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 二郎神 · 楊戩

寫的真好 實際工作中確實都是這樣 很多時候不是照著要求做好就是好員工 工作雖然是為了過稿 但是不能為了過稿把自己變成完成任務的機器

我是一名交互設計畢業生,入職已經快一年了。從剛開始如履薄冰般的不適應,到現在知道該如何處理大大小小的問題以及如何尋求幫助,我在不斷適應和學習的過程中有了一些感悟和總結,希望可以與大家分享一下。本人不善寫作,文風詭異,大家輕松看。其他專業的小伙伴你先別走,文中舉的例子雖多與設計相關,但對聰明的你來說應該也是通俗易懂的。

從學校到工作,發生了什么變化?

1. 上班前

就如同我高中時無法腦補大學生活一樣,上大學的時候我也不知道工作會是什么情況。上班之前,我一直都很疑惑為什么互聯網公司這么多人,每天上這么久的班,可是也沒見他們的APP有什么新東西做出來啊。偶爾看到一個新頁面,可就這點東西我覺得我在學校一周就能做完啊,但他們花了好幾個月耶!這群人每天都在瞎忙什么?這個問題直到我面試騰訊的時候還在問面試官,雖然當時的我問完也不是很懂。

后來,什么都不懂的我就這樣進來了。

2. 入職后

上班第一天,同事帶我到工位,我一路瞥著大家的電腦屏幕,心里想著,原來QQ空間的幕后作坊是這樣的啊;誒原來他們畫稿子真的跟我在學校畫圖很像耶;誒他們用的也都是sketch耶…學校誠不欺我,那大概工作內容也八九不離十,我應該還是會做的。

可是開始正式做事之后,我成了一個行走的問號。記得開始「接單」的那天我還在新人培訓,導師企業微信跟我說先給我一個簡單的任務。看完需求的我只有一個想法:這個需求,不就是加個按鈕嘛?有啥好做的? 想當初在學校,這不都是不用做大家就自然明白的邊邊角角嗎?我甚至都不知道我的疑問從何而來。

是的,原來工作的常態就是做這種小到以前總會忽視的「邊邊角角」。

上班一段時間會慢慢感受到:學校與工作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除了做事模式和合作者之間關系不同外,更主要的是由于專業場景的廣度(跨專業)和深度(做細節)的拓展形成的。

舉個例子,如果一款上線的互聯網產品是100分,那么學設計的我們,在校期間可能只完成了60分,僅僅停留在完成了產品定位、功能定義和架構搭建,偶爾增加一些自己「不成熟的小心思」,就覺得已經很完美了,但凡遇到復雜棘手的問題的時候,就會心想:

「哎好復雜,算了不想了就這樣吧,反正老師也問不到這么細」

然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解決完畢。

然而這種情況在工作上是行不通的,為什么?

3. 變化

12年到16年我在上本科。校外,移動互聯網迅速崛起,狂熱資本推動「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結合不斷產生新商業模式,滴滴美團等公司從0做起產品,不斷整合后,在各自的垂直領域里站穩了腳跟。校內,我與小伙伴們為了參加用戶體驗大賽,絞盡腦汁思考還有什么可以與互聯網加在一起產生新的商業模式。那段時間,在「O2O」,「跨界」等新觀念的帶領下,寵物社交、線上買菜、遠程服務等產品和模式的創新風起云涌。

16年到18年的我去美國玩耍了兩年,回來之后,互聯網變天了。曾經還以為互聯網公司仍在以新模式不斷圈地和快速增長的我,工作后慢慢發現,現在的工作內容是對存量市場的精細化運營。

可這些,我在學校沒學過啊,我不會啊。

怎么精細化運營?這就是在騰訊工作時大部分時間面對的問題,如何將一款60分以上的產品優化、迭代到100分或100+?這需要在建造60分產品能力的基礎上,還有更強的邏輯分析和細節處理能力、對用戶、數據敏銳的洞察力以及與其他崗位角色的合作溝通能力,而這些恰恰就是上學期間我們偷懶不做或接觸不到的,又或者是現在互聯網人共同面對的問題。

入職騰訊頂尖設計團隊近一年,我有哪些私藏的職場經驗?

我想,跟我同齡的交互新人大概都會有相同的心理變化歷程吧,這不僅僅是一場學校向工作轉向的改變,也是一場順應著互聯網變化的改變。所以面對這么多變化,如何準備好?

4. 怎么辦

想象一下這樣一個場景:當一個人想學畫畫時,他會先找一幅很喜歡的畫,告訴自己就要畫成這樣。于是有了方向的他每天都在練習筆法和色彩,也看了許多繪畫理論的書。終于在日積月累的不懈努力下,他不光達到了最初的目標,還探索出自己的獨特風格。

這個過程是相似的,畫畫就是我們需要面對的大小環境的變化。變化需要方向,方向驅使行動,行動依靠動力,如此訓練多了,便形成了個人特點。這就是這篇文章我想與大家分享的。

入職騰訊頂尖設計團隊近一年,我有哪些私藏的職場經驗?

適應階段

1. 轉換身份,轉變方向

迎接改變的第一步便是轉換自己的學生身份。

剛上班的我,在B站上看到許多關于新人如何轉變學生身份適應職場的視頻,內容大部分是:

  • 努力不一定有回報;
  • 學會拒絕,不能一直「溫良謙恭讓」;
  • 公司不關心你個人,只關心你能帶來的利益;

看完后雄心壯志的你被潑一頭冷水。

但我想說的轉換學生身份不是指收起你的「學生式單純」,冷酷視人,而是轉換學生心理影響下的目標導向,讓你的工作效率可以更高一些。

變化前

新同學剛進公司可能會把學校的角色帶入工作:同事是同學,leader是班主任,更高的上級便是院長、校長之類,而自己是來學習的。于是就會出現不知道需要做什么,等著任務指派,或是工作是為了完成leader布置的作業,leader的判斷決定了自己做事的質量好壞等情況。

也就是說,進入工作后,依舊以leader為任務導向和評價來源,這個目標指向是不對的。

我剛進公司時,做需求是「完成作業」,與組長過稿是「檢查作業」。于是,為了讓組長認為我的需求做的是對的,他說怎么改我就怎么改,如果自己的想法與他沖突,不用問,就聽他的。于是做完組長布置的任務后,我便又不知道要做什么。當然這可能與剛來業務不熟有關,但也因為我的目標就是完成leader的任務,于是完成目標后便沒有了驅動力。

變化后

后來多次的經歷讓我發現,組長說的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案,并不是因為專業性的問題,而是對方了解到的情況可能還沒有自己多,所以做出的決策反而不一定對。leader不只是那個可以指導并提供決策的人,他還是那個可以一起討論問題的人,這與上學時一些「高不可攀」的教授是不一樣的。

入職騰訊頂尖設計團隊近一年,我有哪些私藏的職場經驗?

因此,不必因為過于恐懼leader的級別而導致一切行為都為了滿足leader,工作的目標導向是業務而不是個人。員工與leader的關系不再是「老師指望學生來提高聲譽,學生達到老師的教學目標」。不管是leader還是普通員工,同事們的關系是平等合作的,大家都是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向著共同的目標前進的,所以我們完成工作任務的目標應該從某人/某角色轉移到集體利益上來。

這種心態上的身份轉變雖然看似很微小,但目標方向的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到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力。

2. 敢問敢做,行動起來

明確了工作的方向后,接下來便是如何快速在行動上適應工作環境。

變化前

畢業生剛進公司時,容易出現因為對業務和同事的陌生而導致做事束手束腳的情況。作為一名行走的問號,我也不例外,剛入職的我是這樣的:

「這個頁面在哪里?這個問題問誰?這個詞是啥意思?這個人是誰?」

面對新需求,別說解決問題了,理解問題的過程都很艱難,當時的我經常被這幾個問題困擾:

「這是什么問題?這居然是個問題?所以我要干嘛?」

雖然遇到不懂的問題會問,但問的多了怕被嫌棄就不好意思再問了,導致有時會不清不楚地做事。即便有時問清楚了,也會因為覺得自己仍舊對業務不熟悉,或是怕想法不成熟而不敢嘗試,不敢出新方案。這就導致設計師可能不僅無法與產品同學正常合作,還只能對他們惟命是從,發揮不出自己的價值。

記得有一次參加B端需求評審,產品同學正在上面跟開發們講頁面方案,突然有人提出說:「這里的這個功能是什么意思?可不可以去掉?是不是去掉也沒有影響?」然后產品同學停下來轉頭問我:「交互你覺得這里去掉的話對體驗影響大不大?」隨后所有人齊刷刷看向我,然后一陣死寂。

這一秒空氣凝固,我感覺自己正在被吊起來示眾。

我不知道要怎么回答大家,因為我自己也不確定,這個功能當初在加的時候我就沒有問清楚,只是照著產品說的做了而已,也沒有想過如何權衡投入產出比與用戶體驗間的關系。類似的事情有很多,我因為一直呆在自己畫的一畝三分地里,大氣不敢出,手腳不敢伸,任何邊界模糊或是嘗試性的工作我都不問不碰。

入職騰訊頂尖設計團隊近一年,我有哪些私藏的職場經驗?

后來大概是組長看出來我拘束得像個機器 ,便多次告訴我可以大膽問大膽做,只要目的是對的就不用怕出錯,要發揮出自己作為設計的價值,而不能只當一個無情的畫圖機器。

變化后

再后來組里新來了許多小伙伴,他們很敢于提出疑問、分享想法。于是我開始給自己心理暗示:

「我還只是個新人,只要帶著思考敢問敢做就行,即便想法很幼稚,也只是因為沒有經驗,但目標是對的。我剛畢業你們不能這樣欺負我。」

當我開始這樣想時,所有的壓力都轉化到經驗和職級上了,于是便慢慢不再畏首畏尾了。公司的職級劃分可以幫助畢業生新人度過一段因為經驗不足導致不自信的行動束縛期,過后便會發現很多曾經不敢問或不敢做的事,其實也沒那么可怕。

提升階段

度過適應階段后,就開始正式進入工作生活了,而提升階段才是工作的常態。

1. 保持學習,鼓足動力

是的,又是學習,老生常談到口舌生瘡,但客官請留步。

變化前

入職前的我,有一個詭異的錯覺:

工作后,我會立馬從無知學生翻身成為知識分子,所有問題在我這都可以迎刃而解,上班時日理萬機,下班后小資清新;雙休日做做甜品喝喝茶,練練瑜伽逛逛街,一切都安靜美好,朋友圈里不都這樣演的嗎?

我錯了。

曾經我只看到了別人叱咤風云、悠然自得的一面,沒看到他們進步成長的一面。在學校,學習的的輸出是為了更好地輸入知識,曾經參加的比賽或項目是為了鞏固并獲得實踐知識;而工作后,學習的輸入是為了更好地輸出成果,只有保持輸入,才能解決工作中越來越大的挑戰。工作不是學習的終點。

入職騰訊頂尖設計團隊近一年,我有哪些私藏的職場經驗?

于是剛上班的我決定發奮圖強,把研究生時期看不完的論文惡補完,把以前看不下去的書再啃一遍。

我又錯了。

我還在妄想著通過給自己填充散裝知識,來面對工作中成套的挑戰。

變化后

大學的學習是從0到1的知識積累過程,我們來者不拒地輸入知識,是為了拓寬自己的知識面;而工作后的學習是在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目的性地進行知識積累和思維訓練,將零散知識建立網絡,拓展廣度和深度。

回憶起學生時期參加的一次設計比賽,讓我對這種沖擊有更深的體會。大三那年,我與一群夢想成為下一個馬化騰的小伙伴們參加了一次產品設計比賽,評委是某互聯網公司的設計師。在電話面試的環節我們被問到了一個關于產品落地的實際問題,在此之前,我們雖然意識到這可能會是個問題,但沒想到會是個值得被問的問題,于是大家都愣住了。這時一名膽大的同學靈機一動,靠著引以為豪的「扯淡」能力把平時在知乎上看到的理論與書本知識生搬硬套擰在一起。結果我們織的這張用來「解決問題」的破網,在接下去評委反問的環節,一個問題都沒接住。

許多在校學的零散知識在面臨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時不堪一擊,在沒有形成知識網絡時,很難全面地覆蓋和處理問題,導致解決方案漏洞百出。

入職騰訊頂尖設計團隊近一年,我有哪些私藏的職場經驗?

因此攝取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過思考對知識的梳理、分類。

工作后發現身邊的牛人并不只是牛在知識的豐富程度,而是牛在他們龐大的知識網絡隨便拿一點出來分享,都有自己豐富的獨立見解。正如《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龐大的思維宮殿并不是知識和信息的堆砌,而是聯系。

2. 發現自我,凸顯特點

如果你已經做到了上面三點,說明已經慢慢適應了新的環境了,那你真的很優秀呀!!!

好了不要叉腰了,畢竟我們身邊優秀的大神們都是這樣練就的。可即便用同一套「優秀養成方法」練就的牛人,依然有他與眾不同的地方。真正能讓你被別人記住的方法是形成自己的個人標簽,凸顯個人特色。

變化前

這聽起來又是陳詞濫調,沒有一絲驚喜。是的,當組長第一次跟我說要在平時的工作中逐漸形成個人標簽,增加自己的影響力時,我內心也是抗拒的:

「上班已經花光我所有力氣,我還要包裝自己的人設?」

我不!我90后就要活得自在一些,我不要活出別人覺得我的樣子,我要我自己的樣子!!!

然后我就活出了只會上班做需求的樣子(而且需求還不會做)。

變化后

后來我發現,這件事換個思路就不同了。當你發現原來做好一件自己喜歡或擅長的事時,這項優勢在不經意間會讓別人記住你,這恰恰就是在「做自我」。

每天的工作充斥著許多與自己毫不相關的事,而我們也只是忙于解決這些問題,人在日復一日麻木做事的狀態下久了,便會忘記自己了。當然誰都不希望自己一旦離開了需求,便毫無存在價值。被推著走與主動走雖然方向和行動是一樣的,但結果卻截然不同,那何不選擇后者呢?

入職騰訊頂尖設計團隊近一年,我有哪些私藏的職場經驗?

于是我一度認為,這一定會是一件需要苦心經營的事。直到有一次中心聚餐,找座位時,同事隨口一提說「只要是跟XXX一起坐一桌,就肯定會笑聲不斷,他說啥都特別逗」。我突然意識到,對呀,這不也是他的標簽嗎?

當個人標簽的形成不一定要功利時,便覺得更輕松了。這個特點可以從工作中來,也可以源于生活,比如幽默的說話方式、積極樂觀的態度、或是不同的興趣愛好等等,都可以讓你不管在工作任務還是同事相處中,顯得鮮活生動。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到我身邊這群牛逼的人了。專業能力上,有的擅長3D、有的擅長動畫、有的擅長陳述方案、有的擅長demo、還有擅長分析細節和邏輯思考;專業外的標簽就更多了,會編程的交互,會主持的視覺,會講段子的開發;有的人動手能力撐起一條流水線,有的人知識淵博不輸高三考生,有的人活動策劃細致周到手把手喂飯的能力讓人放心…

總結

這篇5297字的文章,能看到這里的都是勇士,同樣對我來說寫一篇這么長的文章也是個挑戰,多虧了同事們的幫助和提點。是的,我也慢慢體會到,工作之后處處都是挑戰,因為工作和生活需要一個完美的你,但你可能還一直奔波在通往完美的路上。之后的挑戰還有很多,或許現在的我連眉目都看不到,所以希望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可以與大家共同前進,共同進步。

歡迎關注「騰訊ISUX」的公眾號:

入職騰訊頂尖設計團隊近一年,我有哪些私藏的職場經驗?

收藏 117
點贊 32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