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具體內容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一些設計作品:
從內容及創作手法來看,這幾張海報顯然是年代久遠的,那么我們再來看一些新新時代的作品:
兩代如此騷氣的設計無疑是一脈相承的,問題是這叫什么風格,怎么出現?有什么特點?什么時候使用合適呢?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回到 100 年前。
1917年,有位年輕人帶著一個從商店買來的馬桶匿名為 R·MOTT(馬特)送到「紐約獨立藝術家協會」的展覽上,被組委會順理成章的拒絕,被視為搗蛋與胡鬧。后來他改用真名方式轉送軍械展覽館進行展出,這次行了。作品命名為《泉》,跟法國唯美主義畫家安格爾著名的那個裸女《泉》同名。這里有個疑問是為什么第一次要匿名,第二次改用真名,然后就出現結果的反轉,真相在于此人是藝術圈里大名鼎鼎的離經叛道者馬塞爾·杜尚。
△ 《泉》升級前
△ 《泉》升級后
杜尚在 1912 年 24 歲時就曾發表作品《下樓梯的裸女》宣布與自然主義決裂而揚名當時巴黎的藝術圈,杜尚將運動元素加入到繪畫,他把裸女用立體主義手法拆分,畫出一堆幾何體的集合,當觀眾試圖用眼睛尋找那位具體的裸女時,審美變成了互動,觀眾在找尋過程中和作品呈現了結合,所以杜尚后來總結說:缺少互動的藝術,永遠處于未完成的狀態。
△ 年輕時候的杜尚
回到主題,這個叫《泉》的馬桶展出后,圍觀者都自作聰明地認為一定有什么機關,紛紛討論研究半天,最后發現這馬桶居然真的就是一個馬桶。立馬引起大家強烈的不滿,覺得這是鬧劇,杜尚被大家的非議搞煩了站了出來輕描淡寫地回應:這一小便器優雅的三角曲線構圖跟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旗鼓相當,而它那溫潤的肌理效果和明暗轉換,跟古希臘卓絕的大理石雕像也各有千秋。如果用來小便那它就永遠只是生活用品,但如果從另一個維度來觀賞它,它就是藝術品。
所以杜尚從這一作品開始就成了歷史上第二次打破藝術法則的人。第一次是西班牙的畢卡索用立體主義打破了藝術中的明暗透視,而杜尚則用馬桶打破了藝術的高尚與低俗的界限,而兩人也僅僅相差 6 歲。
這里我不禁想到中國的莊子在《知北游》里的「道在屎溺」,這完全呼應了杜尚的創作,原版大致講了這么一個故事:
某天東郭(guo)子問莊子道在哪里?莊子說:道無所不在。東郭子又說:具體一點。莊子說:在螻蟻之中。東郭子說:為什么這么卑微?莊子說:在小草中。東郭子說:怎么越來越離譜。莊子說:在磚瓦之中。東郭子說:能好好聊天嗎?莊子說:在屎跟尿之中。東郭子就無語了。
經過 1917 年的馬桶事件,杜尚為后人樹立了藐視權威、打破界限、追求徹底自由的榜樣,也讓杜尚被當時一個萌芽發展中的藝術流派單方面的推舉為形象大使,雖然杜尚本人一直拒絕承認,所以確實有一點蹭熱點的嫌疑,這個流派就是我們今天要聊的「達達主義」。
達達主義其實歷時非常短,只有短短 7 年,但最后并非消失,而是變種升級,先看看它的由來、表現特征及思想內核。
這事情要從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談起,話說大戰期間作為中立國的瑞士的蘇黎世聚集了大量歐洲的文藝界人士,跟一部分去了荷蘭的藝術家一樣,都是為了躲避戰火。這些文人雅士聚在一起自然少不了火花,大家當時面對戰爭都產生了憤世嫉俗的幻滅感,他們經常聚會的一個地方位于蘇黎世,叫伏特加酒館(Spieglestrasse),彼此都對約定俗成的藝術標準感到荒謬,開始在創作上追求一種非理性,偶然與即興的感覺,其中涉及了視覺設計、詩歌及戲劇,這個群體被稱為達達主義者。
達達主義這個名稱在字面上是無法理解的,因為它也源自即興。其由來目前被傳播得比較多的版本是該組織的領頭人查拉決定為他們這個流派取一個名字,既然我們推崇即興與偶然,那么這個名字也應該是偶然的,剛好看到身邊有本法語詞典,他就拿過來隨手一翻,再隨手一指,指在了一個叫「dada」的名詞上,法文的原意是木馬的意思,查拉就說我們就叫達達主義吧,大家轟然叫好。
而后面的任何解釋其實都是強行賦予的,它本來就沒有什么意義,但這樣反而最符合他們最根本的精神內核。
由此這群藝術家就各自創作了很多達達主義的作品,這些作品涉及了繪畫、設計、雕刻、舞蹈,甚至打扮與行為,特征則是虛無、沒有目的性、偶然、隨機、即興、反藝術、反束縛。有些在我看來其實還有點恐怖成分,而體現在設計上則多數使用了拼貼一類手法。
由于這種對自由比較極端的追求,所以達達主義在其時也被稱為「無政府主義」。
某種意義上來說,達達主義其實是一種革命心態,以戰斗姿態向一切公認的價值觀發起挑戰與進攻,所以說為何杜尚會被組織視為精神領袖,因為其不但發起挑戰并且成功了。達達主義對現代平面設計主要的影響體現在形式上,用一種很創新的拼貼方式來形成圖形,圖形就具備了強烈視覺沖擊的特征,讓大家產生諸如好奇、驚訝或者荒誕的體驗感。
當時達達主義產生了大量優秀的平面海報作品,其實它還存在對排版形式上的挑戰,是方正規范的瑞士平面設計風格的天敵,而它們居然都產生在瑞士,一陰一陽十分奇妙。其實達達主義的排版貌似混亂,但是其實存在韻律與節奏感,獨具韻味。比方現在讓你做一個達達主義的作品,你內心感覺不就是亂來嘛,但真正開始的時候你就發現無從下手了。
隨后還出現了達達主義風格的攝影:
達達主義發展到 1923 年時候開始慢慢息微,因為一戰結束不久,多數歐洲青年都出現一種對現實恐懼及強烈不安的感覺,就是出現了我們現在俗稱「逃避現實」的傾向,于是一種新的精神運動從法國開始發展至整個歐洲,從繪畫與設計及文學的形式表現,整個流派就是「超現實主義」。一看作品的形式感,其實就脫胎自達達主義這個湯底,因為其理論創始人安德烈·布勒東本來就是達達主義的文學追隨者。
所以達達主義至此就升級變種了,超現實主義已經不是單單反對權威、擺脫束縛、強調即興那么簡單,他們的宗旨是離開現實,否認理性,放棄邏輯,強調下意識。所以比達達主義荒謬的更加徹底,如果不了解背景的人一看作品可能會簡單的用三個字總結:有毛病。
但其實這個流派的理論確實深受德國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響,我們可以看看當時一些代表性的超現實主義繪畫作品:
這個流派當中后來也出現一位名氣超過達達主義中杜尚這樣的大師,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薩爾瓦多·達利,因為兩個流派的關系如此密切,所以后世總有人誤會達利就是達達主義的創始人或者是達達主義的代表。
達利是西班牙人,他擁有超人一般的想象力及扎實的文藝復興風格繪畫能力,兩者的結合讓其成為超現實主義的「扛把子」,還跟畢加索、馬蒂斯一起被封為 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三大畫家。我們看看他的超現實主義代表作品,相信這些作品多數也為大家熟知:
據說達利他有一種神奇的創作方式,首先坐在自己的椅子上面,手持湯勺,將盤子放在桌上。當他睡著之際,勺子就會掉到盤子里,被聲響喚醒的達利會立刻將自己剛剛夢到的超現實場景記錄下來,所以諸多時候達利都會聲稱他畫的是夢。
我們從達利的作品分析發現除了題材,他呈現的仍是一種拼接形式,并且夢境與想象同樣存在隨機性,所以跟達達主義仍然存在一脈相承的關系,區別在于他高超的繪畫技術可以取代任何素材讓畫面更加統一和諧,而且不受任何限制。
超現實主義真正風行的時間大致 10 年,隨后也跟著時代產生變化,或者說與時俱進,而達達主義也并未因為超現實主義的息微消失,反而在相隔 40 年后在另一個運動中從獲新生。那到底是什么情況呢?我們下次再來揭曉。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設計史太濃」: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留言,系統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37 位幸運星
發表評論 為下方 8 條評論點贊,解鎖好運彩蛋
↓ 下方為您推薦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