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個朋友閑聊,她換了一份在醫療機構的產品工作,基本上是跟著醫生的作息差不多,下午 5 點半就下班了,幾乎不加班。以前在大廠的時候忙到不可開交,現在終于能做到平衡工作和生活。
這樣的工作在現在的大環境下,真的挺難得的。尤其是我們做設計這個行業,更難有這樣的運氣。我身邊認識的設計師要么就經常加班到深夜,要么就是已經失業,能做到工作生活平衡的極少。既然很難改變現狀,怎么管理好時間就很關鍵。
當然了,每個人的一天都是 24 小時,不能變多。但關于時間怎么才能用好,還是有一些經驗可循的,要不然也不會有那么多講時間管理方面的書了。我自己原來也看過不少這方面的書,比較推薦的有《為什么精英都是時間控》、《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微習慣》、《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與時間做朋友》、《暗時間》、《稀缺》等等,對我有一些啟發,但更多的經驗是來自于自己的實踐。
我自己經常被身邊的朋友戲稱“時間管理大師”,老實說,“大師”肯定算不上,不過對于時間管理,我倒是有一些自己的心得。
我嘗試把我的時間管理經驗總結為 7 個關鍵詞:獨處、清單、定時、零碎、早起、聚焦、規律。通過這些詞構成我的時間管理框架,也希望對你有啟發。
如今的生活節奏太快,慢下來對很多像我一樣在一線城市的打工人來說,其實是挺難的一件事,而獨處的時間,更是彌足珍貴。獨處能幫助我理清頭緒,進入心流狀態,高效的想清楚很多事情。
我所認為的獨處不是要獨自一個人,而是讓自己的內心進入不被打擾的狀態。我在很多場合都會找機會獨處,就比如我喜歡在地鐵上,飛機上寫文章,列計劃,梳理最近的事,因為這些時間完全屬于我,做事效率極高。
給自己獨處的時間,還可以緩解焦躁的心態。我是不會錯過任何可以獨處的時間,回頭看,在這樣的時間里我做了很多事情。大家可以找到自己的獨處時間,并想好在獨處時做哪些事情,相信會非常高效。
經常有人好奇我的一天是怎么過的,為什么可以做那么多事情?比如每天在工作那么忙的情況下,還能學英語,寫作,運動,每周還能發一篇專業文章等等,而且能堅持這么多年。其實也沒有什么秘訣,無非就是列計劃清單,然后再加一些毅力執行而已。
具體到做事方面,寫清單一定要明確具體做什么,因為做選擇同樣耗時費力,而計劃清單就是為了讓你做事更有目的且不易被打亂。比如“每天做一張 3D 渲染圖”就比“今年我要提高 C4D 技能水平”更容易堅持,目標越明確,正反饋更容易感知到,就像打游戲的經驗條一樣。
在工具方面,我會用印象筆記來記錄,然后分好類別,主要是多端同步比較方便。之前也用過有道筆記,flomo,感覺都可以吧,工具不重要,習慣就行。
縮小時間顆粒度,往往也能使得我更加專注。
我有一個習慣是會給自己限定時間。比如當我拿出手機是 15:41,那么我就會取一個整數,寫到 15:50,那么在這個時間段內,哪怕我在游樂場的椅子上,我也能做到心流狀態。
只要能進入心流狀態 10 分鐘都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我經常一篇思考大概花的時間大概也就是 10 分鐘左右。習慣反思后,寫其實很快。
另外一個好處就是當把事情變成定時任務時,我發現我最后總能完成。
治療拖延癥最好的辦法就是給自己規定一個不可更改的時間,比如我前段時間要準備分享材料,本來覺得是不大可能完成的。但我每周本來也固定要發文章,那么就把要分享的內容先寫成文章再做 PPT 不就一舉兩得了?而且最重要的是,文章我相信肯定能寫完,因為我已經花了 5 年多時間驗證了這個規律。
對我來說,定時就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經驗,哪怕最后還是沒完成,那么也會超出預期的接近目標。
我喜歡見縫插針地做事,用好并行時間。
我一般會利用零碎時間解決零碎的事,比如中午吃完飯后就可以處理一些雜事,可能全部搞完也就花了半個小時不到,但很容易讓自己獲得充實感,解決完雜事就像倒垃圾一樣清爽。但如果是用工作中整塊的時間來處理的話,充實感就會大減,不同的時間,感受截然不同。
事情是忙不完的,所以別指望真正有完整空閑屬于自己,零碎的時間需要自己去把握。我的生活中有一些零碎時間的場合,比如等電梯,排隊等餐,等紅綠燈,路上走,上廁所,搭車,運動時間等等。這些時間往往都很碎片化,但我都會經常拿起手機寫東西,有時候就是在路上走的時候突然來了想法就記錄幾個關鍵詞,等到下一次有零碎時間的時候再完善。我還會在零碎時間中看微信消息,處理工作消息,刷下知識星球之類,點點贊。
把時間顆粒度縮小,會發現零碎時間可以做很多事情,千萬別小看。
每天早起 1 個小時,你的人生就延長了 1 個小時,早起的時間完全屬于自己,可以做很多有價值的事情。我自己現在是習慣每天早上 6 點多起,這樣我早上有至少 1 個小時的獨處時間處理自己的事情,非常的劃算。
早起的秘訣就是睜眼之后,數 3 秒,立馬起床,順手疊好被子,然后拉開窗簾,看到窗外陽光。別小看這幾個動作,它能建立一個早起的儀式感。
另外,想要完成早起,建議別把手機放在順手就能摸到的地方,如果要看時間的話,建議買一個鬧鐘。不然很容易在早上睜眼后第一時間就會看手機,然后又不小心刷上一會兒了,好不容易早起就給浪費了。晚上睡覺前,我會在床頭放本書,看上一會兒后睡覺特別舒服。
我早上起來后還會做一些簡單的運動,比如我做的 keep 運動,大概 10 分鐘,做到微微出汗,可以提升心率,對于快速清醒有極大的幫助。
早起后會發現時間仿佛一下子變多了,每一天都有一個非常充實的開始。馮唐說:“如果讓我挑一個習慣來培養自己、培養周圍的人、培養團隊、培養你,那我選擇養成早起的習慣。”
早起的好處太多了,可能短期不一定會有明顯的收益,但從長遠來看,它能讓我們變得更加自信,更健康,并且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一段時間只做一件事,有本書非常推薦大家看《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結合“定時”這個關鍵詞,也推薦大家用“番茄鐘工作法”。比如我會以 45 分鐘為一個單位,這期間只全屏工作,不回復任何信息。回消息看似只用 1 分鐘,但從打開→回復→聚焦回工作的過程,耗時遠不止1分鐘。事實也證明大多消息都不重要或與你無關,只會分散你的精力,并加重工作未完成→自責→加班的惡性循環。
無論是誰,都可以用“減法思維”管理自己:在大塊時間中,砍掉工作中的枝枝蔓蔓,集中時間和精力,只解決最重要的事情。
具體哪些該投入精力?哪些工作可以推掉?可以把每天的事情劃分幾個不同的維度:重要程度、緊急程度、困難程度、事件類型、是否可控、耗時長短,然后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
當做事有了優先級后,真正開始做事了,先停下來花幾分鐘想想這個事到底該怎么做,有什么目標,想起楚后就不糾結,全屏模式直接開干。
找到一個更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每個人的時間狀態都是不一樣的。比如對我來說,每天基本上是在早上做運動,學英語,晚上寫思考等等。這樣做的好處是降低切換成本,降低選擇負擔,降低焦慮感,并且由于是刻意練習,會越來越好。
讓自己的生活盡可能的規律起來,其實這也是上班的一大好處吧。如果是假期的話,很多人的作息就完全亂掉了,日常計劃很容易就被打亂,時間管理也就無從談起了。
之前在公眾號上分享過好幾次我的作息時間,我現在基本上是 6 點多起,晚上 12 點半睡覺。近期是每天早上運動+學英語,大概半個多小時,然后到公司寫一天的計劃清單。中午我一定會準點睡 20 分鐘,晚上下班后,我會反思一天的輸入,然后進行輸出總結。
我會把每天的反思發在知識星球,也就是星友們比較愛看的每日打卡。睡前,我會再看 20 分鐘左右的書,我現在會把書放在床頭,看完就睡,避免看手機。這就是我每天的日常,我會盡可能的保持規律化,對我每天完成對應事項的幫助很大。
上面分享了我的時間管理 7 個關鍵詞,道理好像都知道,但有時候時間消耗是非常不自知的。
比如你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拿起手機,可能只是想看一眼微信消息,但不小心就關注到了一篇文章,又或是不小心刷到一條有意思的視頻。然后下意識的多刷了幾下,結果本來是早起的,一不小心就過了一個小時,白白浪費了早上的寶貴時間。
我之前有段時間就是這樣,越是忙碌的時候,就越想逃避,總覺得自己花了那么多時間在工作上,卻沒有多少時間留給自己。尤其是到了深夜總不舍得睡,覺得睡著了,第二天的時間又是別人的了。然后就會選擇給自己一些空閑時間,刷一刷視頻號,打幾把游戲,看幾篇公眾號文章,結果自己想做的事卻越攢越多,內心更累了。
為了避免掉進時間的深淵,我用的方法就物理隔絕,直接把游戲卸載,把視頻號關閉,然后發現近段時間果然耗費在這方面的時間少了很多。而且,這樣的少,并不會覺得遺憾,反而因為把時間花在了正向的地方,比如寫文章,看書上,讓內心更充實,反而不那么累了。
很神奇對吧?越想放松,越是放松不下來,多做點有價值的事,反而得到了真正的休息。
我在上班路上背單詞,下班路上寫每日思考,在飛機上閱讀寫作,我不愿意浪費一點點時間,是我卷嗎?其實真不是,只是習慣了。
最近看完了京東副總裁蔡磊的書《相信》,他為了抗擊漸凍癥與時間賽跑,幾乎不敢浪費 1 秒,因為很可能下一秒他就不在了。你們都覺得我卷,但和他比起來,我根本算不了什么。他的生命遭到如此重創,依然選擇創業奮斗著,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心安理得的浪費時間?
當能把時間管理好,就能有更多的時間過好生活。時間那么寶貴,我一分鐘都不想浪費,你呢?
全文完,既然看到這里了,如果覺得有學到,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彩云譯設計」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留言,系統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37 位幸運星
發表評論 為下方 13 條評論點贊,解鎖好運彩蛋
↓ 下方為您推薦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