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期我們請到了硅谷創業公司 Apropose 前設計總監、現 Facebook 設計師張寧夏。她先后就讀于復旦大學軟件工程與斯坦福大學人機交互專業,畢業后作為 Apropose 的二號員工做產品設計。我們聊了聊她怎樣在迷茫中到找到對設計的真正興趣、在創業公司做第一位設計師的跌撞起伏、初創團隊尋找產品方向的艱難探索等等,最后她也與想加入創業公司做設計的同學分享了自己的建議。
「如果這是我已知的未來,它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Riceman:能跟我們講講你從本科在復旦學軟件工程到決定出國留學的經歷嗎?
張寧夏:可能像很多在中國長大的朋友一樣,從小到大我自己的興趣和真正想發展的方向沒有特別被重視。我是在競爭激烈的大省湖北參加的高考,進大學之后我被調劑到了軟件工程。當時對這個專業的了解并不多,覺得在張江高科的科技公司做軟件工程師就是我的未來。
到大三的時候我開始考慮一個問題,如果這是我已知的未來,它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我覺得肯定有別的東西能更吸引我。我有兩個方法發掘自己的興趣,一是回想自己最初在沒有大人的影響下自己喜歡做什么,二是去嘗試很多不同的東西。小時候我喜歡畫畫、書法、素描、雕刻,我舅舅是畫家,小時候他一直跟我說長大了跟舅舅學畫畫吧,我當時也覺得自己會成為畫家。但是到了中學我的數理化學得很好,舅舅就說堅決不要跟他學畫畫,希望我好好學習,將來變成科學家,我受了很多這樣的影響。
實踐第二個思路,我嘗試了很多東西,想看除了軟件工程外還有什么別的的可能性。當時我做了一些比較「隨機」的事情,比如去公關公司做實習、寫文案組織活動等,還和同學組織了 TEDx 五角場。大四的時候,我在渣打銀行實習,老板是一個英國人,他在上海有很多朋友是做設計的,有活動的時候就邀請我去參加。當時我去了 IDEO 和 Frog 在上海人民廣場做的 Design Workshop,主題是怎么改進婚戀市場(相親角)。活動做了一天,我們做了市場調查、頭腦風暴等等,我之前從來不知道做設計原來是這樣的。當天認識了從 NYU,CMU 畢業的同學,和他們聊了之后我覺得非常開眼界,覺得人機交互專業能把創造性和解決問題結合起來,也能把我的優勢結合起來。我也了解到 IDEO 做的事情是非常未來導向的,在現在這個以創新為重的時代,設計能為未來解決問題,讓當時的我深受啟發。
△ ?本科時的張寧夏在愛爾蘭交流
找到 HCI 這個方向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大二的時候決定出國就開始看除了計算機外有哪些項目,我當時看到 CMU 的藝術管理可以做藝術展,覺得很有意思,但是后來發現藝術管理是一個比較難立足的行業。我也找了 CMU 的 ETC 娛樂科技專業,覺得自己之后可以做藝術和科技結合的事情,也很有希望。到了大三大四的時候,看到斯坦福網站上對人機交互專業的介紹是「你會不會對下一個鼠標感興趣」「你會不會想要創造新的與機器交互的方式」,當時并沒有引起我很大的興趣。后來才發現人機交互所涵蓋的領域很廣,有設計學與心理學的交叉、科技怎么能對人產生價值并實現在大家的生活中,我覺得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這對我來說其實不是一個非常明顯的決定。我申請了所有的人機交互學位,還申請了 NYU ITP 這個更偏交互藝術的項目。當時我拿到了所有這些項目的錄取,最想去的是斯坦福、CMU、和NYU ITP 這三個項目。CMU 的項目是一個很緊湊很快速的一年項目,在業界的名氣、口碑很好,與 Stanford 的項目相比是非常有優勢的。斯坦福整體口碑很好,也絕對是一個非常不錯的 CS 碩士項目,但是在人機交互這個特別的方向上不是很有優勢。考慮 NYU ITP 項目的時候,當時百度的一個設計總監來我們學校演講,他自己是從清華學了工科又去中央美院學習,他說我已經有軟件工程的背景,要去尋找一個非常不一樣的補充,去斯坦福的話還是計算機,所以建議我去 NYU。
當時我覺得非常困惑,最后有幾點影響了我決定去斯坦福,一是和 IDEO 的接觸讓我覺得 Design Thinking 很有意思,它是源于斯坦福的,我覺得斯坦福應該會有更多創新動力。CMU 的項目對我來說更像是學校把職業技能傳授給學生,然后學生就去業界闖蕩。斯坦福是把最新的想法思維和概念傳授給學生,然后學生再去創造自己的東西,感覺斯坦福的方式更長遠一些。同時我也覺得從工程背景到設計師的轉換不是一年時間可以完成的,斯坦福兩年的項目更適合我。另外當時不想給家里面帶來這么多的負擔,斯坦福其實是最便宜的,而且是有最多機會可以拿到助教職位的,當時就是綜合這些情況做了最終選擇。
△ ?斯坦福設計學院提出的 Design Thinking 框架
斯坦福的創業教育
張寧夏:斯坦福確實是一個啟發性很強的環境,創業氣氛很濃。第一個學期就開始和同學做創業項目,在 University Ave 上找投資人了。周圍的每一個人都覺得他們有能力改變世界,他們不愿意去給別人打工,都愿意讓別人給自己打工,這種想法對人的影響是很強烈的。我在計算機學院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公司,課程的設置上也很重視創業。
斯坦福的項目很高屋建瓴的,他訓練人才的方式不是教給你任何特定的技能,而是教你怎么看問題、用什么思維方法去解決問題,怎么去想象未來——確實有種未來領袖的感覺。現在發現這也是有利有弊,不適合所有人。 我身邊有很多同學是那種能看到未來某個技術是可以顛覆整個業界,但不愿意深入細節的人,比如不會深入到實現一個網頁或者一個算法。斯坦福的課程也會引導大家這樣做,基本沒有課程會教你具體怎么寫 Javascript 或者做視覺設計,都是教過程和概念,最后的項目都非常粗糙,都是想法或者調查研究做的好,具體的細節都是你開公司之后別人幫你做的。我一開始并沒有選擇創業的道路,在找工作的時候發現,我知道很多理論知識,但是實踐能力不如 CMU 的同學。這一點是一開始沒有預見到的。如果有朋友現在也面臨這樣的選擇,也可以想一想什么是更適合自己的。
△ ?張寧夏在斯坦福
加入初創公司
張寧夏:畢業后我直接加入了創業公司 Apropse。在斯坦福學習時的暑假我在一家被 Expedia 收購的初創公司實習,拿到了 return offer;同時也一直和其他同學做創業項目。但我不是一個非常沖動的人,我雖然有做創業的想法,但是技能和思想成熟度還沒有到可以創業的階段,我覺得我沒有準備好,也沒有碰到讓我產生「如果我不去做,沒有人會去做,我一定要把這個東西實現給世界」這種想法的事情。我有很多創業的朋友之所以去創業是看到了市場缺口,現在去做這方面的事情可以在這個時代的風潮中取得成績,他們更愿意去做。世界上確實有很多問題需要去解決,除非我是真心想去解決這個問題、對這個方面有獨特的理解,我才去創業,并不是因為「市場有這個缺口,我做了就能賺錢」。 雖然我當時不想做創業,但是我想去了解更多創業的環境,了解創業有哪些困難,創業是什么樣的體驗,所以畢業后作為設計師加入一個創業公司,對我來說應該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我加入這家公司的時候是2號員工,在我之前有一個員工,創始人有三個,所以我是公司的第五個人。我男朋友是斯坦福計算機專業的博士,他說人機交互實驗室有一個項目要成立公司,我自己之前在人機交互的討論課上也讀過這個項目的論文,覺得挺有意思的。我自己在人工智能的課上也做了一個相關的項目,被這個項目的創始人看到了,他們就聯系我,問我有沒有興趣做這個項目的第一個設計師。當時面試過程非常簡潔快速,直接在 Palo Alto 的一個咖啡館,約了一個小時會面,聊完之后就被錄取了。聊的內容也比較輕松,包括我對設計的理解,在斯坦福學了哪些課對我最有幫助,以及一些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的概念,聊完之后他們就準備雇用我。
我當時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這是人機交互實驗室里一個博士的論文項目,他通過這個項目拿到了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教職,項目也拿到了人機交互領域一個會議上的最佳著作。并且它是介于設計和機器學習之間,是拿計算機科學里的研究成果去做關于設計的東西,我當時覺得很有意思,與我的背景是一個非常好的匹配。
Riceman:很多人都會考慮加入大公司工作,但當時你為什么連申請都沒有申請呢,是出于什么考慮,是由于斯坦福對你造成的影響嗎?
張寧夏:對,當時周圍都是這樣的人,他們覺得自己有更多抱負可以施展。而且當時我也意識到我在斯坦福學的更多的都是產品策略、創業策略這些方面,如果去大公司做很細致的東西,我沒有多大優勢。另外,我當時覺得在一個小公司我可以參與更多高層對話和決策,這些事情更適合我,我也更喜歡做這類工作。還有一個原因是我當時覺得自己做的東西比較雜,會做的東西很多,但是并沒有特別精通某一個領域。如果去大公司,一方面,工作內容會非常精細,另一方面,我的編程背景和在斯坦福學的創業知識也都用不到。在創業公司,我可以把我會的技能都發揮出來,公司也可以很看重我這樣一個多技能的人,所以當時我覺得自己去小公司會非常合適。
定義產品 —— 摸著石頭過河
張寧夏:我們的產品從視覺、設計的角度搜索網站,通過我們的技術可以做設計相關的搜索,比如我想搜索有某種特定布局的設計師作品集,就可以很簡單的自動獲取這類網站。此外我們的技術可以做更大規模的趨勢分析,比如設計潮流越來越扁平,某類顏色越來越流行,或是特定行業的品牌設計的方向變化,我們都可以通過挖掘數據來反應。目前大家對潮流和趨勢只能通過感覺做個大概的判斷,但我們可以通過數據精確的量化,通過大數據輔助具體行業更好地做決策,比如你要給醫療行業的某公司做品牌和產品設計,那我們可以通過了解醫療行業目前的普遍現狀與最新的設計接軌,用數據來分析哪些設計更打動用戶。
△ ?Apropose: Data-Driven Design
Hoka: 那么你們和花瓣、Pinterest等工具有什么區別呢?
張寧夏:我們理解的設計并不是一張平面的圖片,它包括代碼的實現、具體的結構和功能、頁面元素之間的關系,通過代碼識別頁面模塊然后自動分析,不需要手工標注。我們可以即時搜索所有網站上的 logo、navigation、footer 等,直接抓取特定部分的設計,結果以截圖呈現,當然你也可以去找背后的原始代碼。這樣可以全自動地創造世界上最大的設計材料庫,將人類的設計創造自動抓取、自動歸類,自動理解人們在設計實踐上的變化。而且我們有一個時間維度,可以看到設計的趨勢和演進過程,比如 BBC 網頁的內容是不斷在更新的,但我們可以看出其框架和布局是否真正有變。
張撓撓:所以你當時作為第一個設計師來設計這個關于設計的網站,但你提到在斯坦福沒有受到很多關于具體設計實踐的教育,可以講講你作為唯一的設計師是怎么做這些具體設計工作的嗎?
張寧夏:剛開始的時候是大家剛把這個技術的底層基礎搭建起來,然后開始想第一個產品應該作什么,這對我們作為一個創業公司來說是一個非常不尋常的點,因為其他的創業公司可能已經有很清晰的產品思路或者已明白要解決的問題,但對我們來說是有一個很神奇的技術卻不知道如何應用,而且需要建立一整套產品體系、商業模式和長期發展規劃。當時我們的創始人其實一半時間都不在辦公室而是在跑沙丘路上的投資人,這種體驗一般在大公司不太有,每天老板們白天都不在,晚上回來和我們討論今天和投資人聊的如何如何、我們的股權分配、投資條件、種子輪融多少錢等等,所以一開始也不是有很多具體細致的設計細節要做。
△ ?左:沙丘路,硅谷風投的聚居地;右:硅谷頂級風投 Andreessen Horowitz,坐標沙丘路2865號
最后我們有了做一個面向設計師的搜索工具的計劃,從我剛開始加入這家公司到定義出這樣一個搜索工具產品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吧。當時覺得擔子很重,但同時也特別興奮。坐在我后面的也是一個斯坦福畢業做機器學習的博士,他在嘗試一些比較實驗性的東西,我和他也有很多這類討論,我告訴他設計領域的知識,他告訴我技術上的可實現性等等。所以我是非常深度參與公司的每一個決定和領域的,并不是單純做簡單的設計工作,包括我當時還要決定在設計和前端方面需要再招什么樣的人。我加入的時候工資并不高,但加入兩個月后我們融到硅谷最好的 Andreessen Horowitz 和 NEA 這兩家 VC 的種子輪200萬美元,覺得在這么好的一個團隊非常幸運和有希望,我們公司五個人都是斯坦福的,有好的投資、好的技術和非常充足的 runway(公司拿到投資后可持續運轉的時間),那個時候的確是信心滿滿。
我們決定先做一個比較通用的產品,根據實際使用反饋了解市場更需要什么,但我實際操作了之后發現如果你的產品不能非常清晰的被定義,所做的測試和反饋反而會誤導你。同時我們的技術太新,有很多東西需要同步開發和研究。產品的形態、交互方式、對功能的底層支持都不確定,同時使用者還有大量新需求,所以對不同的設計描述我們需要開發新的技術去滿足,所以當時做一個很宏偉的搜索工具的目標在設計和技術上都還存在諸多無法解決的問題。
當時我們想做的這個搜索產品主要有兩個功能,一是把數據給人,讓人根據數據做更好的決定,第二個是我們看到一些認知科學和創新研究表明當設計師設計東西的時候并不是空想靈感,而是搜索和了解競品的設計、最新的潮流趨勢、前人的探索和解決方案,所以可以用我們的技術去回答設計師所的這些問題。做了半年左右我們開始采訪各種各樣的設計師,發現做視覺相關的靜態設計我們很容易可以達到,但交互方向上的模式分析會困難些。這樣用戶群就縮小到品牌設計的領域,但品牌設計是一個略小的市場且需求頻率不高。所以當時投資人在市場方面開始有疑問,雖然在設計師人群有很多正向反饋,但愿意付費的用戶主要是品牌設計工作室,市場不夠大。公司創始人們主要是研究和學術背景,對商業和市場的了解并不是很多,但在融資和與投資人溝通方面學得非常快,所以我當時錯誤認為他們在做產品和商業的短板也可以快速被彌補,結果先做產品看市場和商業的反應這種模式并不奏效。
當我們意識到給設計師做工具可能市場太小的問題時,投資人卻期望你的前景非常大,所以第一個產品做出來后我們需要重新找一個基于目前設計搜索的新方向。就好像摸著石頭過河,突然發現石頭不夠了,自己再去搬石頭;再四處望一望,看哪個岸更好,就把石頭往那邊鋪。對岸朦朦朧朧,河里險灘叢生。如果錯誤高估了市場規模或是技術跟不上市場,壓力就非常大,所以當時非常緊張,每天在會議室里算數字,我作為早期員工在產品設計上也投入很多,因為你對這個公司也占有一部分。
「我們必須要拿一個決定」
Riceman:那這個困難是怎么推進下去的?是找新的方向、投資人給你們一些指導意見、還是說投資人更像是河灘里的鱷魚推著你們往前走?
張寧夏:作為投資人來講,他們對你公司的了解是更少的,因為他并沒有每天研究這個市場和這個產品。好的投資人不應該是拉著你的手往他們想去的地方去,他們給我們很多空間讓我們自己去想。他們可能給的多是一些你可以參考的意見,不會說一定讓你走哪條路。但是你必須有一個決定,不能停滯在這兒,哪兒都不走是絕對會淹死的。
我們當時面臨四個方向,其一是關注那些常用的、相對固定的交互模式,做基于交互流程的方向,這樣會有利于更多的產品設計師,畢竟產品的進化比品牌的進化快很多,覆蓋的人更多,但技術上難點也更多。另一條路是把它做成一個 marketplace,比如有一個人是開花店的,他搜索了他喜歡的網站,但他最終能實現這個想法、落實到一個真正的價值上面嗎?所以我們可以幫他們聯系到這個領域頂尖的設計師,針對性地幫他做這個項目。第三個方向是做面向企業的市場分析,這個方向跟設計走得有點遠了,更類似一個咨詢公司、更偏向市場而不是設計,但是靠錢近一點。還有一個就是做更面向消費者的方向,當時我去倫敦采訪一個工作室,里面一個設計總監說:如果你這個東西真能做得很強大,是不是以后的數字消費可以讓大家通過品牌來做決定,類似一個 Digital Supermarket 的概念。到最后其實這幾個方向我們都嘗試了。
Riceman:都嘗試了?你們有那么多資源,時間去做這么多嘗試嗎?
張寧夏:創業的第一步是要找到 Product/market fit,找到前后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公司。我們最痛苦的就是要找這個 Product/market fit。找這個東西的方法,Lean Startup 會告訴你去做實驗,去和用戶交流,去做市場調研,做不同的實驗看有什么樣的效果。對我們的產品來講,做 market validation 太慢了,很多東西太精益求精;如果你的目標是市場驗證,那在初期就不是作出一個設計和技術上很好的產品。
△ ?Product/market fit
張撓撓:當大家對產品方向意見不一致是怎么做呢?
張寧夏:這也可以說是創始人和員工的區別吧,創始人的股權比員工多十倍百倍,他是公司的主要決策人,創始人之間也經常不統一意見,你可以發表觀點但是最終的決定在于他們。但自己壓力還是挺大的,畢竟放了很多期望和心血,也會在考慮怎么增加成功的可能性,操心的事情不僅僅是設計而甚至是整個公司的前景。
Riceman:這時候作為設計師你要站出來了,要做設計原型測試了對嗎?
張寧夏:對。我當時覺得完美主義會影響速度,而做「好」并不是這個時候的目標。后面我們加快速度,每個方向探索了兩三個月。當時并沒有一個 production-ready 的產品,也不僅是做產品設計的驗證,也有商業上的驗證。我們需要實際地打電話給可能實際需要設計服務的人,我們會拉出一個假廣告,做 email campaign,計算多少人回復,有多少人會 convert,通過這些假設數據看有多少商業機會和困難在里面。最后發現獲取用戶的成本太高了,我們計算了每個人的獲客成本是多少、lifetime value 至少要多少才能盈利;也算了所有廣告投入,看最后能獲得多少用戶,最后發現預計成本和預計的顧客終身價值相比并不那么合理。
在進行到一年的時候,我們發現只做搜索行不通,所以做了很多別的嘗試和探索。我們想找到的最完美的點是能利用我們的技術提供最大的增長價值,而且技術上可行性最好。只有這些信息都到一條線上才可以,想達到完美是很難的。
新的旅程
張寧夏:去年探索階段的時候,投資人還是很愿意給我們更多的錢讓我們去探索的。當時在那個大環境下他們很樂觀地說:你們是一個創新的科技公司,比較前沿,確實需要一些時間來探索。可是到了今年早些時候,環境變了,他們的策略也變了,他們發現我們還在探索模式,收入不那么樂觀,就不太愿意投了,這樣融資就很有難度。而從我個人的角度說,公司內部管理、交流上也有一些問題,長時間沒有讓大家興奮的東西出現,大家很有壓力、很沮喪。雖然還是互相鼓勵對方,但是都能看到對方的焦慮和憂患。我都知道他們的男女朋友們也都過得不好,因為他們每天回去,家里人都得要盡力支持他們創業。
Riceman:什么時候是考慮離開這家公司、開始新的旅程的?
張寧夏:大概今年4、5月份。我當時還在探索,還能看到希望,覺得經歷了那么多覺得比以前成熟很多。但是當時最后一根稻草,確實是因為我看到了創始人在經驗和成熟度上還不夠,比如處理這個艱難處境以及決策能力和反思能力上的不足。他們非常聰明,以前在研究上非常成功;但是創業這個東西,他們也是做了才發現有多沒準備好。當時的融資情況其實很不好,他們不想讓我們都跟著擔心,隱瞞了很多實情,講給我們了一個有希望的故事。但后來這個故事瞞不住了之后,我感覺自己沒有被包括在一起的戰斗中。同時看到創始人之間出于我們和投資人的壓力,也變得經常達不到統一意見。我個人來講的話,考慮事業長期發展,我想要往前走、學不同的東西,想知道用被證明有效的方法做產品是怎樣的,而不是重復地來回嘗試。所以我萌生了去大公司的念頭,想知道 Google、Facebook 這種做了很多年的公司有什么方法可以加速工作流程;需要 mentor 和 peer 可以互相指出哪里可以進步,而不僅是單槍匹馬的做所有事。
關于創業、在初創團隊做設計的建議
Riceman:現在回首過去兩年的創業經歷,你有什么建議可以給到大家,給找工作、準備跳槽或者自己創業的同學?很多大公司的設計師可能考慮去創業,很多創業公司面臨過或者將要面臨你經歷過這一切的人,可能都需要你的建議。
張寧夏:對不同的人可能建議會不一樣。如果是想自己去創業,是非常值得鼓勵的。我覺得如果這一輩子有一次是為了自己的夢想去堅持、去努力,是很有意義的。我周圍很多人是這樣,一輩子要為自己的夢想拼一次。做創業公司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實現夢想的途徑,但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要通過創業實現自我價值。比如一個很不錯的工程師,可能做 Google 無人車能實現人類最終的出行解決方案,那他的自我價值實現了,對社會的貢獻也很大,那他自己出去創業也許不如加入Google 做無人車好啊。我個人是不愿意做一個不知道對人類能不能帶來正向價值的東西,我的價值觀讓我覺得我需要在創業的時候找到一個我很喜歡的想法。如果是有一個獨一無二的我必須做的,而且周圍有很多支持的人,那我覺得做創業確實是最好的選擇。不要為了創業而創業,除了創業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實現人生的夢想和價值。
△ ?「除了創業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實現人生的夢想和價值」
而對于想加入創業公司的設計師,我覺得這會是一個很好的體驗。最終的經濟效益可能不太好,因為相比創始人,你拿的股權少很多,但你的壓力和責任并沒有少那么多。而且大多數創業公司都會失敗,能像 Whatsapp、Instagram 那樣最終成功的很少。盡管不要有經濟回報很好的想法,但是經歷上來說加入創業公司很有意義。如果加入一個存活了一段時間的創業公司的話,確實可以從最開始、最高層次的東西,去確定產品形態,對產品的方向有非常大的話語權、控制權,這會非常有成就感。另一個就是你能看到更多的東西,比如公司怎么運作,這個設計和整個創業公司的發展方向怎么結合,你能做更多不同的東西。比如做市場的人招不到,你就要做市場的東西了。前端的設計師不給力或跳槽了,你可能也要插一插手前端。這種隨叫隨到特別鍛煉人,能讓你清晰地看到公司的每一個部分怎么運作,對產品經理或者未來創業而言會是一個很好的經歷。
張撓撓:設計師加入創業公司之前,怎么結合自己的興趣、經歷等等,來評估創始人、團隊、產品、公司文化和潛在風險?你覺得有什么經驗可以給大家?
張寧夏:
- 最重要的是你覺得自己的 mission 能不能和公司的 mission 吻合。你是不是很喜歡這個公司做的東西,是不是很有意義?首先你要保證這是你同意的想法、你想做的東西、你覺得是對的東西。
- 考慮團隊。如果早期加入,對創始人評估是很重要的。首先創始人需要是個很聰明的人,如果他有東西沒了解清楚,你的問題他回答不好,那就是不好的信號。最好有之前的創業經歷,比如他在學校里有自己創業過。再一個是他對他這個東西有多投入,做了多少研究。
- 聯合創始人之間要知道他們的強項和短板在哪里,最好能全面覆蓋創業需要的技能和經驗。像我之前的公司,三個創始人都是技術背景,不能很好的互補。如果創始人中一個是技術背景,加一個MBA背景,或者再加一個有之前經驗的,那會比較全面。也有非常強的一個人做創始人,最好是有比較全面的技能和經驗。如果他是MBA,之前全部的經歷只跟商業有關,就想找幾個人寫代碼,那肯定不是一個好的信號。
- 還要看創始人對未來有什么打算,公司想的不僅僅是現在做這個產品,而是以后怎么鋪展道路,如果這個發生了我會做什么、這個不成功會做什么、最終想到的前景是什么等等,他們都應該有清晰的思路。
- 關于企業文化,很多都是從創始人出來的,要找適合你、你認同的文化。很多公司招早期員工的時候,都會考慮你是不是一個能把文化帶給更多人的領導者。了解企業文化一方面可以了解創始人的背景,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他們招人的策略。其實這也是對創始人的一個測試,看他能不能意識到招人的時候并不完全是招 skill fit,而很大程度上是招 culture fit。所以去辦公室看看,了解他們業余都做什么,是不是注重性別和種族的公平多樣,有沒有好的商業道德,這些都很重要。
△ ?「找到適合你、你認同的文化」
Riceman: 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里,非常感謝張寧夏作客 UX Coffee,我們向你學習了很多關于設計師在創業公司的經歷。
聯系方式
往期回顧:
- 《從GOOGLE到AIRBNB,這個萌妹子想讓設計更有溫度》
- 《專訪丨不會做PPT的人機交互博士不是好用研》
- 《專訪丨十年設計,不忘初心(三星北美設計經理穆怡雯)》
- 《專訪丨從上海到硅谷的GOOGLE 交互設計師王斯捷》
- 《專訪丨從迪士尼到紀念碑谷的中國設計師》
掃描二維碼或微信內搜索「UXCoffee」,關注 UX Coffee 設計咖 微信公眾賬號:
【優設網 原創文章 投稿郵箱:yuan@uisdc.com】
================關于優設網================
"優設網uisdc.com"是國內人氣最高的網頁設計師學習平臺,專注分享網頁設計、無線端設計以及PS教程。
【特色推薦】
設計師需要讀的100本書:史上最全的設計師圖書導航:http://hao.uisdc.com/book/。
設計微博:擁有粉絲量190萬的人氣微博@優秀網頁設計 ,歡迎關注獲取網頁設計資源、下載頂尖設計素材。
設計導航:全球頂尖設計網站推薦,設計師必備導航:http://hao.uisdc.com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留言,系統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37 位幸運星
發表評論
↓ 下方為您推薦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