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記錄了一位在海外工作的設計師在這段疫情之下長時間面試 Facebook 抗戰的旅程,之后他將加入 Facebook,成為 Enterprise Team 的產品設計師,從交出簡歷到拿到最后 offer 總共耗時三個多月。

記得看到文末,有一份騰訊出品的「春招求職指南」給你,先來先得喲。

前言

為何叫做 Product Designer(產品設計師)?

用戶體驗的職位在不同企業名稱相差很多,職務內容也五花繚亂,名稱包括 UX Designer、User Experience Designer、UX/UI Designer、Interaction Designer、Product Designer…等等做的內容都可能是用戶體驗領域相關。

Facebook 認為設計師是涵蓋交互設計、商業思考等等,有時候也要戴上產品經理,策略和用戶調研的帽子,產品設計師的名詞更能代表設計師影響的不僅是用戶體驗,而是整個產品策略方向,產品設計師負責參與產品的從頭到尾的設計開發。

成功進入Facebook后,我總結了這個完整的面試流程和實用技巧

Facebook 的面試主要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電話面試

第二階段:Past Work 過去作品;App Critique 設計批判

第三階段(On-site):Background Interview 背景面試;Past Work 過去作品;App Critique 設計批判;Problem Solving 解決問題

電話面試

成功進入Facebook后,我總結了這個完整的面試流程和實用技巧

這個階段主要是跟 hr 聊天和了解接下來面試的流程和時間,Facebook 的 HR 這個角色主要是了解面試者的需求,除了詢問是不是已經有其他面試或 offer 而需要加快面試流程,是不是有其他需求,HR 非常的支持和期待面試者順利進行,會跟你提醒面試注重什么方向,或是給一些小技巧甚至幫助面試者下一階段前給予回饋準備面試。

除了了解接下來面試的信息以外,最好也要準備好:

  • 作品集
  • 簡短的自我介紹
  • 簡短闡述最得意的作品
  • 為何想要加入 Facebook
  • 想要了解 Facebook 的團隊和文化的問題

面試不只是面試官在了解你,也是面試者在了解團隊是不是適合自己的互相交流過程。

過去作品

成功進入Facebook后,我總結了這個完整的面試流程和實用技巧

過去作品(Past Work),也可以說是過一遍作品集,在這面試主要是花大約四十五分鐘內與面試官分享你過去做過的二至三個作品

1. 使用投影片去闡述你的作品集

別只使用你現成擁有的線上作品集,使用 Google Slides 或 Keynote 去準備呈現以說故事的方式去表達你自己和參與過的產品設計和流程,跟線上作品集的不同處在于使用投影片是你以故事化的方式去闡述作品集的最佳方法。

把它當作準備一個 Ted Talk 演講,完美的時間控制、豐富的內容需要不斷反復練習和記憶。

2. 營銷自己

雖然這部分只占兩分鐘,如何以簡短的方式去提起面試官的興趣,讓團隊認識不僅是簡歷上的你。

3. 先呈現最終設計

在每個作品溝通你的流程之前先呈現最終結果,讓觀眾保持興趣和熱情去跟你過你的設計流程。

4. 資料視覺化呈現設計結果

如何定義你項目的成功與否?是否有依據調研或是數據追蹤設計?有沒有設定績效去定義設計的成效?

5. 選擇性呈現有意義的過程

并不是所有做過的調研,或是設計想法都值得在面試時分享,可以選擇你探索了哪些不同的互動設計,或是哪些調研結果是主要改變設計方向的因素。

除了成功的案例,失敗的案例也是很重要的過程,這些都是幫助設計師成長的養分,可以適時提到哪些設計跟當初預想不同,哪些可以做得更好,但是一定要提到你學到了什么以及如何做得更好。

6. 當作準備一個演講

最好的方式是把這場面試當作準備一場演講來清楚表達自己的作品、減少風險和時間控制。記下每個投影片要表達的重要信息:不斷反復練習控制時間,和確認自己的表達是否清楚易懂。深入淺出了解產品的所有設計和決策:面試官可能會詢問做設計決策細節原因,和產品本身的市場以及商業價值。

別只照稿念:最終面試的實際進行會跟面試官的風格不同而差異甚大,有些面試官可能喜歡最后再提問,也有面試官喜歡互動式的在途中跟面試者提問,練習的目的是讓你有更清楚的思路去表達你的作品,以及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可以順利溝通設計想法。

設計批判

在這面試中,面試者會與面試官一起選擇一個 App 產品去做設計批判,去跟面試官批判產品設計上的優缺點。

1. 大眾取向 App

大型公司一般不會選擇自己做的產品(在這里是 Facebook, Messenger, Instagram…等等),所以這個App是你和面試官平常都會使用的App,像是Spotify、Airbnb、LinkedIn等等。一般來說面試官也會避免選擇暴露太多個人隱私或是個人金融的App,像是Photos、Venmo等。

2. 選擇框架

成功的設計批判需要涵蓋到產品設計的不同面向,直接開始沒有目標的批判一個產品是很困難的事,這時候可以使用或自己建立一個框架去做設計批判,只要涵蓋以下內容:

設計的不同方面:產品和商業策略、交互設計、動效以及字型的選擇。設計批判要了解的是設計師對產品商業策略的想法,以及對字型和每個按鈕細節排版的細節要求。

產品的優點以及缺點:產品的哪些部分是你覺得非常加分的地方?產品哪些設計你覺得不太一致和造成困擾?如果是缺點的話記得提:你會怎么設計和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

成功進入Facebook后,我總結了這個完整的面試流程和實用技巧

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也可以稱為白板挑戰(Whiteboard Challenge),在這面試者會被給予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在面試期間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問題內容非常開放和隨機,可能是重新設計飛行體驗,也可能是重新設計一個 App 等等。這階段面試的不僅是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看面試者與面試官的互動和協作性。

可以把這個當成一個新創的 Hackathon,最終要提供一個的電梯簡報(Elevator Pitch)和完善的使用流程和簡單的原型去溝通想法。

1. 選擇框架

跟設計批判一樣,自己建立和選擇一個框架可以幫助你控制時間去確保每個流程都有涵蓋到。

情景(Context): 問題是什么?商業價值在哪里?用戶是誰?有什么限制?這些都是在一開始都要涵蓋定義到的內容,有時候問題可能會有超出兩種主要用戶,這時候可以選擇集中在一種用戶上面去做發想。

問題(Problems): 用戶的問題是什么?商業上的問題是什么?依據這個階段去定義要解決的問題。

想法和解決(Solutions): 這階段的最終產出是使用流程,或是些簡單的線框圖去溝通想法,解決方案都要回溯去吻合一開始定義的用戶和問題,以及你的設計如何去解決問題。

這階段因為疫情的關系改成使用線上進行而不是現場白板,作者本來使用 Miro 但發現在面試途中畫原型不太適合,最后還是換回直接用紙與筆畫想法,再很老派的直接秀紙在鏡頭前面給面試官看。

背景面試

成功進入Facebook后,我總結了這個完整的面試流程和實用技巧

背景面試就比較像一般見到的行為面試(Behavioral Interview),面試官是設計主管,面試的內容就是深入淺出的了解你在過去做過的產品細節,像是:

  • 過去作品(Past Work): 有遇到什么問題?哪些部分可以做得更好?舉個你必須調整設計方向的例子等等。
  • 工作流程(Process): 最喜歡設計的哪個階段?使用什么工具?
  • 溝通協作(Collaboration): 有沒有遇到與產品經理和工程師溝通的問題? 怎么做得更好?
  • 職涯目標(Career): 短期和長期目標?為什么想加入 Facebook?

這階段也是面試者有很多機會詢問面試官問題的時候,準備你對公司團隊想了解的問題,像是:

  • 職位期待(Expectations): 你怎么定義在團隊上成功的設計師?職位需要涵蓋產品設計的哪些部分?
  • 個人成長(Growth): 主管管理風格?團隊在公司中的影響力?
  • 文化契合(Cultural Fit): 團隊如何協作?團隊如何進行績效考核?

面試之后

每輪面試之后一般一周內就可以得知結果,在第二輪之后 hr 有跟作者打電話并提供非常詳細的面試官回饋,這些都是幫助在第三輪修改和微調自己面試的方向。

這次面試因為新冠病毒的關系,面試全部改成線上進行是比較可惜的地方,最后一輪 On-site 也從現場面試改成了線上,沒辦法直接飛去 Menlo Park 參觀和跟團隊見面,這也是花比較多時間與 hr 來回了解公司和團隊環境的因素。

最后面試通過也不是代表你就有 Offer,接下來還有團隊配對的流程讓你跟不同團隊聊聊看你想加入哪個產品團隊,雙方都合意才會進入談 Offer 的階段,有時候這階段可以持續數周到數月不等。

結語

與 Facebook 面試是個長期抗戰的旅程,準備壓力很大但是面試過程非常的開心,可以感受到所有人的熱情和好奇,也是作者加入的原因之一。

另外,準備過去作品的演講雖然耗時,但是,這些練習對整理思路有非常好的幫助,學習從講故事的角度去起承轉合敘說產品,說故事的能力也是設計師必須精進的能力。

另外的小技巧:如果同時有其他面試時可以也拿演講投影片出來表示「我為了講過去作品準備了這個投影片」,先給其他公司的面試官「你竟然準備這么多!」的錯覺,生活智慧王在于利用周遭的工具,一點都不浪費。

面試過程中可以感受到 Facebook 非常注重產品設計師的合作性、設計能力、邏輯、細節和商業思考。在 Facebook 產品設計師非常注重「影響力」,有些產品改動個界面就會影響成千上萬的的人,對所有設計細節的意圖性都要非常了解,為什么去做這樣的設計選擇?而這樣的選擇可能會產生什么影響。

最后,這些準備方式都可以應用在不同地方的面試,祝褔大家順利,希望未來可以再分享更多下段旅程的心得!

想和其他設計師交流求職面試經驗,可以進微信專屬群喲,前200名入群的同學會收到一份騰訊ISUX出品的「春招通關指南」

成功進入Facebook后,我總結了這個完整的面試流程和實用技巧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Nana的設計錦囊」

成功進入Facebook后,我總結了這個完整的面試流程和實用技巧

收藏 53
點贊 11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