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完整的設計評審流程是怎樣的?來看這篇總結!

一個完整的設計流程應該是怎樣的?有哪些方法可以幫你做好設計評審?來看這篇干貨!

一、「設計評審」的定義

「設計評審」在不同人眼里可能理解都有不同,有些人認為設計評審是以一種可用性審測工具,有些人認為設計評審是項目展現問題并給出解決方案的文本模式,有些人認為是項目工作流程中的一個協調性環節去協調項目中各個環節的痛點。對以上「設計評審」的定義總結,我們并不做深究,或者換另外一種說法我們認可設計評審都起到了這些作用。

那「設計評審」到底怎樣定義才算最完整的,現在我們就用最傳統的拆分理解的方法理解一下設計評審的意思。「設計評審」在漢語中是比較典型的名動&名名結構短語,其中的「設計」是一個名詞,可以代表一切經過設計的事項,可以是設計過的原型,也可以是設計過的效果圖,也可以是設計過的交互原型效果圖,它都代表了一個經過設計過程后的產物。接下來重點是「評審」,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動詞。在名詞的時候代表了一種以書面形式形成的總結性文稿,在動詞的時候代表了一種修正動作狀態。

一個完整的設計評審流程是怎樣的?來看這篇總結!

所以,在這里我們對于「設計評審」的定義為,它會是一個工作流程中的一環工作狀態,也可以是一個總結報告。它評審的內容包含了交互設計,界面設計, 用戶體驗設計。

一個完整的設計評審流程是怎樣的?來看這篇總結!

結合「設計評審」中的名動&名名格式的變化,看成項目過程中的不同狀態,那也就意味著「設計評審"應該在項目初期,中期,后期都會需要,是否每個環節都做應該是和項目的需求&體量掛鉤。在不同項目階段中的「設計評審」,應該對參與的設計評審人員設定也會有所變化。

接下來,我們就詳細說一下日常在項目中的「設計評審」。

二、「設計評審」的時間&人員

項目初期一般是指項目完成了戰略層、范圍層階段的工作后,所到達的框架層、結構層、表現層。如同定義中所概述的可以是信息架構圖、任務流程圖、原型圖、頁面流程圖、效果圖為評審內容。在初期這個時間段的設計評審,探討更多的應是多種設計方向思路去實現產品的戰略層方針,通過更多了解業務方向人員的參與,理解清晰產品目標。并為后期達到產品目標,打下牢牢的基礎。只有通過更多的設計思路,對比、碰撞、摩擦才能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產品設計方案。

建議參與設計評審人員:

  • 方案1(推薦方案):設計專家(UE/UI/ID) + 業務專家 + 產品專家 + 技術專家
  • 方案2:設計負責人(UE/UI/ID) + 產品經理 + 業務經理 + 技術經理 + 前端負責人 + 后臺負責人
  • 方案3:設計負責人(UE/UI/ID) + 設計師(UE/UI/ID)

項目中期一般是指項目到了開發階段,在前端和后臺完成了主要功能頁面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已經有了確認的設計方案,并按照這個設計方案實施了。所以,這一階段的「設計審核」目標更多的重心是關于現有方案中的優點和欠缺(沒有一個設計方案是完美無缺的)。最好,在優點的方向是否還有更多延伸性亮點,在欠缺方面雖然在定稿前就已經知曉,但是否在項目的建設中了解了更多現實開發情況下,能夠有足夠的時間把欠缺解決。總之,在這個階段的審核,已經從多個設計方案思路的篩選,孤注到現有確定的設計方案中去開展設計思路的延伸,優勝略汰,使方案變得更有潛力。

建議參與設計評審人員:

  • 方案1(推薦方案):設計負責人(UE/UI/ID) + 產品經理 + 業務經理 + 技術經理 + 前端負責人 + 后臺負責人
  • 方案2:設計專家(UE/UI/ID) + 業務專家 + 產品專家 + 技術專家
  • 方案3:設計負責人(UE/UI/ID) + 設計師(UE/UI/ID)

項目后期一般是指項目進入上線或者測試階段,已完成了一個完整的項目排期工作。此刻的「設計審核」更多面向的是精益求精,打磨產品細節,利用可用性原則去判斷設計方案落地過程中是否存在可用性問題,并對各個設計方向(交互&視覺&體驗)提出可迭代性建設性的迭代設計方案。

建議參與設計評審人員:

  • 方案1(推薦方案):設計負責人(UE/UI/ID) + 設計師(UE/UI/ID)
  • 方案2:設計負責人(UE/UI/ID) + 產品經理 + 業務經理 + 技術經理 + 前端負責人 + 后臺負責人
  • 方案3:設計專家(UE/UI/ID) + 業務專家 + 產品專家 + 技術專家

一個完整的設計評審流程是怎樣的?來看這篇總結!

三、「設計評審」的方法

1.?專家評審

「專家評審」一般會作為在項目初期和項目后期中出現,經由各個專業方向(業務/產品/技術)組成,旨在通過專家豐富的專業領域的案例&技術經驗,通過對項目的設計方案的評審,為項目帶來啟發性的引導。提供更多的設計延展思路,并能夠簡短的做出總結性的利弊說明。相比其他的方法,專家評審會更希望通過評審人員所在行業領域的專業知識、工作經驗、行業前瞻性思維去帶動項目在設計方案的多樣性、項目開發中的優先級、與產品目標是否達成一致性、是否違反了常見的可用性原則&認知心理學等。所以,這一評審的方法才叫做「專家評審」。

專家評審完后,會以書面文檔形式為備案為最終交付物。在評審過程中,專家可能需要用到設計原則(例尼爾森十大可用性原則)、行業領域競品產品案例、前瞻性設計方向等建設性評估。書面文檔建議內容盡力做到夠詳細,可以作為后續設計方案修改的參考性依據,可根據可用性問題的嚴重程度(高/中/低)排序。

這兒推薦一份京東內部的評審模型:《超好用的用戶體驗提升模型》

一個完整的設計評審流程是怎樣的?來看這篇總結!

2.?基礎標準評審

「基礎標準評審」內容更偏重于界面視覺設計,所以在項目設計方案 UI 視覺稿已經有關鍵頁設計方案后進行,焦點專注于表現層設計較多。對產品的 UI 質量進行細致的檢查,希望設計方案能有更多的規范性、交互性、復用性、完整性。力爭在界面視覺設計上做到盡善盡美。

字體:界面設計中的字體設定,基本以用戶習慣與平臺規范為主。如品牌 VI 字體,一般常用中文字體為黑體&宋體,英文字體為襯線體和無襯線體。這里需注意在界面設計經過這幾年 UI 的發展,越來越細節化后,字體不僅需要注意字號、間距,還需注意字重、排版閱讀的舒適感。

顏色:對于顏色的設定一直是設計方案中占比最高的評估對象,我們經常會看到同行業的競品用的顏色都基本固定在三個顏色中,很難看到差距感。原因在于首先顏色本身在用戶區別產品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這里,我們省略一下顏色中的基本知識,三原色的構成、冷暖色調的分別、中間色的高級感等,希望大家更關注情緒板的作用。情緒板本身是從平面設計中的設計方法,在界面設計中得以利用,從中獲取顏色的靈感。

編者注:情緒板學習指南 →?http://www.czdes.cn/find-customers-like-the-visual-style

圖標:圖標在界面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就像駕車途中的指示牌,清晰的為用戶指出下一個路口,還能夠成為沿路風景中的一景。從最初的擬實圖標,到后期的正形圖標、負形圖標、扁平圖標、輕擬物圖標、2.5D圖標等。圖標的設計風格隨著界面設計風格的多變也隨之改變著。可能以前的界面設計,圖標基本都只有一種風格類型,但隨著 APP 的功能多樣性,現在在一個產品中,也可以有不同風格的圖標用以區分功能屬性的不同。

圖標自檢和優化指南:

  1. 《騰訊設計師總結的圖標設計五維自檢法》
  2. 《頂尖設計師分享的6個圖標設計優化指南(上)》
  3. 《頂尖設計師分享的6個圖標設計優化指南(下)》

圖片:圖片風格和顏色風格設定都可以使用情緒板的設計方法去設定,圖片的設定往往最直觀的讓用戶感受產品所希望帶給用戶的感官體驗。圖片設計從圖片的風格、大小比例、排版出發,圍繞著產品業務屬性,不斷的提示用戶產品具象信息。

空間:這里為什么要用空間,而不是間距&排版,原因在于,界面設計中還會有一些交互可能在不同平面上進行(例彈框、模態框、選項卡)。所以善于利用界面設計中的交互空間,可以大大增加一個頁面中所以呈現的內容,還能兼顧頁面的結構。

組件化:組件化設計思維核心是為了提升設計效能,通過對業務功能需求的分析與設計元素的結合,形成可復用規范化的組件。可能有些人會質疑組件化會不會帶來設計太單調的視覺結果,回答肯定是否定的。組件化的目的是為了讓設計保持一致性,并通過同樣規范的組件拆分合并,從而也能形成新的組件、新的頁面。組件化的設計應從統一性、擴展性、邏輯性出發打造產品專屬組件,以結合自身產品業務功能需求,達到好的用戶體驗。

組件化設計指南 → 《進階必讀!可能是最全面的組件化開發與設計指南》

用戶體驗:好的產品應有好的用戶體驗,好的用戶體驗最重要的就是易用性與易懂性。易用性在于用戶是否能快速發現交互方式的方法,交互之間不會有互相矛盾的地方。易懂性在于用戶在完成一連串交互任務后,想去查詢反饋結果時,也能在產品中得以體現。交互體驗的評審首先得注重于可用性,其后可關注于轉化率、PV、UV 之間的關系,制定產品目標,通過反饋數據&測試用戶(專業&非專業)的反饋,進行迭代。

一個完整的設計評審流程是怎樣的?來看這篇總結!

3.?系統可用性量表

SUS(系統可用性量表)最初是 Brooke 于1986年編制,量表由10個題目組成,包括奇數項的正面陳述和偶數項的反面陳述,要求參與者在使用系統或產品后對每個題目進行5點評分。

為什么使用 SUS(系統可用性量表)?

  • 量表公開免費。
  • 整個量表題目陳述簡單,只需參與者打分,實施起來很快。
  • 測量結果是介于0-100之間的分數,容易理解。
  • 可測量多種用戶界面,比如網頁、手機、平板等。

一個完整的設計評審流程是怎樣的?來看這篇總結!

△ SUS(系統可用性量表)

注意:在使用 SUS 的過程中,可以對題目的詞語進行替換,這些替換對最后的測量結果都沒有影響。比如「system」可替換成網站、產品或者自己產品的名稱等。

SUS(系統可用性量表)分數

當參與者做完一系列任務后,就可以快速對 SUS 進行打分。然后就需要對每個題目的分值進行轉換,奇數項計分采用「原始得分-1」,偶數項計分采用「5-原始得分」。由于是5點量表,每個題目的得分范圍記為0~4(最大值為40),而 SUS 的范圍在0~100,故需要把所有項的轉換分相加,最終再乘以2.5,即可獲得 SUS分數。將 SUS分數換算成百分等級來解釋,百分等級的意思是指測量的產品或系統相對于總數據庫里其他產品或系統的可用性程度。

一個完整的設計評審流程是怎樣的?來看這篇總結!

△ SUS評分參考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評分達到70分左右,就可以比市面上一半產品可用性要好,也就是說這個產品的用戶體驗算是合格了。

一個完整的設計評審流程是怎樣的?來看這篇總結!

注意,這里的總數據庫是 Jeff Sauro(2011)通過446個研究,超過5000個用戶的 SUS 反饋的數據庫。如果從企業研究團隊的角度來看,可以沉淀以往的研究,建立企業自己產品或系統的 SUS數據庫,從而獲得自身的基準數據。當然,這個基準數據也有可能是內部團隊制定。

三種設計評審的方法,對應的項目體量,項目周期各有不同,也適應于不同評審人員,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設計評審圍繞的核心因素還是用戶體驗設計出發,以用戶體驗為核心展開評估工作,并對其可用性、標準型、規范化做出相應合理的提升報告,高效的完整設計評審工作,使產品設計能夠和產品目標保持一致。

四、「設計評審」的延伸

設計評審作為一個項目設計階段性成果評估結果的體現,所以評審人員也會有所要求。接下來,讓我們另外說一下參與設計評審工作需要的一些橫向能力。

作為設計評審中的成員,首先得所有人必須都清楚了解產品目標。以圍繞著實現產品目標展開討論,并給到好的建議。

產品相關設計人員,一定在設計項目之前,需要有一個比較好的前期競品分析的過程。我們正在做的產品,能夠帶給用戶什么樣的服務?服務的類型是什么?是什么業務功能導致了用戶需要用我們的產品?在這一過程中,可能考驗我們的并不是視覺設計的能力,更多是對不同業務的理解反應速度、強烈的產品發現意識、用戶體驗、流行趨勢等。

業務邏輯往往會被界面設計所忽視,有過一定設計經驗的設計師,應該清楚。好的設計師往往對于業務邏輯會有很深的認可,業務可以驅動設計變得更好。同樣的業務在不同的交互設計、界面設計中所讓用戶感知的業務強弱也會不同。只有深刻了解了業務才能夠既保證實際業務操作規范化的同時,在用戶交互上做到最簡單直接。

日常中,我們的設計師往往只會在一些通用業務流程(例注冊/登錄/修改密碼等)中糾結,其實在產品業務流,例如電商行業的首頁引流到最終我的訂單完成后的評價體系,業務之間的強關聯與弱關聯,金融行業中理財產品、保險產品、小貸產品的區分,旅游行業中不同國家地區的風俗習慣導致了吃住行的優先次序不同。不同的場景,不同業務的重心,不一樣的交互設計與視覺設計,從設計細節感動用戶,讓用戶感知到你是行業領域的專家,也往往帶給用戶很強的品牌感。

所以,在啟動項目會議中,了解了產品業務類型、用戶群體,應馬不停蹄的開始調研競品。競品的選擇,如沒有得到很明確的競品清單,可通過在 APP STORE 中的分類尋找同分類的競品,還可以找一些臨近行業的 APP 排名靠前的產品做分析。

競品分析方法? → 《如何做競品分析?來看這份超全面的指南!》

前端實現是很多項目在實施過程中,會碰到比較棘手的問題,往往會碰到設計稿和前端實現后的效果不符,大于百分之十的差異,我們基本可以稱作為事故了。解決這個老大難的問題,一方面我們盡可能通過前端技術去實現設計效果圖,另一方面這里對設計師的要求,可能設計師不需要會寫前端代碼,但前端實現的原理及時下前端流程語言框架,UI組件的了解度要夠。在做設計的同時,也不要給前端實現人員留坑,導致項目進度影響與頁面交互的混亂。

舉例,我們可以不會做水泥,不會造房子,但最起碼知道造房子需要經過挖基坑基槽做基礎,做主體,做裝修,屋面的流程。前端也是如此,圖片過大會引起頁面加載過慢,背景的自適應屏幕大小問題,標注的單位隨著屏幕硬件越來越好,也需要改變等。

讓你的視覺稿落地的方法大全 → 《解決這13個問題,可以實現99.9%的設計稿還原》

A/B test 是產品在迭代過程中,遇到不可預估的迭代結果,導流目標用戶給到兩個入口進行數據測試,以查看哪個設計方案更佳。為什么在這里提到 A/B test,一方面給到評估工作出現的不可預測結果的兩個方案的解決方法,另一方面也鼓勵所有設計人員抱著科學包容的態度去提升產品的設計,讓用戶的體驗提升自身產品的不足。

A/B test 教程 → 《超全面的移動電商A/B測試入門指南》

最后,「設計評審」往往在實際的項目中,出現過于主觀評審或過去簡單的處理,那只能滿足于壟斷行業的產品。如果隨著產品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對于設計工作越來越先進的方法論&工作流,設計評審更應該是打磨產品中必不缺少的設計工序,希望設計師們能夠體會到。

歡迎添加作者微信:

一個完整的設計評審流程是怎樣的?來看這篇總結!

「如何開展設計評審」

收藏 140
點贊 12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