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面試,想必多少會有些頭疼,但莫慌,今天我來推薦一本為廣大 UX 設計師面試時「指點迷津」的超高效工具書——《Solving Product Design Exercises: Interview Questions & Answers》。

作者 Artiom Dashinsky 是 WeWork 的一名 UX 產品設計師,在面試了幾十位設計師,看過100多份水平參差的作品之后,他意識到,很大部分的設計師都不能很好的理解商業語境下設計師應擔當的角色,相對缺乏產品思維。為了減小產品設計師實際所需技能與面試者所展示技能的鴻溝,作者分享了面試過程中設計挑戰的攻略,為設計師提供合適的資源去提升他們的產品思維。

我將分享相對核心的4個章節,本文會重點說明 Chapter 1&2中的一些內容,也非常推薦今后想從事 UX 專業的童鞋們,通讀全書。

看過100多份作品集后,總結了這份UX面試通關方法論(上)

△ 《Solving Product Design Exercises: Interview Questions & Answers》

作者舉例了Julie Zhou,Facebook 產品設計副總裁總結的設計生涯的3個步驟,且很多公司仍然將設計師的角色定位在第一階段,造成這樣的原因有幾點:

  • 因為 Dribble 等設計網站的流行引起對設計背后思考的忽視,使人們僅僅關注在視覺上;
  • 那些有成功經驗培養有商業思考設計師的頂尖公司與設計社區缺乏交流,使得初級設計師不知應該提升自己的哪些技能;
  • 不同公司對于 Product Designer 有不同的要求,只有頂尖的公司會要求設計師同時具備解決商業問題的能力;
  • 現在市場上缺少有效的學習資源。

關于Julie Zhou:

看過100多份作品集后,總結了這份UX面試通關方法論(上)

△ Three steps of product design career path by Julie Zhuo

其實在谷歌、亞馬遜這樣的頂級公司之中,設計師們僅僅將部分精力放在美學鉆研,而剩下的則聚焦在了思考產品上。他們非常清楚公司的商業目標,甚至在一些初創的企業里,設計師是需要直接參與到業務的方方面面,還要理解公司戰略,收益模式等。所以,在面試時,設計師們也應將對商業的更多思考代入。

Chapter One Introducing the design excercise

本章節,作者介紹了常見的招聘流程和與設計試題相關的常見疑問。

招聘流程

  • 電面,通常需要10-20分鐘之間,由招聘人或相關 HR 完成(HR 聯系比較常見,也會有獵頭來聯系);
  • 現場面談,到招聘公司面對面溝通,是一次深入接觸的過程,招聘人員會通過你的溝通能力,思維談吐等情形進行綜合評判;
  • 看作品集,招聘方會針對提供的作品進行了解和提問;
  • 產品批判,招聘方會請你就某個現象、作品或是熱點發表個人言論;
  • 設計挑戰/面試后的試題,招聘方會在面試結束后,留一項試題供招聘者完成(是一個加分項);
  • 第二輪面試(非必須),發出錄用通知前,會出現多輪面試的情形,比如國內的一線大廠,會與不同級別的負責人進行面試,以供招聘方對面試者的綜合素質評判。

設計試題

試題,是招聘方要求面試者完成的設計測試(當然,做不做也是面試者具有的選擇權),公司通常采用3種方式:

  • 現場測試,15-40min,面試者和招聘方共同完成,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雙方的工作思維和習慣會有充分的溝通與碰撞;
  • 問卷測試,整體1h ,10-15min完成問答環節,面試者會在一個安靜的環境下進行;
  • 面試后的「家庭作業」,8h或1周時間,招聘方給出交付的截止期限,在結束前提交一份設計作品(可能要求提交源文件+可視化文件等)。

看過100多份作品集后,總結了這份UX面試通關方法論(上)

△ Simplified map of exercises types for interviewing designers

可以看出,設計測試不光是對專業能力的測試,更多時候還會考驗面試者的交流能力、批判思考能力、處理訴求的能力和高壓下的控制力。

在了解了招聘流程和測試類型后,來看下如何完成這些測試「難題」吧。

設計師都傾向于視覺思維,所以面臨設計挑戰時容易先入為主,從草圖開始提出方案。設計挑戰需要遵從一定的框架與過程,以更好展現產品思維。面對測試挑戰,設計師應該做到3點:

  • 確保完全理解測試題目,如交付的文件格式、文件交付的方法;
  • 敢于在著手任務前提出問題與自己的假設,不要害怕與招聘方交流,問的問題越細,對自己實際操作時的幫助越大;
  • 批判性、謙虛地看待自己的解決方案(同時說出優點與缺點),會凸顯你的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不卑不亢的回答就好。

回答框架

按照先后次序步驟,回答5W1H問題:為什么(why)我要構建這個產品?我為誰(who)構建?在何時(when)何地(where)能派上用場? 我在構建什么(what)?我該如何(How)測試它?

1. 為什么(why)我要構建這個產品,理解目標。

對于建立新產品而言,首先應該介紹如今面臨的問題,之后說明該設計能達成的目標;對于提高現有產品而言,同樣先回答企業為什么需要這樣的改變,之后說明產品的提升可以帶來什么商業目標的實現。

看過100多份作品集后,總結了這份UX面試通關方法論(上)

看過100多份作品集后,總結了這份UX面試通關方法論(上)

△ Cheat sheet for the framework steps

2. 我為誰(who)構建,定義用戶。

首先應該區分帶著不同目的來使用這個產品的人群,之后從中挑選一兩個用戶作為主要的設計對象。確定設計對象之后,便應該從年齡、性別、位置、職業等方面思考用戶的特質。

3. 在何時(when)何地(where)能派上用場,了解用戶的使用需求與場景。

首先應該思考在何種場景中,步驟2定義的用戶會遇到步驟1內描述的困難?是什么事件觸發了用戶的需求?之后,思考用戶的需求,從優先級最高的需求出發,再對其進行細分(eg:為自由職業者創造管理自己事業的工具。用戶的最高需求是能掌控他們自己的事業,進行細分后:在資金上如何掌控事業?如何規劃工作?怎樣才能讓事業更進一步……)。通過描述用戶的故事來理清思路(作為什么角色,我有什么需求、目標,達成之后我能得到什么好處)。

4. 我在構建什么(what),羅列想法。

羅列出盡可能多的想法,從產品類型(虛擬產品還是實體產品?)、搭載平臺(手機?智能手表?)、交互類型(語音交互?AR?)進行思考。

5. 優先級排序,選擇一個解決方案。

可以從四個方面對方案進行評估:多少消費者能得到該產品?該產品能給消費者帶來多大的滿意度?這個方案能給企業帶來多大的匯報?企業要花費多大的代價實現這個方案?可以使用 Effort-impace 坐標進行評估。

看過100多份作品集后,總結了這份UX面試通關方法論(上)

△ Impact / Effort Matrix for prioritizing ideas

6. 解決方案生成。

得出解決方案,根據要求產出線框流程圖或高保真產品。作者提供了三個技巧:Storyboarding(用故事串聯用戶體驗)、Defining tasks(直接列出所有用戶要完成的任務)、Speedy sketching。

7. 如何(How)測試它,衡量成功。

制定衡量的指標。一般來說,常用的指標有:用戶達成目標的成功率、用戶達成目標花費的時間、用戶的使用頻率、用戶留存率、用戶行為轉化率、用戶向其他人推薦該產品的意愿指數(NPS)、產品帶來的收益。候選人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衡量指標。

在現場面談的設計測試中,候選者應該合理安排時間,一般來說:

步驟1——3分鐘;步驟2——5分鐘;步驟3——5分鐘;步驟4——5分鐘;步驟5——3分鐘;步驟6——30分鐘;步驟7——3分鐘;檢查與展示5分鐘。

如何向面試官展示解決方案

在現場面談用白板進行設計挑戰時,如果卡在了其中某一個步驟可以大聲說出這個步驟的目標以便于自己思考,同時不要緊張,有時面試官會幫助你。在帶回家進行的設計挑戰中建議采用可交互的原型進行成果提交。

更多求職方法:

歡迎關注作者微信公眾號:「UX辭典」

看過100多份作品集后,總結了這份UX面試通關方法論(上)

收藏 136
點贊 14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