以直接分享到相關平臺(比如知乎)或者公眾號。

如果你喜歡拍視頻那么則可以講故事的小視頻分享到抖音、小紅書一類平臺。如果都不喜歡,那么只喜歡聊天也可以,像我就經常跟同事分享設計史里的故事或者人物,這些有助于大家溫故知新。而且記住一句話——“能說出來的知識才是自己的。”

5. 學無止境,不斷成長

所謂學海無涯,但我相信一種良性循環,就是:因為興趣去學習,然后因為學習產生了成績,再因為成績從而更加感興趣,再進行更多的學習。學習過程中你會不斷成長,還會因為這個良性循環解鎖很多驚喜,史太濃也算個例子,比如有機會出版自己的書籍,跟不同平臺進行了合作等。

相信學習設計史會讓你在設計行業中獲得更多賦能,變得成熟與全面。

[link http://www.czdes.cn/bauhaus-expressionism]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設計史太濃」:

寫出閱讀量百萬的設計史科普,我來教你5步學好設計史!

收藏 21
點贊 13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