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戰記》終于上映了。
最早注意到《明日戰記》這部電影,我印象中應該是 2018 年,細節考究風格扎實的軍用外骨骼的設計極為驚艷,相比于近年來漫威DC中多數的設計,《明日戰機》中機能感、科幻感拉滿的的機甲設計無疑是業界頂級的。但是,隨著之后不斷釋出的信息,這部電影給人的觀感就越來越不凡了。
延伸閱讀:
《明日戰記》的后期渲染和制作,主要是由香港本土的后期工作室 FATface Production 來負責的,剩下的特效由包括俄羅斯團隊Main Road Post和Green Light在內的其他團隊制作,總部位于北京的希娜魔夫工作室則負責物理特效,即部隊的動力裝甲部分的渲染。
FatFace 工作室 2004 年就已經建立,在特效后期制作上經驗非常豐富 http://www.fatface.hk/
而這類電影當中,另外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動力裝甲這種核心的實體道具了。
《流浪地球》劇照
之前《流浪地球》當中,主角所穿戴的宇航服,其實是新西蘭頂級工作室維塔所設計和制作的史詩級道具,出于專業性的考慮而很多同類電影比如《攻殼機動隊》也同樣得將道具的部分托付給維塔。
《攻殼機動隊》劇照,持槍的巴特
這些裝備并不完全是拿來看的,包括阿湯哥的《明日邊緣》在內,這些宇航服、動力裝甲,都必須是可以穿戴甚至具備有實際功能性的。
《明日邊緣》中阿湯哥的動力裝甲高達 120 磅,需要電力驅動
《明日戰記》當中的軍用外骨骼同樣如此。自己擁有模型玩具博物館的古天樂,同樣也沒有將角色用到的軍用外谷歌外包出去。相比于阿湯哥的這身毛子風拉滿的粗獷裝甲,《明日戰記》當中的裝備給人的感覺「精英感」更強,細節處理更加富有:
模塊清晰的裝甲
魄力十足的載具
風格獨到的機器人
堆滿屏幕的機甲細節
有的電影是看劇情,有的電影是看角色,而這部電影看的是設計。能猜中劇情的部分走向又怎樣?溢出屏幕的裝甲線條,隨著光影伸縮的動力管,國內團隊的頂級后期,古天樂盯著團隊親手打造的 1:1 可穿戴可驅動的史詩級動力裝甲,這些就已經值得一張電影票。
但是,這張電影票還有額外的附加價值。這部電影當中所有的這些機甲、場景、氛圍都出自一位過世不久的頂級 3D 概念設計師,Mike Andrew Nash 之手,這部電影是這位被譽為業內「硬表面天花板」的設計師真正意義上的遺作。
絕大多數人可能這輩子都沒聽說過 Mike Andrew Nash 這個名字,這很正常。作為一名長期隱藏在幕后忙于建模渲染的 3D 藝術家,如非從業者,很大概率不會聽聞他的大名。但是如果你是3D CG 行業從業者,并且經常在油管上尋找 Zbrush 等軟件教程,那么你很可能知道這位被譽為「硬表面天花板」的天才藝術家。
當你翻到 Mike 的 Artstation 介紹頁面的時候,你才會意識到 2015 年上映的電影《超能查派》中呆萌有趣但是科幻感十足的角色,最初的概念設計是出自他的手:
如果你繼續挖掘相關信息會知道,這位澳大利亞的3D藝術家悶不作聲地創作了3A大作《地平線:黎明時分》中絕大多數的機械生物,而這款游戲也在 2016 年的時候在 E3 游戲展上獲得「最佳原創獎」,而這個和他的努力分不開:
當然,列表上最后一個商業項目,就是今天提及的電影《明日戰記》,如果你仔細閱讀,會發現這部電影當中軍事外骨骼、道具、機器人、室內場景的概念設計和落地,基本都是出自他手:
而最初的概念設計相當的硬核,最具標志性的硬表面設計處理,曾經讓很多同行懷疑他們用的是不是同一個軟件,而機甲表面的處理和他的很多早期作品有著明顯的延續性:
不過,因為疫情《明日戰記》的上映日期一推再推,直到 2022 年 8月5日,也就是今天正式上映。可惜的是,Mike 再也沒有機會看到自己如此深度參與的電影在大熒幕上出現了,因為在一年半之前,2021 年 1 月,意外離世。
Mike 在 1985 出生于一個澳大利亞的移民家庭,是家里第三個孩子,因為早產他差點夭折,幸運的是,他的母親本身就是一名兒科重癥監護護士,成長過程中,他因早產而造成一系列健康問題在他母親的精心照料之下,得以一一化解。
「……他好幾次呼吸停止都被我搶救了過來,醫院的同事都說他是奇跡男孩……你永遠不知道一個孩子將來會給這個世界帶來什么,當然你們今天看到了,他精通素描、繪畫、雕刻,他成長成為你們看到的樣子。」
但是即便如此,Mike 最終還是確診了多動癥和焦慮癥,并終其一生都在和這兩種疾病持續斗爭。
在他 14 歲的時候,有一家德國公司曾經通過網絡請他幫忙做一個手部建模,而他僅僅只用了 20 分鐘就完成了整個設計,并借此獲得了 600 刀的傭金,那家德國公司自始至終都不知道對面的屏幕后是一個 14 歲的孩子。
沿著這條道路,15歲的時候 Mike 像年輕時的米開朗基羅一樣,開始沉迷于生物的結構,鉆研解剖——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設計與建模。
17歲的時候因為體重超過 100kg,母親開始表示憂慮,于是 Mike 將臥室改造成健身房,閱讀偶像施瓦辛格的傳記,并且立刻變得自律起來:「如果有人說我做不到(減肥成功),我死也要證明我可以做到」。
「施瓦辛格是他的偶像……Mike(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基本上是讓他的作品表現卓越的真正原因,一切都必須做到精準而完美,他從來都不會接受勉強和湊合,而這大概也是他一直處于焦慮的原因。 」
回憶起當時的細節,Mike 的母親潸然淚下。
從很多層面上來說,他可能比很多普通人都來的有天賦,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他比絕大多數人都來得自律和努力。
「……在一份工作結束之后,我必須做點什么項目(提升一下),否則我沒可能接到下一份工作?!?/p>
Mike 的 Artstation 頁面 https://www.artstation.com/mikeanash
事實上,你確實會在不同平臺上看到 Mike 大量的非正式的設計項目,其中相當大一部分都是練習和概念創作。
他的作品并不全在 Artstation,有的發布在 Facebook 上,有的放在 Instagram,還有很多僅僅只在他的個人網站上,不過如今個人網站已經無法訪問,好在你還可以通過 Web Archive 來進行訪問:
另外,你還可以在他的推特和 Facebook 上看到很多往期的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他又不僅僅只關注自身的成長,他還有好幾個視頻頻道專門分享的建模渲染的教程,和業內高手連線分享設計經驗。比如下面這個頻道,就是 Mike 非常早期的一些視頻分享:
Mike 的早期油管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user/MikeAndrewNash/videos
后來他以自己工作室的名義,新建了一個 Youtube 頻道,其中甚至還有一個獨立的視頻系列《Getting Personal》,分享他自己的生活、感悟、焦慮和對抗所有這一切的心路歷程:
Mike 后期的油管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wnAwPuj1wCY0a09QoXVauw/videos
Mike Nash 在作品履歷上,商業作品似乎還「不夠豐富」,但是他的各種習作和概念設計的量,用「豐富」來形容似乎還稍顯不足。他的教程和作品在過去的10年間,對于整個 3D 概念設計行業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目前很多活躍在一線的概念設計師多少都學習過 Mike 的教程和作品,你會在很多游戲和影視作品中觀察到 Mike 式的「硬表面」處理。
在 Mike 的母親看來,快速發展的 3D 行業給從業者所帶來的壓力是 Mike 焦慮感的源頭,也是大型工作室「壓榨」獨立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原罪」。
2020 年新冠疫情在澳大利亞流行開來,一直在和焦慮癥對抗的 Mike 病情加重。圣誕節前夕,想念父母的 Mike 打算從澳大利亞南部回到西部的家,但是因為隔離政策他始終無法和父母見面。被迫滯留酒店的 Mike 的焦慮癥進一步加重,周圍朋友也無法時刻陪伴,疫情期間醫療系統的擠兌,加上精神科醫生也無法在治療上給予即時的幫助,出于自救的目的,Mike 不知從哪里獲得了有抗焦慮效果但是副作用極大的普萘洛爾,最后因用藥不當而過世。
由于 Mike 在隔離期間一直和母親在電話里保持密切的聯系,他的母親非常確信他沒有自殺傾向,排除了 OD 自殺的可能性。這一信息最后在 Mike 父母和 3D 藝術家 Siamak 連線時,做了詳細的分享,也希望國內 Mike Nash 的粉絲不要相信部分早期的不實新聞。關于 Mike 的過往,下面有他父母完整的回憶和澄清:
視頻地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C2AIRtHzvk
《明日戰記》在最早立項的階段,古天樂考慮過拍攝過《掃毒》系列的導演陳木勝,以及執導過《槍王》和《異度空間》的導演羅志良,但是最終確定的導演,是有著電腦特效制作背景的導演吳炫輝。再搭配著有著機甲夢的制作人古天樂,本土后期工作室 FatFace 和 希娜魔夫,頂級概念設計師 Mike Nash,這部電影幾乎將所有的技能點都加到了設計和后期上了,而它在這些部分,也實現了國內電影工業上的突破。
起碼在這些人身上,能看到他們超出常人的稟賦,并且還付出了超出多數人的努力在突破和前進,在這一點上,我目前唯一能表達敬意的方式,就是走進電影院。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熱評 Roc
