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丨不會做PPT的人機交互博士不是好用研

UX Coffee 設計咖 是一檔為產品設計師和關注用戶體驗的同學準備的播客節目。三位主播都在硅谷生活和工作,每期節目我們會邀請業界大咖聊聊和用戶體驗設計相關的事。這期我們請到了密歇根大學人機交互在讀博士生侯悠揚@cobblest 來我們的節目作客。我們聊了聊:

  • 人機交互與智慧城市
  • 在線社區產品設計中對心理學的應用
  • 在美國讀人機交互博士的日常生活
  • 在Facebook做用戶研究員是怎樣的體驗?
  • 工業界 vs. 學術界
  • Data Scientist vs. 定量用戶研究
  • 用戶研究員的職業發展。

上期回顧:《從GOOGLE到AIRBNB,這個萌妹子想讓設計更有溫度》

以下是podcast的文字轉錄。

Hoka:今天我們請到了一位非常特別的嘉賓——侯悠揚,大家可能對她的網名 Cobblest 比較熟悉,請你自我介紹一下吧?:)

悠揚:大家好,我叫侯悠揚,是密歇根大學信息學院人機交互方向的博士生。我本科是學心理學的,博士階段從認知神經科學方向轉到了人機交互,因為學心理學在美國不太好找工作(笑)

你在讀博士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悠揚:我研究的方向是網絡和線下社區。剛開始我研究很多網絡社區,像 Facebook 之類的廣義上的社交媒體其實都是網絡社區,大家可以在其中分享信息、有一些交互行為。后來我接觸到了非盈利機構,了解他們如何使用社交媒體和信息技術解決一些社區或城市的問題。

我老板現在在學校教一門課叫「公民交互設計」(Citizen Interaction Design),這門課講的是設計師和有技術背景的人如何為社區、非盈利組織或當地的政府組織來做手機應用、網站等信息工具,幫助解決一些社會問題。

我可以舉個例子,美國密歇根有一個城市叫 Jackson,它曾經是一個工業城市。在工業產業衰弱之后,這個城市產生了一些經濟和社會上的問題。我們學校的課程項目就與這個城市的政府機構合作,通過信息技術的手段來做一些事。比如我們做了一個網站,來幫助當地的新居民更好地融入社區,還做了幫助政府監控犯罪跡象的工具;還比如有一個團隊做了一個幫助和鼓勵大家鏟雪的地圖工具,提示大家哪個區域的雪堆積嚴重。

「公民交互設計」在美國是一個很火的話題,其中最有名的一個非盈利組織叫 Code for America。他們每年會請20個年輕的程序員或設計師,在一年的時間里與政府開展合作,用技術解決城市問題。

專訪丨不會做PPT的人機交互博士不是好用研

△ 美國密歇根州城市Jackson的火車站

Hoka:這個方向非常有意思,可以用你的專業技能幫助到很多很多人,即使那些人原先遠離科技,但通過這樣的項目可以把他們納入到對技術的討論中來。

Riceman:這個在美國這兩年非常火,你了解到國內有類似的項目嗎?

悠揚:國內現在慢慢地也有一些,我有一些朋友做社會創新和社會企業。最近國內有一個創業公司很有趣,叫「山寨城市」,它是兩個建筑與城市規劃的背景的人做的,在舊金山、深圳、香港都有分部。他們用大數據來評估非盈利組織影響力。其實在國內還有一個熱門相關詞叫「智慧城市」,國內一些政府機構也開始在用技術來做公眾溝通、政務公開,利用大數據解決社會問題。

針對網絡社區,具體有哪些研究課題呢?

悠揚:一些具體的課題包括:如何讓用戶在網絡社區中作出貢獻、如何讓大家更多地在論壇上發帖、作為網絡論壇的管理員如何設置規則來讓討論更有趣地進行等等。Riceman:我們聽說你之前在國內科學松鼠會也有一段有趣的經歷。

悠揚:對,我之前在科學松鼠會寫了一些心理學的科普。科學松鼠會是一個在線社區,是一個由喜歡寫作、搞科研的網民組織起來的非盈利社區。科學松鼠會讓我覺得技術的力量很大,包括社交媒體也是,能夠讓正確的信息得到傳播。這段經歷一定程度上啟發了我現在從事的研究課題。

Riceman:你從心理學,轉到認知神經科學,再到人機交互,是怎樣的一個心路歷程呢?

悠揚:心理學的就業確實是一個挑戰,我以前做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偏基礎的,沒有太多的應用場景。后來慢慢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很多心理學背景的同學都開始做和互聯網相關的工作。其實現在國內心理學專業畢業的學生很多也是進入了互聯網公司做項目經理或是用戶體驗方面的工作。

心理學與產品設計之間有怎樣的聯系?

Hoka:我們的聽眾大多數是設計師,可能對心理學的了解不多,你能給我們講一下心理學和產品設計之間的關系嗎?

悠揚:我就拿網絡社區舉例吧。其實有很多心理學的原理是和網絡社區產品相關的。比如最基本的,研究用戶為什么要發帖,就要去研究用戶的動機。研究人的動機就是心理學的范疇了,動機包括外部動機(金幣等)和內部動機(你自己感興趣)。在了解這些之后,你就可以更有意識地去設計這個社區,比如設計金幣、注冊后送代金券等來加強外部動機,或者保證社區內的內容足夠豐富,來激起感興趣的內部動機。

悠揚:還有一個理論是從組織行為學和組織行為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產品設計。比如為什么一個用戶會留在一個社區,我們認為其中有兩個因素:一個是「身份認同」(Identity-based),另一個因素是「用戶連接」(Bonding-based)。「身份認同」是指她認為自己是這個群體中的一份子,比如她覺得自己是魔獸玩家,這樣她就會花更多的時間在和魔獸話題相關的社區上面。「用戶連接」是指她和這個社區里的人產生了關系,和別人成為了朋友,她希望和這些朋友一起玩,所以花時間在這個社區里。

Hoka: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的理論可以幫助產品設計師或產品經理更加系統化地去理解產品。如果你知道這些理論,作為設計師你就可以借此進行頭腦風暴,比如怎樣創造「身份認同」呢?贈送T恤衫、設立個性化簽名檔等等可能就是基于這個理論設計的。

Riceman:我感覺在線社區的設計確實是建立在這些心理學理論上的。比如知乎,在新用戶注冊填寫基本信息之后,它就會引導你馬上去關注你感興趣的話題和用戶。如果你是互聯網產品設計師,你可能會關注「互聯網」、「產品設計」等等相關的人和話題,所以第一次進入時你就會發現這個社區好像和你挺有關系的。之后你會在這個社區里進行互、,點贊、評論、提問等等,就有「用戶連接」的感覺在其中,這種互動能讓用戶回到這個社區中。其實這些設計都是有心理學依據的,但是大家最后看到的只是產品設計的最終呈現。

專訪丨不會做PPT的人機交互博士不是好用研

△ 知乎的用戶注冊流程界面

在密歇根大學讀人機交互博士是怎樣一種體驗?

悠揚:日常學習生活的話基本上一半的時間在教課,一半的時間在做研究。教授的課程主要是基本的信息科學和設計。上課之前要花一些時間備課,我會想怎么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更有課堂參與感,怎樣盡量用生動淺顯易懂的的語言,讓大家更容易理解課程內容。

Hoka:我以前讀書的時候就覺得助教很重要,因為上課聽不懂的話就基本就只能靠你們助教,你們很會用生活中的例子或者平時的語言把課堂上的內容再解釋一遍,然后就有一種,「哦,原來老師說的是這個東西」的感覺。

Riceman:那么在學校做研究是怎樣的感受呢?天天泡圖書館嗎?

悠揚:確實經常泡圖書館,因為要閱讀大量的東西。平時會做一些訪談和問卷數據的收集,這和在工作中做用戶研究差不多。也會做體驗調查、做觀察,還要準備博士生資格考試和最后的畢業論文。博士生資格考試是在三年級的時候考。博士生前兩年是上課為主,課修完了就是做研究為主。

專訪丨不會做PPT的人機交互博士不是好用研

△ 密歇根大學法學院圖書館

在 Facebook 做用戶研究是怎樣的?

Hoka:在讀博士期間連著兩個暑假都在 Facebook 做用戶研究的實習,能講講你在那里工作的體驗嗎?

悠揚:Facebook 對用研來說是一個很理想的公司。我覺得主要是兩點原因:一個是相對于其他IT公司,它公司本身的社交屬性會吸引很多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因為它有大量的用戶數據,有很多可研究的東西。另一個方面,Facebook 內部是很重視用戶體驗的,無論是設計還是用戶研究的地位都是比較高的。

Hoka:在 Facebook 做用戶研究是更像研究院那樣一群研究員在一起,大家一起做研究、互相交流,還是會更多地參與到產品團隊當中,和設計師一起討論一些非常設計主導的研究問題?

悠揚:我覺得還是比較偏向后者吧。在這些IT公司做用戶研究或者人機交互方面的研究就像你說的,會分為會兩種,一種是它是一個研究院,比如IBM,他們會做一些深度研究,以發論文為主。像 Facebook 和 Google 都是比較產品導向的,用研做的東西都跟產品息息相關,會和設計師和產品經理在一起工作,而不是自己做自己的研究。
Hoka:在你進入工作場合后,跟設計師和產品經理一起工作,你有什么感想呢?

悠揚:我覺得跟學術界做研究還是挺不一樣的。做學術研究的話,你可以不用顧忌什么課題是有意思的,你只需要知道怎么去做研究、你做出的研究結果應該怎么成文就可以了,最后是從人文社科研究的標準去評價你的研究。但在公司,你就會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首先,你會考慮你做的這個東西是不是產品團隊感興趣的,如果產品經理覺得這個東西很重要、而你可能覺得這個沒意思,你還是得去研究。另外,你做研究的時候,很多資源也需要從其他地方得到,你可能需要設計師幫你設計一些東西,或者是需要工程師幫你準備一些數據,你可能需要和數據工程師一起分析數據。這更像是團隊工作,可能你的一半的時間用在做研究上,另一半的時間是在做溝通。

Riceman:你跟數據工程師之間是怎么協作的呢?定量用戶研究和數據工程師的工作有什么差別?

悠揚:數據工程師更多做一些數據分析,主要跟數字打交道;用戶研究不光是跟數字打交道,數字是一個表象,我們更關注數字背后的原因和用戶本身。

專訪丨不會做PPT的人機交互博士不是好用研

△ Facebook 公司門口標志

工作中用到過那些研究方法?

悠揚:主要是問卷和用戶訪談,也會做一些數據分析。用的方法也會取決于團隊產品處在什么階段。如果是在產品早期,你可能不知道這個產品最后是什么樣子,更多的是做偏向于用戶的行為和偏好方面的定性研究。如果是一個成型的產品,就會加上問卷和定量的數據分析。

如果是一個創業公司,你想做一個東西,但你現在連一個用戶都沒有,你就比較難找到用戶了。當然還是有辦法的,比如去找市場研究公司買一些數據,或者去找一些專門做問卷調查的公司,他們會提供這樣的服務,但如果你沒有足夠的預算,你可能真的只有自己去上網找人。

用研如何強化產品思維?

Hoka:你在 Facebook 做的所有研究都跟產品有緊密的聯系,你覺得用戶研究員應該怎樣強化自己的產品思維呢?

悠揚:其實我也在學習,這點還是跟經驗挺有關系的。你需要對產品有足夠的敏感度,要足夠了解你的產品,有時候你甚至需要一些市場營銷方面的知識。你不能只關注你自己的研究,而應該更多關注你的研究對你的產品團隊有什么作用,這樣在最終研究報告中、你呈現研究結果的時候,才能有選擇地去強調。

Facebook 的用研會通過不同的形式去報告他們的結果,有的甚至還會做視頻。這是擴大研究結果影響力的一個很好的辦法,一兩分鐘的小電影,概括性地解釋一下你的研究成果,會比鋪滿文字的PPT更有感染力。我覺得 Facebook 的用研在展示成果方面花了不少功夫,比較有創造力,可能最后展示的那個過程比我們想象中的更重要。

Hoka:對,我記得以前有一篇文章就說用戶研究一半的職責是做研究,但是還有一半就是在你的組織里面去推廣結果——這是一個沒有被說出來的職責,但其實是用研很重要的一項能力。

專訪丨不會做PPT的人機交互博士不是好用研

△ 用戶研究,展示的能力也很重要

怎樣在公司里擴大用戶研究的影響力?

悠揚:我發現很多 Facebook 的設計師和用戶研究員會寫博客文章,把自己做調研甚至整個產品的設計過程都分享出來。 這樣你的結果會先在外部媒體上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內部的其他部門,我覺得這是一個挺好的辦法。

Hoka:你覺得對用研感興趣的同學怎樣才能找到符合心意的實習工作?

悠揚:我有幾個建議給到大家:

  1. 一個是去大公司實習,像 Facebook 這樣的公司可以給你提供很多資源,這樣有利于你專注在「做研究」本身。
  2. 第二個是要去找到你感興趣的產品,因為研究本身是一個很長的過程,為你真正感興趣的問題和產品工作,會讓你做得更好。
  3. 第三,更實際一點來說的話,我覺得大家可以多去參加一些相關的線下交流活動,和在行業里的人建立聯系,很多公司和研究機構的招聘是通過內部推薦的方式進行的,所以參加這種線下交流活動、認識一些人會有幫助。

Riceman:硅谷的 IT 巨頭對用研的要求是什么樣的?學歷必須是博士生嗎?

悠揚:個人感覺他們對用研的學歷要求偏向博士生。這可能是因為博士會經過比較專業的研究訓練,會掌握比較嚴謹的方法論。當然,學歷不是硬性的,我也看到過用研能力很強的非博士生,他們在行業里鍛煉自己的能力。
Hoka:你覺得用研的職業發展是怎樣的?初級和高級用研的差別在哪里?

悠揚:用研的職業發展其實和很多崗位一樣,分為技術和管理兩條晉升渠道。 級別越高,權力和責任也就越大。我覺得初級研究員的工作內容相對簡單一些,比如做一些產品的可用性測試,負責的項目規模也會相對較小。高級的用研會做一些相對更難的研究,項目規模也會更大,研究的角度也會更廣,比如研究全球市場的不同之類的。晉升到一定級別后,你也需要負責團隊的日常管理工作。

嘉賓反問:你們覺得設計師和用研的關系是怎么樣的?

Hoka:我覺得用研的結果對設計師很有幫助,可以讓我們設計師知道我們是在為哪些人設計,讓設計更精準地服務目標用戶。

Riceman:我覺得用研在公司處在一個相對尷尬的位置。產品經理和工程師對產品擁有更高的話語權。他們似乎更傾向于認可像 A/B 測試這樣的數據。用研做的定性研究人數較少,在公司里可能會顯得說服力不足,用研的結果更多好像只是起到一個輔助參考的作用。

Hoka:如果是做一個新產品的話,不能做 A/B 測試,這時用研起到的作用可能就更重要一些。

Riceman:我覺得對新產品來說,產品經理的話語權看起來依然大于用研。這里有一個崗位角色模糊的問題。產品經理自己也會做產品調研 ,他們做的研究可能不如用研同學做的扎實、科學性強,但他們往往對市場和公司方向更敏感,會形成一個介于用戶和市場之間的自己的判斷,而用研的似乎還是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

悠揚:這種現象也是用研目前面臨的普遍問題。 設計、產品、用研、項目經理是一個連續體。每個角色的人都應該知道別人在做什么,了解自己的技能點和別人的技能點,清楚哪些事情是我擅長的、哪些是我不擅長的,用研要和團隊中所有人一起合作,在團隊中逐步提高話語權。現在我覺得行業的整體趨勢是越來越重視用戶體驗,我們要對自己的崗位有信心 !

專訪丨不會做PPT的人機交互博士不是好用研

聯系方式

感謝志愿者 Sepahope 、夏美鑫和贊贊的文字轉錄。文中照片由網絡和侯悠揚本人提供。

大家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訂閱收聽我們的節目:

掃描二維碼或微信內搜索「UXCoffee」,關注 UX Coffee 設計咖 微信公眾賬號:

專訪丨不會做PPT的人機交互博士不是好用研

「優設名師專訪系列」

1、曾任騰訊大粵網設計主管的跨域達人:《優設訪談!騰訊設計師米田的設計之道與成長之路》

2、沒有聽過馮叔的設計師不是好設計師:《優設訪談!著名設計師馮鐵的設計思考與經驗之談》

3、前端重構視覺交互無一不精的設計師:《優設訪談!騰訊高級交互設計師C7210的十年設計路》

4、非議不斷前行不止,用心的設計團隊:《優設訪談!國內知名設計團隊專訪之滴滴DISIGN》

5、前網易現阿里寫的書是交互領域必讀:《優設訪談!阿里交互設計專家劉津的設計管理之路》

6、職業路徑最為清晰的科班交互設計師《優設訪談!LBE安全大師產品總監曉生的職場進階之路》

7、能靠臉吃飯偏偏不的設計界「鹿晗」:《優設訪談!阿里資深設計師的自學設計之路》

8、300多人的百度設計團隊該如何運轉:《優設訪談!國內知名設計團隊專訪之百度大UE》

9、百度上海團隊負責人的非科班設計師:《優設訪談!百度設計大咖JJ YING的自學成才之路》

10、他帶的學生已經是國內的設計大咖了:《優設訪談!灰晝:從非科班生到首席美術總監的15年設計路》

11、設計的產品有幾億人在用的非科班生:《優設訪談!騰訊電腦管家視覺負責人張曉翔的UI自學之路》

12、英雄聯盟穿越火線天天愛消除都有他:《優設訪談!騰訊游戲Tgideas團隊設計總監李若凡的十年設計路》

13、高考一百多分現任UC藝術指導的大神:《優設訪談!小火:從非科班生到UC藝術指導的勵志設計路》

14、可能是顏值最高的全能設計師網紅咯:《優設訪談!錘子科技設計總監羅子雄的全能自學之路》

15、一人能扛得起整個設計流程的多面手:《優設訪談!薄荷科技設計總監張智超的12年全能設計路》

【優設網 原創文章 投稿郵箱:yuan@uisdc.com】

================關于優設網================
"優設網uisdc.com"是國內人氣最高的網頁設計師學習平臺,專注分享網頁設計、無線端設計以及PS教程。
【特色推薦】
設計師需要讀的100本書:史上最全的設計師圖書導航:http://hao.uisdc.com/book/
設計微博:擁有粉絲量180萬的人氣微博@優秀網頁設計 ,歡迎關注獲取網頁設計資源、下載頂尖設計素材。
設計導航:全球頂尖設計網站推薦,設計師必備導航:http://hao.uisdc.com

收藏 4
點贊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