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 先有蛋

這個大佬是我追啵上收藏最多的設計師作品,我太喜歡他的作品了

優設專訪!國際頂尖設計師 Gleb Kuznetsov 如何看待AI設計?

編者按:很久之前就和 Gleb Kuznetsov 約了這個專訪,直到最近 @可可洛 才有機會和這位常駐美國的資深設計大佬連線完成這次訪談。Gleb 是一位有著復雜文化背景和豐富設計經驗的設計總監,從一線的研發和設計一路走到現在,組建了自己的團隊 Milkinside ,設計上有著扎實的硬功夫,在體驗、動態視覺和情感化設計這些軟實力上,也非常扎實。

Gleb 服務過的大型企業和公司相當多,其中不乏 谷歌、推特、蘋果、空客、Open AI、諾基亞 這樣的國際大企業,也和國內的小米、華為、Oppo、蔚來、廣汽傳祺、小康集團有過緊密合作,他和團隊的設計榮獲過紅點、iF等一系列國際大獎。所有的這一切,讓這次發生在 2023 年年中的訪談顯得價值非凡,因為我們不僅想從 Gleb 這了解高手的設計經驗和想法,還希望能從他這里獲得硅谷一線設計大佬對于 AI 的真知灼見。

以下是正文。訪談由 @可可洛 完成,文章編輯為 @陳子木。

往年的 Gleb Kuznetsov?專訪:

優設專訪!國際頂尖設計師 Gleb Kuznetsov 如何看待AI設計?

可可洛:說到設計與體驗,我發現你在Dribbble 頁面上所設計到的品牌和視覺設計、動態設計的比例非常高。在品牌設計上,你注意到如今的企業和品牌有哪些新的要求,或者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偏好和趨勢?

Gleb:在趨勢方面,我嘗試成為潮流的創造者,而不是追隨者。我不僅僅是在追隨潮流,而是在創造潮流。因此,當然,我能夠預測未來的發展,這是因為我對客戶需求的感知以及硅谷想要構建的產品方向。因為大多數潮流通常是在這里開始,然后擴散到全球其他地區。

基本上,當我與客戶合作處理項目時,我對這些項目的主要熱情在于創造設計語言。設計語言涉及與用戶的溝通方式,交互模式以及整體外觀和感覺的一致性。這種貼合需求、時尚風格走向,具備設計合理性的視覺和體驗呈現,是有機會被塑造成潮流的,這不僅是我所關注的事情,我的客戶同樣也在努力塑造這一點。

所以,你會注意到我和我的團隊不僅會大量使用動效、交互,還會用到很多實驗性的效果。當然,當下最值得關注的設計趨勢,當然是 AI 了。

可可洛:關于 AI 這個趨勢,你是什么時候關注到的?在你看來,當下的 AI 技術對于最核心的要點是什么?

Gleb:現在所有人都專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特別是基于自然語言處理的文本轉圖像等方面。這是當下硅谷和我認為全球范圍內的一個非常熱門話題。GPT類的 AI 創新讓我興奮不已,特別是在設計方面。

早在2015-2016年,當時大多數人還未涉足AI領域,我就領先一步進入這個領域。我知道圍繞人工智能的數字轉型是不可避免的。

縱觀我的整個職業生涯,一直專注于產品的視覺設計和情感方面,所以我也深知隨著技術進步,復雜的功能會逐漸得以簡化,大多數功能,比如按鈕操作和基本決策都會在越來越成熟的工具研發下,得到照顧。所以我很就意識到 AI 趨勢終將到來,并且有意識地著重關注了這些方面。

而今年,2023年,或者說2022年,正如你所說,我們確實看到這些變化發生了?,F在,從工程角度來看,一切都變得更加簡單。我們不再懷疑技術能做什么,我們只關心用戶體驗以及用戶在與技術交互時的感受。如今,大部分決策都由技術來完成,用戶在決策中的參與程度有所減少。

而另一方面,我一直在關注情感化設計,而這恰恰是 AI 如今很難做好的事情,這真的讓我很激動,因為越來越多的人聯系我,他們終于認識到情感化設計,是產品中重要的一部分。過去,人們可能只是覺得外觀好看,沒有太在意。但現在情況在改變。我認為這也是一個趨勢。我真的討厭自己在早期沒有抓住這個趨勢?,F在這已經成為一個主流的潮流。

我認為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每個人都會集中精力塑造人工智能的外觀和情感,主要是 AI 的情感反應以及如何表現出真正的智能,并且提升任務的完成度。因為當我在做事情時,也想看到過程。這就是趨勢。

我認為很多設計師會參與其中。因為在過去的2到3個月里有很多人聯系我,同時,我們也看到這個階段 Ai 類產品數量增長是驚人的。看到這么多人正在投入到智能革命中,真是令人難以置信。對于設計師而言,他們將成為智能革命的中堅力量,確保其外觀、體驗和運行方式可以讓人們信任。因為現在,智能革命還沒有面孔,它只是一種技術。

可可洛:這么說來,你在設計中會有使用AI工具來輔助工作嗎?你對 AI 是一種什么態度呢?

Gleb:這是個很好的問題。在這輪 AI 革命的早期,我就開始接觸其中的一些工具,比如 Midjourney,它在設計界非常著名且功能強大。我認為這是有史以來設計領域最強大的工具之一,真的是非常令人驚嘆的工具。我很幸運能在它問世早期拿到內測權限。

當時它還不是很好用,但即使如此,Midjourney 給了我不少靈感和想法。它非常好地實現了一個重要的功能,我想稱之為「生成構圖」。也就是構圖,照片中人物和環境如何協調共處。這一部分真的很美。Midjourney在這方面幫了我很多。

現在,如果我需要找一個好的參考,或者找一個我想要構建的圖片范例,無論是動態設計故事,抑或者是視頻,我都會用 Midjourney 來試驗想法和效果。

然后把它作為參考。

因為作為設計師和設計總監,我的設計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理解和確定我究竟要做什么上面。建造事物似乎并不是「真正的技能」,但是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強大、著名和有影響力的設計師,你需要「準確地確定」要構建什么。而這正是 Midjourney 在我設計過程中最重要的助力。

優設專訪!國際頂尖設計師 Gleb Kuznetsov 如何看待AI設計?

我過去花了很多時間在類似 Dribbble 這樣的網站和工具上,瀏覽成千上萬張圖片,分析它們的外觀和不同的設計解決方案,并對不同的設計進行思考,然后組合成情緒板,然后猜方向?,F在我依然在做同樣的事情,但少了一些。我也會使用 Midjourney 來為自己生成一些參考,借此尋找方向。但是,參考并不意味著我要完全照搬,它只是給我一種我想要實現的感覺,當然,最終的成果并不會完全像參考圖一樣。

可可洛:在我的周圍,AI 工具非常受歡迎,許多初級設計師正在將他們的重點從學習設計課程轉向研究人工智能。我不知道其他國家是否也一樣。你又是怎么看這個問題?

Gleb:是的,我想我能理解這個狀況。絕對是這樣,很多設計師嘗試走捷徑,試圖使用人工智能來創作。

先說結論,我不認為AI目前能夠取代設計師。

我認為 AI 可能會取代初級設計師,那些沒有實際技能去完成復雜或者特定設計任務的入門的設計師。但是問題在于,目前由 AI 生成的一切很容易被認出來。因此,AI 在某些細節方面存在很多問題,而且你永遠無法對其進行更加深度的處理,比如準確、有效地動畫化處理。多數 AI 生成的僅僅只是靜態圖像,你不能完全根據 AI 生成的結果來進行設計,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是沒有意義的。這是第一點。

其二,根據我對目前 AI 的了解,目前我并不擔心 AI 取代真正的設計師,接下來的一年,甚至未來幾年,都是如此。這因為 AI 目前還非常薄弱,而且你實際上無法通過 AI 來實現真正可以「投入生產」的東西。就目前我的經驗,最后始終都需要你重新設計所有內容。

此外,我認為 AI 的問題是,它在某些方面非常有限,它所能做的事情遠不及我們的想象和我們的雙手能夠實現的效果,即使它正在變強。我之前嘗試過用 AI 做一些東西,當時我已經厭倦了C4D,厭倦了這種軟件和流程的復雜性。無限長的工作時間,不眠不休地調整和修改,最終逼著我用 AI 來偷個懶。但最后我還是得用 C4D 來結束這個項目,因為用 AI 做同樣的事情需要更長時間,更不確定,而且更難。

優設專訪!國際頂尖設計師 Gleb Kuznetsov 如何看待AI設計?

用 AI 做設計的陷阱就在這里。你最終需要投入更多時間來才能做出好的作品,而自己有目的地產出卻更容易。反復嘗試不同的提示詞,不停點擊按鈕,一直等待,很多次之后才能選出一張能看的圖片,這樣很無聊。為此你甚至需要成為一名參數工程師。

你如果體會過這個過程就會明白我的意思。如果你最后成了一名參數工程師,那恭喜你,這真是一份糟糕的工作,你只是在不停編輯文本,不斷點擊按鈕,不停測試一個你無法掌控的黑箱。

如果你真的只能選擇 AI 生成著一條路,那么你可能真的在學習技能方面遇到了問題,因為這花的時間,比真正專業的設計師用雙手創作、調整作品要花費更多時間。

真正的設計師在產品的視覺和構建上的探索,實際上是比 AI 更強大的能力。

可可洛:有意思,所以你認為,也許 AI 可以取代初級設計師,或一些沒有多加練習的設計師,但它不能取代那些真正具有優秀設計能力的設計師?

Gleb:完全正確。而且我認為你之前提到的 AI 取代設計師不是問題。這根本上來說來,是一個與權利有關的問題。我認為在某個時候,這個問題會得到解決,因為AI不僅僅存在于設計領域,也存在于音樂領域,對吧?在美國有已經有很多起案例了,例如音樂人 The Weeknd 使用AI來制作原聲或音樂專輯。它聽起來像是由人類創作的,但實際上是由AI生成的,這些已經引起爭議,可能會面臨被起訴。

優設專訪!國際頂尖設計師 Gleb Kuznetsov 如何看待AI設計?

注:根據 2024 年格萊美獎的新規定,「只有人類創作者有資格被提交,提名或獲得格萊美獎」。

在設計領域,它還沒有完全予以限制。AI 使用所有的訓練數據,我們還沒有足夠詳細的規定。但這些規定遲早會被會被制定出來,那些真正不用 AI 自主生成的設計作品的創作者,應該得到報酬,因為如果每個人都試圖用 AI ,會導致所有設計都變得非常相似,AI 只會稍作調整。不過那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可可洛:其實不只是設計師,在社交平臺網站上,很多人都在使用 AI 來制作各種圖片,在你的身邊是什么情況呢?

Gleb:我可以告訴你,這種玩法在美國和歐洲其他地區都很流行。但是,作為潮流它已經是過去式了,現在大家已經對此感到厭倦。最大的問題還是在于 AI 生成的圖是靜態的,你可以準確地感知到這是 AI,從設計的角度來看,存在著缺陷。專業人士可以看出來。在專業的設計社區,那么做已經不再流行了。

三四個月前它確實一度是流行趨勢,現在只有一些 AI 網紅(AI influencers)還在強推,他們多數都在試圖教授人們如何使用AI,這是他們獲得粉絲關注的方式。相應的,他們也擁有龐大的 AI 粉絲社區,也有時常有活動。但他們與設計社區其實是有所分隔。這可能意味著在真正專注設計的社區內,大家并不那么關心AI。

但是如果你說的是大眾市場,我會說,即使是我妻子也真的很喜歡 AI,她并不是設計師,但 AI 加持下她現在也是設計師了。她會用 AI 制作了一些漂亮的小貓在時尚服裝中吃冰淇淋的圖片,你知道,一些完全瘋狂且隨意的東西,這是在沒有 AI 之前完全不可能快速生成的,對吧。她很享受這個過程,也關注這些 AI 社區,她發布 AI 相關的東西,她學習 prompt 撰寫,學習如何使用調整 prompt 和參數來控制設計效果。這非常有趣。但她跟其他人一樣只是拿來娛樂,這是一種樂趣。

可可洛:你跟很多中國企業合作過,比如小米、OPPO等,從你的視角來看,他們對設計的態度有什么特點?他們對于 AI 是什么態度?

Gleb:是的,我與許多中國公司合作過,包括廣汽汽車(GAC motors)。現在,GAC在中國相當有名。他們正在集中精力制造汽車,我幾年前也為他們進行了一些設計。但是,因為與他們的合作關系比較緊密,我不能分享太多細節,不能準確地說他們在做什么,只能說他們正在朝著某個方向發展。

再說小米和OPPO,從我的觀察來看,這些品牌主要專注于創造足夠美觀的硬件產品。它們和軟件公司有著根本性的差別,我不能把它們與谷歌這樣的軟件公司進行直接比較。谷歌是一個以軟件為主的公司,他們更專注于人工智能。而這小米和 OPPO 主要專注于消費電子產品。這是需要記住的一點,所以我相信他們不會像公開發布GPT和類似的東西。 我認為對于一個成功的、穩健的品牌來說,專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他們開始什么都做,最終可能什么都做不好。例如,微軟的手機就是一個例子。微軟并不是主要專注于消費電子產品的企業,他們主要是一個企業和電腦公司。他們試圖做手機,但是失敗了,因為這并不是他們的主要關注點。

我認為許多品牌在嘗試引入 AI 并將產品轉向 AI 時,需要吸取這些教訓。你可以慢慢地在產品背景中引入 AI,但是我喜歡像保時捷和賓利這樣的品牌的理念,他們不在乎是否每個人都使用電動車,因為他們不僅僅需要電動車,他們需要最好的電動車。這就是為什么賓利還沒有推出電動車,他們有概念車,也有非常昂貴的電動車,但是在大眾市場上并沒有推出,因為他們不在乎這些,他們需要成為最好的。這也是蘋果公司遵循的理念,史蒂夫·喬布斯也是如此。他并沒有發明手機,之前已經有很多手機了,但他做得非常好,他做得與眾不同。這也是這些大公司試圖做的事情。我贊同,我也很欣賞這一點。

可可洛:在與中國企業合作的過程中,你遇到過文化差異和挑戰嗎?

Gleb:當然碰到過。處理文化差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對于完美的過程和完美的結果,我有我自己的理解。和中國廠商合作的時候,我更加傾向于采用獨特的解決方案,而不是通常的解決方案,因為我想嘗試做和美國和歐洲客戶有所不同的東西。

我有著相對復雜的文化背景,我祖籍是俄羅斯,在德國長大,而我的職業生涯多數時候都在美國,同時,我也有很多中國朋友,所有的這一切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

所以我可以豪不避諱地說,對于中國文化多少有些了解,所以,與大多數中國客戶合作我都感到非常舒適,實際上我非常喜歡這樣。OPPO 和小米,他們試圖做的是把已經存在的東西做到極致,所以在與他們合作的時候,需要我用一些稍微不同的思維方式。

美國文化更追求簡約和實用性的產品,這一點和歐洲、亞洲都有所不同。但是我很有自信地說,并不是所有的美國設計師都能與亞洲公司合作。因為他們并不總是能理解決策的背后原因。他們并沒有考慮到文化和國家背景以及產品使用者的需求。而這正是決策的動力,不僅僅是因為公司決定了這樣做,而是因為產品使用者需要被說服。

這是我在與中國公司合作時始終牢記在心的事情。我感到很舒適,因為我一生中生活在不同的國家,幾十年來我在不同的文化之間切換。這讓我具備了一種尊重的觀念,對于決策我總是持懷疑態度。

所以,遭遇文化差異的時候,我不會下意識說「嘿,這不好,應該是那樣」。相反,我會試圖理解為什么會是這樣,并在此基礎上對策略進行改進。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更好的設計、更好的策略,并牢記最終用戶的需求,而不是簡單地從頭開始重新做一切。

可可洛:在與中國企業合作的過程中,你有沒有發現一些中國企業更傾向的流行趨勢或者說是設計特征?

Gleb: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問題,當然,也許你們的體會會更深刻一些。我知道微信在中國非常流行,幾乎每個人都在用,所以,我認為「超級應用」的概念大概只中國有效,因為目前世界上沒有其他地方真正擁有這樣的超級應用。我知道埃隆·馬斯克也在嘗試將推特,或者說 X,創建成超級應用。當然,聽說也有些公司也在朝著同樣的方向努力,大家都在談論,坦率地說,我在美國和一些科技公司的億萬富豪進行過一些會議,他們總是在談論要創建超級應用。目前這類方案還未見成效。

在某些方面,我知道在中國,更多的情感化設計和更多的功能性設計受到人們的喜愛。而在美國,我們總體上不太喜歡過多的信息噪音,不太喜歡透過設計進行過多自我表達,我們希望盡量簡化。

通過與一些中國最大的公司合作,我看到他們也在努力讓設計更具可定制性和個性化。這點我非常尊重,也與我作為設計師的價值觀相契合。我希望設計更加個性化,用戶可以通過系統或設計來表達自己,從而與其他人有所區別。但是設計需要平衡,我認為簡約的設計系統和可定制性之間應該有一個平衡,讓用戶在設計中能夠表達自己,與技術產生更多的連接。

這不僅僅是像特斯拉或蘋果這樣的品牌,盡管蘋果的設計也不錯,但他們更加傾向于一切都要統一,一屏一設計,不能進行太多自定義。不過他們也開始考慮這個問題,因為他們認為中國市場是最大的市場。我認為這個趨勢會繼續增長,用戶將有更多機會來自定義自己的空間,與他人進行協作和工作。

可可洛:對于最近兩年正在快速崛起的中國電動車(EV)品牌、產品,不知道你有沒有了解,比如小鵬、蔚來,在你看來,中國的電動車企業和產品,與他所合作的國外品牌,有哪些差異,各自的優劣有哪些?

Gleb:我知道,我不僅知道,我還是蔚來 (NIO) 的投資者之一。我對他們的優勢來自哪里有很好的了解,以及為什么現在有機會讓這家公司更快地建造汽車。

我認為中國的電動車品牌都在不斷成長,競爭也在不斷增加。市場也在逐漸成熟,對,我真的很高興看到這一切,因為這讓可持續能源的交通工具更加普及,降低價格,等等。

我很幸運地與其中幾家中國公司合作過,包括華為汽車。過去我曾參與過小康集團旗下的奧拓M5的設計工作,但后來華為收購了這款車型。我在與這些公司合作時總是感到非常興奮和驚奇,因為我真的可以真實地表達自己。我不需要考慮「少即是多」的原則,這是我在美國工作時經常需要考慮的事情,努力減少視覺元素。我可以專注于思考如何使汽車更美觀,更人性化,以及人機交互方面的轉換,給人一種更美好、更愉悅的感覺。

優設專訪!國際頂尖設計師 Gleb Kuznetsov 如何看待AI設計?

優設專訪!國際頂尖設計師 Gleb Kuznetsov 如何看待AI設計?

但是車輛在軟件方面(車機)仍處于早期階段,不過在未來的五年內,我相信它會變得更加強大,并將大步向前發展。所以在未來,汽車會變得更加令人驚嘆。

可可洛:出于私心,我還有一個問題。多年來我一直都是 Palm 的用戶和粉絲,這個智能設備品牌在國外可能比在中國有更廣泛的認知度,在 iPhone 之前的某個階段甚至一度是超過黑莓的智能設備(PDA/手機)品牌,它對現代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功能定位都有深刻的影響。我注意到你曾經參與過這個項目,能分享一下幕后嗎?

Gleb:是的,Palm 那個項目非常有意思。我還記得那段日子,當時我在 Fantasy 擔任產品設計負責人,Palm 手機的整個用戶體驗設計都由我們定制。

優設專訪!國際頂尖設計師 Gleb Kuznetsov 如何看待AI設計?

考慮到它超級小的屏幕,設計過程中,我們精心構思了用戶與設備的交互方式,在當時加入了語音指令的設計。DIREM 的音頻識別系統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是一個非常有趣和令人興奮的項目,因為 Palm 設備的即時通訊系統,與典型的 Android 系統有很大的區別。我們當時的設計重心,都放在如何軟件和體驗適配它較小的尺寸,在這個時代,這是一項獨特的挑戰,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各種設計元素進的優先級,與我們常規的手機有所不同。

可可洛:感謝你的精彩回復,最后對中國的年輕設計師有沒有什么話跟他們說?

Gleb:當然,我相信每個想要成為設計師的人都有著獨特的選擇。你可以成為醫生,可以成為飛行員,可以成為歌手、科學家、銷售員,或者你可以成為設計師。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成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師需要投入相同的努力。這并不是輕松的事情。就像我總是對那些開始他們設計生涯的人說的一樣,要不斷努力,永不放棄。因為你不能馬上成為一名出色的設計師,就我個人而言,我花了15年的辛勤工作才能稱自己為設計師。我曾是一名用戶體驗工程師,一個完全有知識儲備的設計師,在15年后我終于可以自豪地說我是一名設計師了。所以要堅持不懈,永不放棄。

寫在結尾:Gleb 對于 AI 有著深入的了解和復雜的感情和清醒的認知,所以他依然信奉設計師主導的設計,同時也積極地擁抱 AI 所打來的改變,并且他的團隊也開發了 imagica.ai 這一工具來輔助設計,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關注一下。

收藏 46
點贊 55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